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60年代西藏墨脱县珞巴族老照片与民风民俗

2012-04-29李跃平

民族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墨脱老照片

[摘要]珞巴族属于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藏东南的珞渝地区,那里山高谷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很少进入外界的视野。冀文正同志在墨脱工作了16年,他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珞巴族民俗图片,记录了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珞巴族的民风民俗及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珍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价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照片,能够使外界了解珞巴族的过去,关注他们的现状,帮助珞巴族在未来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珞巴族;珞渝地区;墨脱;民风民俗;原始生活;老照片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48—15

作者简介:冀文正(1933-),河南邓州市人,西藏自治区民政厅离休干部,现定居成都,研究方向:门巴族和珞巴族民俗、民歌、民谣、民风及民间故事。四川 成都 610071;李跃平(1958-),男,四川南充市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史料整理与校译,教学与评估,数据分析,期刊评价。四川 成都 610041

[按语]

冀文正先生1950年进藏工作,直到1988年离休,在藏工作时间长达47年。1954-1970年被组织上派往西藏“孤岛”墨脱县工作,在那里工作了16年。冀文正同志深入墨脱少数民族村落、寨子进行民族社会状况、民风民俗等方面调查,搜集资料,拍摄相片。“他记录珞渝地区口头文化的笔记84万字,写下了56万字日记。离开墨脱后,又3次进入墨脱收集民俗文化资料。他被誉为‘珞渝文化第一人”。[1](P.44-45)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之后,冀文正同志于1955年、1956年和1964年先后三次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确认珞巴人、门巴人为一个民族”。1965年国务院批准了珞巴族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在这点上冀文正功不可没”①。本文选载的几十幅照片,虽然部分在不同的地方发表过,但多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李跃平教授对这些图片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撰写了介绍文字。

图1冀文正同志1957年在喜马拉雅山上

图2冀文正同志与珞巴族朋友在交谈

图3冀文正同志(中)与珞巴族(左)和

门巴族(右)猎手合影

一、墨脱县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西北东三面是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南与印度接壤,是我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至今惟一不通公路的县,面积3.4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万亩,森林面积3200万亩。辖8个乡(含1个民族乡),59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0.92万。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主体段都在该县境内。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2]墨脱,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地方,一个神秘的地方。

图4墨脱县在西藏自治区的地理位置

图5大峡谷入口处的独木舟

二、墨脱县的珞巴族人群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珞巴族现有人口2,893人,是我国境内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人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高原边缘低海拔地区的深山峡谷地带,主要分布在米林县南部和墨脱县境内雅鲁藏布江上游。几百个珞巴部落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珞渝地区的30多条山沟里,不同地区的珞巴族生产及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1955年前后,生活在墨脱县的珞巴族仅余230户,800多人,由13个小寨组成。由于地理位置独特,交通条件极差,与世隔绝而封闭、落后,直至二十世纪50年代,这一地区的珞巴族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原始部落形态,实行蓄奴制;既有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等极度落后的生存方式,又有迷信鬼神、信佛信教等宗教信仰,还保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珞巴族人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生产力十分落后,生活十分贫困,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俗,原始宗教活动频繁”[3](P.9)。

(一)珞巴族人及其婚姻

珞巴族人曾经过着“不耕不织,穴处巢居,冬衣兽皮,夏衣木叶”的游猎生活,几乎个个男人都是狩猎能手。打猎得到的兽肉背回家后按祖传习俗各家平均分配,有福同享。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佩装饰品。男女均赤足、蓄长发。珞巴族的婚恋习俗是氏族外婚制和部落内婚制同时并存。这样有利于民族和部落间的团结和睦及经济交往。这在生产力低下的珞渝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同氏族的人严禁通婚,父系血统严禁通婚,表姨禁止通婚,这是珞巴族婚姻制度的根本原则。[1](P.53)珞巴族基本婚姻形态是买卖包办婚姻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一夫多妻(通常为姐妹)或一妻多夫(通常是兄弟)的现象,不受歧视。一夫多妻制现象多数出现在赘婚家庭。如卡布村郎杰先与兴久结婚,后又同兴久之妹同居成婚形成一夫二妻的家庭;一妻多夫制家庭,主要是兄弟共妻,也有和朋友共妻,卡布村的一妻三夫制家庭是兄弟仨共娶一妻嘎古拉姆。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家庭,是原始群婚的残余。[4](P.89)

图6珞巴族人白嘎(1921年出生,健在)

1988年担任墨脱县政协副主席

图7珞巴族青年男子朱嘎(1928年出生,健在)

图8珞巴族人布阿牛

1955年,时任旧政府加拉萨区区长

图9珞巴族人

图10珞巴族人

图11珞巴族人

图12珞巴族人朱嘎一家(一夫二妻制)

朱嘎与他的两个妻子亚乃、亚嘎和孩子们

(二)珞巴族人的服饰

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他们颈上的串珠,是用一种青蓝色的石料磨制而成的,每个成年人都有几串,盛装时可佩戴几十串。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着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5]

图13珞巴族姑娘章西

图14珞巴族老猎手索郎扎西(1930年出生,健在)

图15珞巴族猎手平措(左)(1935年出生,健在)

和他的好友(1939年出生,健在)

图16珞巴族年轻猎手

三、珞巴族人的生存环境

(一)生存的自然环境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图17墨脱山村

图18珞巴山村

图19艰险的山路

图20墨脱的天路——天梯“山路”

图21墨脱的天路——藤子路

(二)出行的交通方式

由于交通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

1.藤网桥

藤网桥是珞巴族人用特有的技术,以藤索为材料编织而成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德兴区横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桥是历史最久的一座,距今已有300多年。远远望去,这座藤网桥好像一条在空中飞腾的蛟龙。

图22奇特的藤索桥

图23村民背重物通过藤索桥过江

2.藤溜索

“藤溜索是四根白藤劈成八根,对接成所需要的长度,拴在两岸的树上,有一个硬藤做的圆圈套在八根藤条上,过江时,人钻入硬藤圈内,放在腰部,脸朝上,头向彼岸,双手抓住藤条,交叉用劲拉藤,双脚配合向前。”[6]“溜索”是墨脱著名的景观。

图24藤溜索

3.人背人

旧西藏的官员、贵族、活佛等人出行通常是无偿征用“人力车”出行,即“人背人”,珞巴族有两名著名的“背夫”:桑扎巴和蒙希,他们长期被旧西藏官员、贵族、活佛等人剥削和压迫,这是封建农奴制度的缩影。

图25“人背人”(此图被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

图26“人背人”

图27旧西藏官员、贵族和活佛的武装保镖

四、珞巴族人的住房

墨脱县的珞巴族人的房子很有民族特点,建筑材料多为石块、木板、圆木,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吊脚竹楼,富有人家是木板房。珞巴族的住房各地区也不相同,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石结构的三层竹楼。“底层圈猪关牛,中层住人,顶棚上堆放农具、农副产品及食物和灶灰”,“家家户户房前或屋后建有一个高脚粮仓”。[4](P.60)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图28珞巴族人的住房

图29珞巴族人的住房

图30珞巴族人的房舍——仓库

五、珞巴族人的生活

由于居住地区交通闭塞和与外界接触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阶段,生产生活基本处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时代。那时,绝大多数珞巴人一年到头衣食无着,还要给领主服役,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当时的珞巴人被旧西藏官家、贵族、寺院上层视为“野人”。

图31珞巴族人在造石锅

图32珞巴族人精造的石锅

“随着铁器的输入,珞巴族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变成了以农耕为主,兼营狩猎。”[1](P.51)但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方式落后,耕作方法粗放,广种薄收。实行“砍倒烧光”后再来“开荒”“刀耕火种”,[3](P.9)“刀耕火种”当时亩产只有百来斤。

图33珞巴族村民在砍倒竹子

烧光后种地——刀耕火种

图34二牛抬杠耕水田

图35珞巴族的大额牛

图36珞巴族人在插秧

图37村民们在地里劳动

(远处的雪山是喜马拉雅山782米的南迦巴瓦峰)

图38珞巴族用脚脱粒(稻穗)

图39珞巴族人舂米

图40珞巴族妇女捡拾水蜜桃

(半熟打落,晒干喂猪)

图41珞巴族妇女备草度荒

图42珞巴族妇女在纺线

六、珞巴族人的信仰

珞巴族人原始宗教信仰频繁,各种祭祀活动不断。

(一)生殖崇拜求丰收和人丁兴旺

在自称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叫作“莫朗”的节日,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这一节日意在预祝丰收。因为人们以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5]珞巴族人“家家户户门口左侧和过道上都立着一个木刻的男性生殖器,而且做得相当细致和逼真”,[1](P.46)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这一男性生殖崇拜现象说明在珞巴族父系氏族里,“男子在生产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世系也改为由以男系为主,栽插‘卡让欣更显示男性高贵,整个社会都以男性为中心。”[4](P.117)

图43生殖崇拜——卡让欣

图44生殖崇拜:在自家房门旁挂男性生殖器

图45生殖崇拜:在自家院子旁摆放男性生殖器

(二)珞巴族人的精神信仰

“珞巴族极度崇拜自然,信仰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世上从人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受神、鬼支配。神灵和鬼灵是没有区别的,只有善恶之分。它们遍布各地,各有自己的家,统辖着自己的领域,若得罪了它们,灾难和不幸就会降临;若虔诚地进行了祭祀,神鬼就会保佑平安。因此,占卜不停,祭祀没完没了。”[1](P.46-47)墨脱的寺庙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民居气派、精致、豪华,也说明珞巴族人对宗教的重视程度。珞巴族人最频繁的原始宗教活动是杀鸡看肝,而且相当重视,这好像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几乎天天都有杀鸡占卜的。

图46墨脱的寺庙

图47珞巴族人杀鸡看肝

图48珞巴族人祭祀巨石山神

图49珞巴族巫师

图50珞巴族人驱鬼

(三)珞巴族人的丧葬

珞巴族人对丧葬十分重视,认真等待。珞巴族人的丧葬分土葬、树葬(也称天葬)和水葬。土葬是珞巴族许多部落的主要葬法,亦称金葬;树葬是根据死者遗愿挂在村庄周围的树杈上;水葬仅为少数贫穷户和奴隶所采用,将整个尸体置于河中。

图51珞巴族人超度亡灵

图52珞巴族人的树葬

图53珞巴族人的天葬

图54珞巴族人的土葬

七、珞巴族人新生活的开端

(一)举办学习班,学习文化,学习农技

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派工作组进驻珞渝地区的墨脱县,为当地村民举办学习班,教授珞巴族人学习新的农业技术,鼓励珞巴族妇女走出家门参加文化知识学习,组织珞巴族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图55工作组进军墨脱成功登顶

——翻越喜马拉雅山多雄拉山口

图561957年吸收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学员

图57珞巴族、门巴族姑娘

闯破牢门奔光明,参加文化学习

(二)生活得到改善

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就十分关心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状况。[3](P.17)墨脱县地处山区,粮食产量极低。50年代中期,墨脱县虽然和平解放,但封建奴隶制仍在延续;工作组进入墨脱县以后,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倡导和鼓励珞巴族人学习、推广种植新技术,使农作物增产。

图58挂在墙上的水田

——墨脱珞巴朱村的水田

图59珞巴族人用竹子和木材修建水渠

图60珞巴族人在收割鸡爪谷

图61珞巴族喜收稻谷

图62珞巴族姑娘索朗拉姆在采摘油果

图63珞巴族姑娘雅嘎喜摘香蕉

墨脱县不产食盐,为解决珞巴族村民吃盐的困难,工作组的同志亲自专门去调运食盐,以保证珞巴族群众生活所需,有的同志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图64高龙同志(后排右一)

牺牲在喜马拉雅山上

为改善墨脱县居民的生活条件,方便墨脱居民出行和过江,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调集材料,克服重重困难,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了第一座铁索吊桥——解放大桥。

图651964年修建的解放大桥(铁索吊桥)

(三)加强合作,增进民族团结

工作组特别重视生活在墨脱地区的珞巴族、门巴族、藏族和汉族同胞的合作与团结工作。组织当地各族同胞同学习、同劳动、同欢乐。

图66珞巴族、门巴族、藏族和汉族同胞忙修路

图67珞巴族人过年节

图68珞巴族幸福的儿童在听故事

图69珞巴族人的传统——分食,共享快乐

图70珞巴族、门巴族、藏族和汉族同胞欢度国庆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工作组进入珞巴族人的生活区域,积极开展了各项调查研究,并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珞巴族人的生活条件,珞巴族人从此社会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1952年6月18号墨脱县和平解放,当地人民获得新生,珞巴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现代社会。

2010年12月15日,全长3310米的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伴随着嘎隆拉隧道的贯通,墨脱,从此将不再因雪山阻隔与世隔绝,将不再因为山高路远而远离人们的视线之外。2012年5月,墨脱,这个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将正式通行公路;墨脱,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的历史即将结束;墨脱,这个“神秘”的世界即将向世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墨脱,这个“世外桃源”即将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谨以此文,告慰为珞巴族人民的解放献出生命的英烈们,颂扬为珞巴族人民的生活改善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勇士们,纪念为珞巴族人民的幸福奋斗一生的先辈们,庆祝墨脱县和平解放60周年。

注释:

① 西藏文化报,1997-5-20刊登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评价:“1964年、1965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门巴族、珞巴族为两个单独的民族,在这点上,冀文正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Ji Wenzheng (Dictation), Mu Zhihao (Neatened). Living with Moinba and Lhoba for 16 Years[J].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2010,(08).

冀文正(口述),牟志昊(整理).我与门巴族、珞巴族同吃同住16年[J].中国国家地理,2010,(08).

[2]墨脱概况. http://news.qq.com/a/ 20101202/000807.htm.

[3]LI Jiarui, LI Yueping. Old Pictures of Was Primitive Life in Awa Mountain of Ximeng, Yunnan Province in 1950s — a Historians Field Research[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1,(03).

李家瑞(摄影),李跃平(整理).20世纪50年代云南西盟阿佤山佤族原始生活老照片——一个历史学家的田野调查[J]. 民族学刊,2011,(03).

[4]冀文正. 珞巴族风情录[M].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2,2011(第二版).

[5]百科名片:珞巴族. http://baike.baidu.com/view/4771.htm.

[6]墨脱概况:墨脱藤桥与溜索 http://news.qq.com/a/20101202/000807_2.htm.

收稿日期:2012-01-08 责任编辑:王珏

猜你喜欢

墨脱老照片
墨脱之路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墨脱:揭开“莲花圣地”的绝美面纱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treefrog from Medog, southeastern Tibet, China (Anura, Rhacophoridae)
浅谈墨脱茶叶的合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