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练习三重唱
2012-04-29耿卫芳
耿卫芳
有智者说过:生活是一种责任。也就是说,作为有思想的生命个体要对自己负责,要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幼儿时期的孩子,则需从小处着手,及早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帮助幼儿产生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态度。为此,我们在幼儿游戏期间,专门设置以提高生活能力的区域,即生活练习区,投放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益的活动内容,如学习整理物品、自己整理仪表;认识一些简单的小工具,尝试摸索、操作、练习小工具的使用方法;或学着对蔬菜、水果作粗加工及食前准备等等。从这些活动,可以发现生活区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和诸多教育功能,具体体现在: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形成稳定的动作和行为习惯;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双手灵巧手眼协调;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以及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由此可知,生活练习区的设置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感知讨论:让幼儿有事想做
这是生活练习的前奏部分。
感知,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不必赘述。生活教育的实践表明,幼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的环境信息和人的一些生理现象及行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才能使这些事物成为“有关刺激”,进入幼儿感知、关注的范围之中。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环境中各种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适于幼儿感知的内容,设法将幼儿的新旧知识发生联系,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鼓励幼儿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之在讨论比较的过程中作出选择。为了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感知讨论”的过程,教师应采用以下基本策略:
1. 创设适应生活环境,引导幼儿感知观察。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这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如,午睡起床后让幼儿观察两个幼儿所穿的衣服,哪个幼儿穿得好看,为什么。再如,让幼儿观察哪两张床上的被子叠得好看,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出正确的穿衣、叠被的方法,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
2. 巧妙设计有效提问,启发幼儿思考讨论。在感知观察的前后过程中,为了能帮助幼儿确立感知的目的与任务,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适时地提出一些能引起幼儿思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一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钓鱼的时候怎样钓才钓得快?系鞋带时的蝴蝶结怎样扣才牢固”等等,这样让幼儿充分思考讨论后,幼儿在实践操作的时候印象才深,效果才好。但是如果供幼儿讨论的问题与其认知结构距离太大,不仅难以产生响应,还可能造成幼儿畏难的情绪,以致影响讨论的进展。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选用幼儿有所了解,但又不完全了解的多种类型问题,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引起他们积极思维,使之产生共鸣与信息交流。比如:假设性问题:假如水果这样拼好看吗?描述性问题:你是怎样系鞋带的?说明性问题:为什么你要这样钓鱼等等。
由实践可知,教师的及时提问均可提高活动的效果。当然,也可由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
综上所述,感知讨论的内容及其程度的深浅必须适合幼儿的生活能力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收到“跳一跳,摘桃子”的良好效果。
二、实践操作:让幼儿有事好做
这是生活练习的主旋律部分。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身的实践操作占重要地位。他们正是通过外部动作的操作,将有关知识经验,同化顺应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在尝试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内驱力。可见,实践操作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因此,幼儿生活习惯的获得、技能的掌握,都必须通过其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然而,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其操作练习并不应该是机械枯燥的训练,而应该选用多种形式的、有趣的、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寓学、寓练于愉快的活动之中。要善于利用他们已有的兴趣和动机,提供适合其同化顺应的多种活动,刺激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不平衡,使之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我们主要利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
1. 角色化的扮演活动。由于区域活动基本上是小组进行的,人数相对锐减,因此利用角色扮演可有效促进幼儿生活技能的掌握。即教师提供一定的内容和材料,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担任一定的表演角色,从而获得内心情感体验和相应的知识技能。比如,鼓励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教育孩子如何系鞋带,他们不仅态度认真,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轻松地习得了技能。
2. 游戏化的练习活动。比如,幼儿练习穿套头毛衣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做个“钻洞洞”的小游戏,使之在听听念念顺口溜中,知道“一件毛衣四个洞,一个大洞洞,一个中洞洞,还有两个小洞洞。穿毛衣看仔细,先钻大洞洞,再钻中洞洞,最后小手钻小洞。”整个“钻洞”过程也就是学穿毛衣的过程。这类活动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 .任务化的生活管理。来园后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角色,培养幼儿做好“小组长”、“小老师”等,完成生活管理任务,这样会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在为他人服务中很好地巩固自理技能。例如,每周选出“小组长”,协助老师一起给小朋友分碗,分筷子,餐后分水果;选出“小助手”,帮生活老师一起搞卫生,搬椅子,拿畚箕;选出专管员,管理自然角的,给自然角的农作物、花浇水。对于这些孩子们积极性很高,非常感兴趣,每当此时,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筷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4. 简易的实验活动。这其实就是平时我们教师经常在做的常规工作,即利用一些小玩具或小图片投放到幼儿的生活练习区中,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模拟现实的工作,如“钓鱼”,我们制作了简易的钓鱼材料,让幼儿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愉快主动地掌握技能。
当然,幼儿在自主活动中,教师必须适时地做一些示范讲解,并根据幼儿个体特点和教育内容做有的放矢的指导与点拨。
三、注重创新:让幼儿主动做事
这是生活练习的间奏及尾声部分。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在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素质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在生活练习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1. 环境的创新。生活练习区的空间不再局限在单个的、狭小的一个角落,而是与角色游戏的娃娃家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处处感觉到浓浓的生活气氛。
2. 材料的创新。突破以往平面的、桌面操作的模式,转向立体的、多方位的材料操作,如系鞋带,我们把材料布置在玩具柜上,空间立体,材料立体,不仅节省了区域的空间,而且增加了趣味性,幼儿操作的效果更好。
3. 玩法的创新。改变了以往利用材料自己玩的形式,还利用如角色扮演、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新鲜互动的游戏中完成练习的内容。如,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主动习得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征,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诸如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比赛等,通过活动孩子们们品尝到了成功,大大增强了自理信心。
4. 评价的创新。不再用传统的对话、提问形式进行讲评,而是在幼儿的练习中途用镜头记录下来,在讲评时播放幼儿的练习镜头,再现幼儿成功或不成功的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调整,获得最直观、最有效的练习效果。
总之,在幼儿园生活练习区活动的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体会幼儿的需要,并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潜能,才能使幼儿的生活能力更上一层楼。同时让幼儿懂得,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勇敢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才能齐声奏响最美妙的生活练习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