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视镜下我国传统消费观的辩证厘思

2012-04-29贾凤姿刘建涛

理论月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

贾凤姿 刘建涛

摘要: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危机究其根由,很大一部分根源于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驱动力。我国的消费异化除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外,主要缘于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本文从分析传统的消费观切入,揭示了“崇奢黜俭”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负值效应。倡导“尚俭去奢”的消费观,主张用生态消费观引导和塑造消费理念、消费行为。

关键词:生态环境;传统消费观;辩证厘思;生态消费观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17-03

一、传统“崇奢黜俭”的消费观

王宁指出:“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在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其传统成分就越是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消费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这里主要从传统消费文化的劣根性方面剖视它的环境负值效应,以达到揭出病痛,引起疗救注意的目的。我国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主要有“面子消费观”、“奢靡消费观”、“大众化奢侈消费观”、“崇奢黜俭消费观”及“反对过分节约的崇奢消费观”。

“面子”一词在国人的字典里很难解释清楚,也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面子是个什么东西。但是,“面子”文化在国人的消费文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所谓的爱面子是指体面或表面的虚荣。国人在消费中十分重视别人的看法,关注个人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因为“面子”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传递性。因此,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心里具有很强的面子情结。将要脸要面,给面子列入消费的基本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了中国社会恒久而普遍的面子消费行为,甚至成为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面子”文化已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和灵魂深处,构成了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成了普遍的文化基因。且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推动着自身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主体上得到传承,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反观中国富裕群体在众多大都市里的巨大消费力,大都来源于他们爱面子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管子》中《侈糜》篇崇尚“上侈而下糜”。据《沦语·八佾》载:“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史记·管晏列传》也载:“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可知“管仲过着奢侈的生活”。为什么管仲提倡侈靡消费呢?首先,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春秋时期,随着新兴的独立商人阶层经济力量的日益增强,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强烈愿望也不断地反映出来。在生活消费上,他们极力追求王公贵族、诸侯一样的奢侈生活。其次,《管子》认为侈靡有积极的“平国策”的社会作用。社会上有太富、太贫的人都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故,“通于侈靡而士可戚”,“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再次,侈靡消费便于治民。《管子》认为“饮食”、“侈乐”是民之所愿,只有“足其所欲,赡其所愿”,统治者才能“用之”。

“宋代奢侈消费的主体范围呈现出大众化特征。相对于此前奢侈消费主体主要限于皇室和士族地主阶层的状况而言。宋代奢侈消费主体的阶级、阶层范围较前代有了相当程度上的扩展,奢侈消费已在地主、富裕商人等阶层中得到广泛普及。奢侈消费主体范围由社会上层向中层扩展的事实。是可以用大众化来加以概括的”。大地主和大商人等社会上层的奢侈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外,普通中小地主和商人等社会中间阶层也广泛参与到奢侈消费之中。沈括曾说:“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诗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反映出唐代一些罕见的奢侈消费品,到了宋代已司空见惯。普通中小地主和商人也逐渐成为奢侈消费队伍中的成员。

明代经济思想家陆楫提出“崇奢黜俭”的主张。陆楫在《蒹葭堂稿》中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而从全社会考虑则是有害的。他说:“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治天下之势则不然。”“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陆辑认为风俗奢侈的地方工商业比较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在他看来,奢侈是富人的习气,奢侈对国家并无害处,而许多人都因此受益,因此不仅不需要禁止,还应提倡才是。不是商业的发展助长奢侈之风,而是奢侈之风促进商业的繁荣,由于他不懂得生产与消费的辩证作用。只是单方面地看到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虽颇有见地但又失于偏颇。

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消费观念进行猛烈的批判。并开始积极构建近代消费观念。他们明确反对过分节俭,鼓励积极的消费,开始用经济价值规律来衡量消费行为,主张富有者对近代工商业进行投资,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崇奢黜俭消费观”。他们在消费观上对传统“崇俭”论进行了批判。对传统的崇俭黜奢概念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财富的消费方面,把传统的崇俭思想也作了新的解释。魏源说:“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然可以励上,不可以律下,可以训贫,不可以规富。”就是说崇俭适用于统治者和贫民,却不能要求一般人尤其是富裕阶层也如此。因为富裕阶层的消费可以给社会带来就业机会。

二、传统消费观的环境透视

虽然表面看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态度,好像是改革开放以来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并影响国民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很小的诱因。在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早就存在着显摆面子、奢糜消费及纵欲主义的消极成分。传统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催生了消费主义。而消费主义价值观又催生了生活消费异化。消费主义“是以无度地占有符号价值为特征的消费,是一种被曲解了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把追求体面的消费与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已成为人们获得地位、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假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传统消费文化中固有的且被压抑多时的“崇奢黜俭”的消费心理得以集中爆发。享乐主义消费观盛行。

改革开放后先富裕起来的一批爆发式的财富群体,由于缺乏知识涵养和文化底蕴,难以找到知识、品德、社会责任及其他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只能通过对奢移品的消费来展现并证明自身的生活价值及社会地位。这种用钱来包装人生价值的做法,导致了大量豪华汽车及豪华别墅的销量猛增,出现了汽车消费的公地悲剧。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年销售量刷新全球历史记录。目前,我国的交通能耗量已超过能耗总量的20%,建筑能耗达到30%,与建筑相关的能耗也达到了16%。电子垃圾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

长。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将至少报废500万台电视机、400万台冰箱、600万台洗衣机。我国已成为电子垃圾进口与产生的大国。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譬如电子垃圾污染严重的台州水坦村。重金属锡、铬、铅等的含量都超过危险污染标准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而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也超过了饮用水标准数千倍。村民烂手烂脚的现象非常普遍。癌症发病率很高。此外,由于受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居者有其屋”的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国人对住房拥有完全产权的高达80%。且对住房的追求是越大越好。我国的建筑寿命只有25年至30年,在我国城市化率由18%上升到45%的过程中,几乎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两次城市化的过程。建筑物大量的拆建、重建。资源浪费严重,带来了巨大的能耗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激增,加剧了我国的碳锁定状况。另外,建筑材料一人造板材、涂料、粘合剂、石板材等一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大量的土地、植被等生态资源在建筑材料生产过程遭到破坏。

不仅生活消费的异化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更重要的是生产消费的异化,更进一步引发了资源消耗及污染,加剧了生态危机。过度的生产消费一方面导致了对自然的无度开发和对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废物排放到自然,势必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并产生重大影响。1958年“大跃进”不但没有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反而给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个时期生态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选择了以大规模生产、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耗费、环境严重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大工业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GDP又一路高歌猛进。生产贪大求洋。挥霍浪费,在利益的驱动下,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用高投入、低回报,高污染、高浪费来换取所谓的“高增长”。这种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以及偏离国情的粗放型的生产消费模式,不节约、不环保、不可持续,经济在榨取资源和污染环境中增长。在高消费的主张下,社会经济高位运行,资源浪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日趋明显。这种代价经济和代价社会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我国虽大但物并不博,大多数自然资源人均值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三、弘扬传统“俭”文化。倡导生态消费观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摆脱对传统消费模式、生产模式路径的强势依赖,打破高碳经济的“锁定效应”。抵制消费主义的泛滥,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体系。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消费文化中以“俭”文化为核心的消费观,建构现代生态消费观。我国传统的节欲勤俭的消费观主要包括儒家的“尚俭去奢”消费观、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及墨家的“节用”消费观。

孔孟儒学的“尚俭去奢”消费观主要表现为“知足常乐”和“俭不违礼,用不伤义”的价值取向。孔子非常赞赏俭朴的人生方式,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的充实,主张从内在而不是外在求得身心的平衡。《论语·述尔》讲到奢与俭时说:“奢则不逊,俭则国。与其不逊也,宁国。”别人向他寻问礼的根本,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就德行而言,孔子认为俭朴是美德,就利害而言,孔子认为节俭是理性的选择。就人生而言,孔子认为节俭是做人的本份,正如《周易》所言:“匪其彭。无咎”。老子同孔子一样主张约束抑制自己的欲望,主张“知止知足”,反对以世俗的价值观念进行无节制的消费和铺张浪费,认为这样势必会招至灾祸。并将“俭”作为三宝之一,认为过多的物质享受会使人心志迷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不正,失误),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持去奢崇俭的观点不仅因为俭才能长久,俭是个人未来生活的保障,而且因为俭才能“无欲”,“无欲则刚”,节俭可以使人的心态保持稳定宁静,刚而不问。墨子在消费方面的主要观点为“节用”。“节用”是墨子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基本思想。“节用”就是节约消费。墨子认为“节用”能够“兴利”,主张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不浪费财货,就等于增加了产品。墨子的“节用”兼指节约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更强调公共消费的节约,提出“去其无用之费”。并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墨子在《墨子·辞过》中将王公大人的个人消费也视为官府的消费,告诫统治者“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国欲无乱,不可得也。”在墨子看来,节俭是关系到国家安定与否的大事,一般人固然应当节俭,统治者更应当节俭,统治者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消费,否则贫富悬殊,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古人眼中,节俭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以“俭”文化为核心的节俭消费观的内在精神与当今倡导的生态消费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两者都是以保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平稳运行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圭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以人为中心与以自然为友的有机结合,以达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但生态消费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地基之上,以生态思维为旨归,以适度消费为原则。以协调性发展为过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有益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消费理念。在继承“俭”文化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其一,生态消费观以生态思维为本体。变革了以往“高生产一高消费一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实现了由人类的单向功利型思维方式向“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利型思维方式的转变。其二,生态消费观以适度消费为原则。适度性消费理念是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扬弃,是公正型、生态型、质量型与均衡性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对自身消费活动的理性约束与规范,是消费方式与人类伦理的根本性转向与重新定位。其三,生态消费观以协调性发展为过程。科学的环境伦理消费观客观上要求消费模式、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和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偏执,把生产与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其四,生态消费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归宿。可持续消费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急功近利的消费模式,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建立起、保护生命和生态系统、尊重自然的消费观念。可以说,生态消费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环境从人类的过度干预中解放出来,就是要致力于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和谐运转,以实现在自然环境承载范围内的永续发展。正是基于此认识,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勤俭节约,甚至把节约资源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它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党的新的政治思维理念。但拥有13.7亿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始终要把消费水平的提高,建立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及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适度耗费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起来,使环保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及基于生态消费观指导下的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掌握大众,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以完成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鞍山生态矿山平台构建的对策研究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