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唐代突骑施王子墓
2012-04-29柴怡
柴怡
2011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西郊南何村东北一处基建项目用地进行文物勘探工作时发现有中小型墓葬,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清理工作,共清理出小型唐墓18座。墓葬形制主要有斜坡墓道砖室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两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是6号墓,墓中除了出土有人物俑、动物俑等30余件外,还出土了墓志一合。根据墓志记载,该墓墓主为突骑施光绪,系唐代西域部落突骑施部奉德可汗之子。
6号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呈刀型。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80度。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残长4.7米,宽1.2米,残高2.7米。甬道位于墓道北侧,为长方形券顶结构,长0.7米,宽1.5米,甬道壁自0.9米处开始起券,券顶高1.3米。甬道与墓道交接处应有封门,但因盗扰破坏严重难以辨认。墓室位于甬道北侧,为略呈圆角的方形穹窿顶,条砖顺缝交错横向铺地。墓室边长为3.75~3.85米,残高1.24米。墓室西部以两层方砖堆砌而成棺床,长3.5米、宽1.1米,棺床高于墓底0.12米,棺床上仅存铁棺钉痕迹,骨架散乱葬式不详。
该墓出土有墓志、塔式罐、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仕女俑、跪拜俑、骑马俑、骆驼俑及铜钱等。其中人物俑30余件,均为红陶俑,通身彩绘,色彩脱落严重。文官俑面部丰满,表情祥和,头戴高梁冠,身着宽袖袍,足蹬如意高靴,双手拱于胸前,脚下有薄托板。仕女俑发髻或高束于头顶部,或系呈螺髻样式,两鬓头发分别罩住左右耳朵,脸呈国字形,鼻梁挺直,樱桃小嘴,双唇紧闭。弯曲的细眉下是一双有神的丹凤眼,体态丰满,身着窄袖衣,外着襦衫,长裙高束于胸际,下垂至地,双手置于胸前,裙下露出云头履,脚下有薄托板。跪拜俑面容丰腴,细眉弯眼,眼角带笑,嘴唇红润,头戴高梁冠,身着宽袖袍,双手拱于下颚前,身体呈跪拜状伏于薄托板之上。胡人俑头戴帷帽,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着窄袖长袍,腹下部系腰带,目前视,双手做挽缰之势。天王俑身材魁梧,一手撑腰,一手握拳上举,两眼圆睁,张嘴露齿,八字胡上翘。双足下小鬼,一手以肘支地,一手上举作挣扎状,两足曲伸蹬踢,胸部肋骨可见。另外还出土有马俑、骆驼俑及陶猪等。
墓志置于甬道西侧,墓志并盖一合两石,志盖为覆斗形,顶部长0.22米,底部长0.43米,四刹装饰卷云紋,顶篆刻有“唐故突骑施王子志铭”3行9字。志石方形,长0.46米,厚0.06米,四侧边饰连续“回”型云纹,志石文字刻于界格之内,为阴刻楷书,共15列,208字。
据墓志记载,此墓墓主为唐交河公主孙、突骑施奉德可汗王之子光绪。突骑施部属于西突厥别部,早期散居于伊犁河流域,7世纪50年代初期﹐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统属。658年,唐平定西突厥叛乱后,在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鹿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置山都督府﹐均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突骑施部始分裂为二。武则天时期,突骑施首领乌质勒能抚士﹐有威信﹐胡人顺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为小牙,辖境东邻后突厥﹐西接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并服属于唐。699年,乌质勒遣子入朝﹐706年﹐受封为怀德郡王。708年﹐封西河郡王﹐使者未至而乌质勒死﹐子鹿都督娑葛代统其众﹐胜兵至三十万﹐唐封之为金河郡王。其将阙啜忠节与之不和﹐唐相宗楚客受忠节赂﹐支持忠节。娑葛遂袭擒忠节﹐杀唐使冯嘉宾﹐败唐安西副都护牛师奖。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请赦除其罪﹐娑葛乃降。后娑葛为后突厥默啜可汗擒杀,突骑施部又乱。至开元年间突骑施苏禄收拾突骑施部落余众,自立可汗,拥兵二十万,称雄西域,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人以沉重打击。《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下·突厥下》载“开元五年,始来朝,授右武卫大将军、突骑施都督,却所献不受。以武卫中郎将王惠持节拜苏禄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赐锦袍、钿带、鱼袋七事,为金方道经略大使。然诡猾,不纯臣于唐,天子羁系之,进号忠顺可汗。其后阅一二岁,使者纳贽,帝以阿史那怀道女为交河公主妻之”。突骑施苏禄可汗应为墓志中所记奉德可汗之父。
据墓志记载,突骑施奉德可汗王子光绪卒于唐代宗“永泰元年二月”,葬在“永泰二年十月十六日”(即公元766年)。光绪王子“少自绝域质于京师”,并以突骑施质子身份入朝充作内侍,又曰“缅慕华风遂袭冠带”,可见唐文化对其影响至深,也说明了墓主人汉化程度之高。
这座突骑施王子墓是一座典型的唐代中晚期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出土的墓志及各类文物,不仅填补了突骑施部落历史的一个缺环,而且还对研究突骑施部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各部落质子在长安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唐与突厥的民族关系和唐代质子宿卫内侍制度等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