APP下载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意识

2012-04-29张薇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2期
关键词:酚酞试液氨水

张薇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1】《分子的运动》活动与探究设计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易溶于水,氨气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演示:取一支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吗?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 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然后再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

2. 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先分组口头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及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肯定学生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评价方案:从方案的可行性及创新角度评价。

引导学生归纳:1. 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2.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不停的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评析:

教师通过导入试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评价与交流等。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实验探究课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按照学生需要去确定学生所要探究的内容。

【案例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与探究设计

师:展示实验室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

设问:实验室能否用这种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过渡:在此装置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大家共同来研究设计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首先要画出装置图,讨论其可行性。

师:适时评价设问:利用这些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如何操作?怎样收集二氧化碳?用什么方法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了?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及讨论结果。

师:(1)指导学生惊醒实验小结(成功与不足、注意事项等)。(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混合能产生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够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能否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为原料,设计一套装置,安全、平稳地制得一瓶二氧化碳?请大家回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如何得到平稳的气流?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小组合作,设置装置,绘制装置图。每组学生代表展示装置图,并汇报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当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活动探究的延伸。此案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顺利高效地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了。此时,有学生提出“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为原料,设计一套装置,安全、平稳地制得一瓶二氧化碳”。对于该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常常以“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的速度太快,来不及收集”为理由,就把学生的问题解决掉,孰不知却扼杀了怀疑的种子。而此案例中的教师却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结合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共同进行讨论与反思,最后有学生设计不同的装置,并进行合理评价,顺利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贵有疑”,这种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不妨在课堂的尾声处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

除上述案例中提到的之外,如何有效组织化学探究教学,渗透探究意识,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探究问题要有适宜的情境。教师将探究的情境创设得越巧妙,学生探究的动机就越强烈,探究的欲望就越高涨,探究的收获也就越大。这样就为探究性教学营造了“学生是研究者,学生似科学家”的生动活泼并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氛围和情景。例如,在安排学生分组进行镁条与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同学们都观察记录到如下现象:向镁条中加入盐酸时,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试管口有大量的白色“烟雾”。经过讨论和检验,大家对产生的气泡、反应原理以及放热现象都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但对实验中的白色“烟雾”存在疑问。“这白色的烟雾是什么?”“管口内壁为什么有小水珠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此时,教师抓住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的最佳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现象,你们认为白色的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2. 探究活动要有合理的梯度。首先,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作以下的安排:刚涉及探究课题时,可先安排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活动,以训练探究的基本技能,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然后可以逐渐地安排一些局部探究或指导性探究,继而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做出解释与结论等,逐步培养综合性探究技能,认识探究的内涵。

3. 探究过程要有师生间的互动。“互动”是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节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鸣,提高教学效果。良性的师生互动局面需要教师巧妙地组织学习形式,合理安排学习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见解并加以激励。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因为互动能有效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生充分的交流,充分的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

猜你喜欢

酚酞试液氨水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氨水知识要点与考题例析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酚酞指示剂配制猜想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分析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酚酞试液配制中的“意外之旅”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水泥试样三氧化二铁的测定(基准法)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调节pH值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