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祜族原始信仰的社会人类学阐释

2012-04-29邱莉芳

科教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拉祜族

邱莉芳

摘 要 拉祜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原始信仰有其独特的表现及传播方式。文章以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阐述其在整个拉祜族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关键词 拉祜族 原始信仰 社会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the Primitive Belief of Social Anthropology Interpretation

QIU Lifa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Lahu tribe is one of the migration of national,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 primitive belief of Lahu tribe has its unique perform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overnment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cology system of the position in the view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Key words Lahu tribe; primitive belief; social anthropology

拉祜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边境地理环境较封闭的山区源于古代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氐羌部落族群,后不断南迁呈现出向澜沧县附近聚集的趋势。《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载:“喇乌,临安、景东有之。”清代和民国时期称其为“倮黑”,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称为拉祜族。

1 拉祜族原始信仰

拉祜族迁徙所到的西南边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拉祜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搭个临时的住房靠着打猎、寻野蜂、挖野菜等原始游猎农耕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原始宗教信仰存在的温床。在拉祜族大迁徙的大背景及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下,“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和自然崇拜构成了拉祜族宗教信仰最主要的特点。

(1)以“厄莎”为核心的信仰观渗透在拉祜族人民的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在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将“厄莎”描绘成拉祜族崇拜的天地神,“搓下手汗脚汗做成四条大鱼,用金银铜铁做了四根大柱,大柱支在鱼背上,又做天椽地椽,拉上天网地网,构成了天地的架子”,是拉祜人心中万物的主宰者,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定了一切章程、年节、礼法、婚丧嫁娶、生育风俗、食俗、医病等等。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通过巫师和村寨中长者的口头讲述,表现了拉祜族先民们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是拉祜族先民所生存的环境中形成的宇宙观的生动反映,显露出拉祜族先民哲学思想的萌芽,闪烁着朴素哲学思想的光辉。

(2)在拉祜人的意识中,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具有魂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拉祜族先辈们长期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崇拜在农业祭祀方面有集中的体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竜神、祭种神、祭雷神、祭蜂神、祭猎神等等。

2 社会文化人类学阐释

社会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文化指的是一种习俗惯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于其中的人们是如何学着组织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以呼应他们所处的环境的。社会指的是依成员们的互动形态来定义的团体,凡是拥有相同的、特定的文化共识及行为模式的人,就同属于一个社会。”在拉祜族社会,原始的宗教信仰对其早期文化起着巨大的影响,“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原始宗教是维护原始氏族社会秩序、统一当时人们思想的最有效的工具。拉祜族各村寨领导者的权威中包含着神的权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产生巨大作用。

2.1 “功能性一致”的分析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当地至今不衰,必定有其存在与发展的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中它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某种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将文化或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或文化中的相互关联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布朗将构成社会结构诸要素和谐而保持内在一致性的状态称为“功能性一致”,功能就是某一要素位于整体之中且为整体延续所起的作用,意味着满足需要。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满足了拉祜人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精神诉求。

在拉祜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蜜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拉祜人将蜂蜜视为接待尊贵客人的招待之物;把吃剩蜂巢制作成祭祀用的蜂蜡;也会把整个完好的蜂巢挂在门口趋吉辟邪。在拉祜族的创始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娜迪的婴儿丢失了,最后是被酸蜂找到的,这时,厄莎神眉开眼笑地说:“酸蜂只有头发大,风里雨里都不怕,为人做了好事情,子孙心中都记下。给你头上放蜜,给你脚下放蜜,让你酿不完的蜜,让你采不完的花。”另外还有“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有追寻野蜂,获取蜂巢,找得蜂蜡,关照大地的故事。”由于拉祜族祖先长期过着采集、狩猎生活,岩蜜蜂是他们食物的来源之一,蜂蜡又作照明之用。蜂蜡灯无灰,拉祜人原始意识认为这是天神厄莎赐给的神物,把蜂蜡灯称作“神灯”。

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拉祜族地区,至今还有“花节”这样一个农业祭祀仪式,该仪式是在每年插秧前(公历4~5月间)举行,意寓今年风调雨顺,获得大丰收,而参加仪式的基本上是妇女。妇女参加农业祭祀仪式,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很少见的。由于历史上母系制和双系大家庭在拉祜族地区的长期存在,在拉祜族的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拉祜族谚语中就有“儿子女婿一样爱,姑娘媳妇一样疼”这类反映男女平等的思想,这是其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在家庭关系上的反映。明清以后,拉祜族出现小家庭,这样的家庭形式或多或少地保留有母系制的遗风。正是受此影响,婚姻习俗中的“从妻居”目前还在部分拉祜族社会中的存在。拉祜族地区长久以来居住在山区的拉祜族的劳作分工是男人上山打猎,女人进行采集、养育子女。母亲与子女接触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父亲,在农业劳作技能的传承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农业祭祀仪式以母亲为载体向下一代拉祜人传递劳作技能,是拉祜族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

2.2 构建和谐文化生态系统

社会文化生态是个整体系统,它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自然环境。即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第二,社会环境。即与群体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第三,精神环境。即该群体锁共有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风俗习惯、宗教形态等诸方面的总和。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是食物的获得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在拉祜族社会中,原始宗教信仰贯穿其中,协调自然、环境和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拉祜族社会形成其特色的社会形态。

在狩猎采集民族等自给自足的社会中,自然环境更是直接地影响着人类,因此他们的“生产形态变集中体现了与食物的获得和消费有关的社会和文化特性。”拉祜族居住于山地和平坝构成的也热带丘陵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拉祜人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而采取不同的生计方式。“居住在山区密林的拉祜族从事周期性游耕农业、粗放的畜牧经济和季节性的狩猎采集活动;居住在半山区的拉祜族从事水田和旱地的耕作;坝区的拉祜族则主要依靠水田种植水稻。”

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可称为繁衍方式,它要受所获食物量的制约,同时还受人为的人口控制以及婚姻制度等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样的自然环境使的拉祜人的生育习俗具有其独特性。“拉祜族的孕妇不能吃双黄蛋、双包果,吃了会生出双胞胎。拉祜人认为生双胞胎、多胞胎不吉利,不易养活,而且还有克死自己的父母。”这与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在拉祜族地区过去是没有专门的接生员,孕妇分娩通常是由家族中有经验的家人和寨子里的亲友们帮忙的,双胞胎容易造成难产,在拉祜人看来是很可怕、危险的,更是不吉利的。孩子生下来后,不论男女都会得到寨子的亲朋好友们的祝福,男孩就祝福他“婴儿快快长大,做你爸爸的好助手,抬犁杆,开天辟地做生产,抬起猎枪,打猎物来给老人吃”,女孩就祝福她“婴儿快快长大成人,做你妈妈的好帮手,纺纱织布给老人穿,脚忙手快做家务事”。从亲人的祝福中拉祜族的新生命开启了新一轮的拉祜族文化传承之路。拉祜族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得不使的拉祜人产生一胎最好只生一个来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而当孩子顺利生下后,又立即希望孩子尽快进入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雷波,刘辉豪著.拉祜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2]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拉祜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 张诗亚著.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4] 亚·泰纳谢.文化与宗教[M].第八页.

[5]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6] 朱来常.宗教与文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拉祜族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云南拉祜族服饰文化特征浅析
56 个民族56 枝花拉祜族
边疆行( 之三):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边疆行(之二):拉祜族葫芦笙舞
浅谈拉祜族服饰文化变迁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云南拉祜族服饰视觉艺术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