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椒评论》作者群的结构分析
2012-04-29符建湘龚颖
符建湘 龚颖
【摘要】本文试以新媒体网络评论热背景下的品牌网络评论专栏《红辣椒评论》作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红辣椒评论》作者文集所收录的520位评论作者进行编码和类目建构,从作者群地域结构、身份结构、成长变化和发稿频率四个方面分析其特点与不足,旨在通过个例研究,能对当下网络评论专栏作者群建设重视不足和理论缺乏的现象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红辣椒评论》;作者群;网络评论
互联网的出现,网民的大量涌现,开创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它的发展对我国新闻事业有着革命性的意义。网络评论是网络新媒体传递声音的重要手段,与论坛、新闻跟帖等互动性强的原生网络新闻评论形式相比,独立评论作品的汇集——网络评论栏目在形式的连续性、集纳性和表情达意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各大网站都比较重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建设。网络评论以一种值得关注的网络新闻形态,更充分地发挥着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而网络评论的主体则毋庸置疑地担当着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
《红辣椒评论》栏目是红网开办的一个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广泛反映民众声音、解读新闻现象本质的言论栏目,2005年获14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2007年获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2005、2006、2007和2009年先后四次被国务院新闻办网研中心等单位推荐为“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网络类年度媒体奖。多年来以“最广泛的收集与反映民众声音”为己任的担当之路,使其形成了网络评论界里独特的“红辣椒”现象。
本文所提及的作者群研究对象为《红辣椒评论》“作者文集”收录的作者,不包括未被收录的作者。红网《红辣椒评论》收录作者条件为发稿5篇及以上者,也就是说发稿5篇以下的作者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作者作品涵盖“马上评论”、“谈经论政”、“辣言辣语”、“教育评弹”、“文体娱乐”、“观点撞击”、“杂感随笔”等七个子栏目。栏目成立于2001年,至2003年进行扩版整改,其间两年时间红辣椒评论“作者文集”共收录作者23人,其中2001年仅5位,2002年18位,2003年起在专栏建立文集的网友作者队伍不断扩大。本文对作者群研究范围的采集采取简单抽样的方法,《红辣椒评论》专栏从成立之日至2010年12月所收录的所有作者即为本文作者群研究的范围,通过统计共有520位。本文研究采用自编之编码表,基于文献探讨和相关理论为基础,拟定出《红辣椒评论作者群编码表》,对从红辣椒评论“作者文集”中选取的520位作者进行统计分析。
《红辣椒评论》作者群地域结构
《红辣椒评论》作者群分布于五湖四海,共计29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和互享性等特征,网民作者可以不受传统媒体投稿的地域局限性的约束,通过互联网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红辣椒评论》作者群除西藏、青海和港澳台等地区外,在不同的省市都有一批自己的作者队伍分支,数量不尽相同,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单位:位):北京市29;天津市6;河北省26;山西省11;内蒙古自治区2;辽宁省12;吉林省17;黑龙江省8;上海市9;江苏省62;浙江省28;安徽省26;福建省11;江西省20;山东省46;河南省49;湖北省73;湖南省86;广东省33;广西壮族自治区12;海南省1;重庆市5;四川省20;贵州省2;云南省7;陕西省8;甘肃省8;宁夏回族自治区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由此可以看出,长江附近及以南地区为作者分布密集区,其中江苏省、湖南省、湖北省尤为突出,相反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和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省市自治区作者队伍集中则较少,如海南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此外还可以看出,网络评论还受地区网络覆盖率、主体网络技术操作熟练程度、媒体使用习惯及地区对时事的关注敏感度等的影响,区域作者的密集度则出现了不同的分布状况。
《红辣椒评论》作者群身份结构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身份进行统计得知,除121位未提及自己的身份职业外,其他399位作者皆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做了介绍。根据职业的属性差异将作者群身份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及其相对应的作者人数如下(单位:位):作家及文人38;媒体及相关行业130;各级国家、政府机构89;教师42;高校学生50;企业22;高校、研究所、电教馆13;商业银行、信用社7;部队1;工厂1;医生3;未知121;其他4。通过数据的差异可以看出评论作者群的职业身份主要集中在媒体及相关行业、各级国家政府机构、高校学生和教师四大类,其比例为130∶89∶50∶42。此外,还包括作家文人和企业、研究所、银行、医院和工厂等的从业人员,但仅占研究对象总人数的17.12%。
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占评论作者群的主要成分,且在发稿量和发稿频率上都占据重要优势的特点,不仅与媒介业内人士对时事的热情和对新闻评论的兴趣有关,也与网络媒体形式所赋予的隐秘性和言论自由度密不可分。不少传统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以普通网友的身份,采用“实名”或“网民”发表新闻评论,与平时代表媒体立场发言不同,在网络评论的文字规则里,他们能抒发个人情怀。作者关耳者“愿以网络评论这一器物,为当政者呼,为庶民呼,为自己呼”;作者袁杰伟写评论的目的是“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刺向黑暗,同情弱者”;浙江卫视新闻节目公众评论员肖川希望“在这个媒体横飞的时代,保持作品的理性与建设性”;供职于燕赵都市报的作者胡印斌的愿望是“向往公民社会负责任的自由表达”,等等。
高校学生和教师也是《红辣椒评论》作者群队伍的中坚力量,以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的作者苏婧,从2004年11月开始涉足评论,半年内共发表评论文章近百篇;哲学硕士段俊写评论希望“能理解社会,传播理性”;还有些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出于对写作的爱好、对时政和民生的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伸张等。企业、银行、部队、工厂、医院等地方的相关从业者也是《红辣椒评论》作者群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这表明社会民主进程需要的各种声音在网络的推动下得到传播。
《红辣椒评论》作者群的成长变化
《红辣椒评论》2001年成立,从刚建立专栏到成为如今的品牌专栏、草根发声的广场,被越来越多热爱评论的民众青睐。笔者以《红辣椒评论》建立专栏的时间为参考,通过对2001年至2010年每年作者文集成立的人数变化进行统计,具体数据反映情况如下(单位:位):2001年5;2002年18;2003年119;2004年125;2005年78;2006年76;2007年36;2008年28;2009年32;2010年15。由此可以看出,在《红辣椒评论》建立专栏的作者人数在2003年和2004年达到最高值,2003年《红辣椒评论》正值改版扩容期,坚持每天更新,每天发表原创评论20多篇,改版扩容的内需也同时拉动了网友时评写作投稿的诉求。《红辣椒评论》率先以思想的广度和锐度站在网络评论的中央广场,为网民意见表达开设殿堂,争做网络舆论的桥头堡,为推进网络评论的发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培养网络评论员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各大新闻综合网站在各地的崛起,评论专栏的建立也成为吸引网友时评作者的重要手段,各大评论专栏意识到了草根评论的重要性,积极开设草根评论栏目,引导网友表达观点意见,从2005年迄今,《红辣椒评论》专栏作者人数呈现每年递减的趋势。但在递减的现象背后,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新作者先后向《红辣椒评论》投稿,据统计来稿作者人数有1000多位,远大于笔者根据“作者文集”所统计的520位作者人数,而且老作者对《红辣椒评论》的品牌忠实度较高,发稿持续性较强;另一方面,新时期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评论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它们对作者的吸收和资源的竞争也是近年来作者人数递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的来说,红辣椒作者群队伍正成长并壮大着。
《红辣椒评论》作者群发稿频率
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或书籍,投稿作者与出版社少有成型的约定,作者投稿具有随意性和不持续性。笔者就作者发稿数量以10篇为一个等级,从5~10篇至70篇以上观察作者投稿情况,统计数据如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就发稿数量而言,作者群体人数两极化现象比较明显,即发稿在15篇以内和70篇以上的人数相对较多,而从16篇至70篇的群体人数则呈现一个递减趋势。据笔者统计,发稿数量在70篇以上的作者首先以媒体工作者居多,其次是各级国家政府机构官员。写稿量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即对时事的关注程度、对时评写作热情的持续性等;另一方面也由一些写作条件的客观因素所决定。
从对作者身份结构的统计可以看出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依然占作者群身份的最大比例,且投稿频率比较高,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以1年以上为一个等级,将投稿持续时间分为1年以内,1~2年,2~3年,以此类推至6年以上,统计如表2所示,投稿持续时间以2年以内为最高峰,而伴随着时间年限的延长,作者人数开始慢慢减少,有些作者发稿量时间跨度大但发稿频率却较低。另外近一年内还在投稿的作者有177位,占所统计人数的34%,其中有些作者虽近一年内还在发稿,但从建立文集至今发稿时间跨度大,发稿频率低,而有些作者虽然发稿量多,但近两年却没有作品出现。
■
总的来说,网络评论专栏作者群队伍与普通“网民”在结构和诉求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红辣椒评论》作者群以《红辣椒评论》栏目为诉求平台,通过评论或杂文这一文体形式,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囿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公开性等原因,栏目间作者重合率高、女性作者比例低等问题相应也比较突出。如何建设好网络评论专栏作者群队伍,对栏目核心内容的把握和正确舆论方向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前各大网络评论专栏维护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