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作为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
2012-04-29孙跃纲
摘 要: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观点、成套的体系、逻辑的框架、某种一成不变的解释话语和格式化的思维模式,而是具有强大解释力、丰富的创造性、巨大的凝聚力、广阔的延展空间的鲜活思维,在经典作家的论著中体现出的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气质,具有时代性与超越性、确定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建设性、阶级性与人类性辩证统一的优秀品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支柱。
关键词: 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B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62-05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Marxism as A Core Value
SUN Yue-gang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Weinan,Weinan 714000, China)
Abstract: Marxism as the sou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not a specific point of view, a set of system, logic framework, some rigid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formatted mode of thinking, but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rich creativity, great cohesion, and the fresh thinking of the vast extension of space, which reflects in the classical writers works 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and full of vitality. Marxism contains era and beyond, uncertainty and practice, revolutionary and construction,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 class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dialectical unity, so that Marxism consists of a natural sour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the soul and the pillar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 core value; Marxis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如何理解作为核心价值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站在今天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当代人类实践进程,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创造新的发展成就,才能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受特定的历史局限,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背景下对特定问题的具体观点绝对化。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现实,实际地破解中国发展面对的具体难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限制人们思想行动的条条框框,而是指导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生活,实现美好理想的创造性理论。实践证明,只有超越马克思主义,才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任何时代,人们对理论的理解都基于自身实践的需要。自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国共产党人面对的问题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实践需要。俄国列宁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困难,在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各自都进行了艰巨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作为思想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发展着的、鲜活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最终依据、价值归宿和指导原则,作为人们心灵深处的科学信仰与信心源泉,作为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反映,都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表现和精神表达,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时代性。同时任何理论的行程都必然地要继承整合以往人类实践创造的各种理论成果,都必然地对以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以各种各样的不同影响,因而,必然具有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这样,是时代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牢牢站立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内在矛盾,紧紧抓住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经过艰苦的思维加工,形成了系统深刻反映时代现实的科学理论。在马恩所处的时代里,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显示出无比的深刻性、现实性、批判的彻底性和广阔的解释力,唯有马克思主义抓着了时代的根本,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潮流,揭示出时代发展的方向,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明晰性是当今社会一切理论都无法比拟的,它对时代矛盾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理论都不可企及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呐喊,表达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奋斗,以辩证思维为武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矛盾,彻底揭露了走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文献和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对当时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基本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雾月十八日政变记》《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等优秀经典文稿,选取的论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论证的资料是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运用的手法是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被作为事物运动的普遍法则,用之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彻底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勾勒出社会发展进程的清晰图画,一目了然地再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把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歪曲胡说抛于一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矛盾决定社会政治、精神文化发展的理论高度,描述了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进程,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第一次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他的超越性不可分割。这里的超越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理论性、一般性、抽象性和越出具体问题,而显示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宽阔的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他的超越性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中时代性和超越性互为依据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以其深厚的历史感为背景,以其丰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哲学思维为根基,不是就事论事,孤立静止地把握社会变迁的现实事件,而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连接起来,从社会运动的无数相互作用中,抽取出其一般的、与社会运行同在的历史必然性,即超历史性、超越性,上升到综合性的真实、真实的具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这些社会现象产生变化的历史规律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这些历史规律不是像黑格尔所描述的那种与人无关、先天先地,任何人都无法捉摸的抽象的“绝对精神”,而是存在于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之中,存在于人的生命生活实践之中,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不可分离,是一种抽象的客观性。但又不就是某一个历史现象,某一个具体社会现象本身,这些能够感觉到的东西,是具体的客观性。
馬克思主义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都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又不局限于具体的现象,紧紧立足于事实,实实在在,生动具体,明确无误,而又不局限于一个一个孤立的静止的生硬的个体事例,时刻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联系、永恒发展的观念来把握事实,整理事实,批判事实,重构和创造事实。这种游刃于个体与群体、事实与抽象、现实与超越之间,将理论分析的现实性与抽象性、时代性与超越性有机结合起来的风格与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
当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是指作为特定的具体的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鲜活的思想观点,是马恩当时对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历史问题的具体看法。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已经成为了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历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是无权变更、无权修改它的,应该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无限夸大,任意延伸它的历史边界,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百罗万象的万应灵丹妙药。这无疑是歪曲和损害了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的超越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点中的一般性、抽象性、超越性的风格与品格,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思想观点,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能回答当时时代提出的具体问题,不能回答一切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绝非万应灵丹,不能包医百病。作为超越性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疑包含了人类历史实践的丰富创造,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共性,必然会给我们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一切人类生活过程以合理的启示,包含人类文明智慧进程中的内在灵性,给我们认识和解决今天和明天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方法论的指导。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时代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普遍性
列宁曾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认真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实践性。毛泽东也把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归结为阶级性和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使现存的一切革命化。实践性的品格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显著表征和活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具有巨大解释力的理论学说,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能够而且必然给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巨大的精神动力、必胜信念和实践的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特定的实践产生特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任何其他实践的产物,而是19世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他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对当时社会历史运动的理论概括,都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实践的土壤,吸吮人类实践的丰厚营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总结概括出时间进程中内在的必然性,从而获得了恢弘广阔的理论空间和视野宽阔的理论解释力,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信赖和拥护。
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和使命就是指导人民实践的发展,指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离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他的生命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的历史性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阵地和活动舞台,以引导人民在改造自然,在社会的事件中获得自由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人类实践的发展变化,关注各国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环境等各方面实践的进展动向,关注各类主体实践中的复杂矛盾,对这些社会实践的动态进行辩证地考察,给人们指明这些社会实践变动的必然趋向,指明争取实践斗争胜利的可能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发展基础之上,建立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不断推进基础之上,只有在实践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丰富新的内容,更新原有的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境界。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多年来,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转变自己的视角,改变已有的过时的观点,不断增添新的思想,丰富新的内容,推进理论的创新。俄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造,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更加切近人民的实践,更加切近大众的生活,更能有效地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现实性,一是普遍性。正因此,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具有客观的具体的直接的现实性,它本身就存在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现实活动之中,是活生生的鲜活的有生命的理论,是直接指导实践,推进实践,引导实践走向胜利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是链接和反映历史性实践内在共性的超越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又不完全存在某一个具体的实践之中,而存在于一系列实践活动之中,存在于整体的实践之中。人的实践是具体的客观性与抽象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是特殊的具体性与整体的具体性的巧妙结合,马克主义的实践性本身就是由个别走向一般,由抽象走向具体的历史进程。
实践是历史的本真,是现实的过程,是不断接近历史性综合的真理之路。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次一次的具体实践,一次一次的现实活动中所体现和包含的共同性、一般性、真理性,逐步积累起来,结合起来,集中起来,就必然形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这就是理论的普遍性,也是实践的普遍性。实践的普遍性就现实地体现在诸多实践连续进程的历史链条之中。任何实践,一方面看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看则是连续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部分,一个因素,一个方面,它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意义不能独立存在的。人类实践就是这样,普遍性与具体性、现实性与抽象性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实践第一,认识理论、思想观念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的反映,任何理论都在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前进,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在选择理论,锻造理论,修正理论,理论也在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任何理论在实践面前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取舍,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不是以马克思主义来机械地裁剪生活,取舍实践,限制人的行动,规范社会的体制,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标准,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来关照理论,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人类实践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新世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标志的基本国情,以革命的党转变为建设的党、执政的党为基本特征的党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站立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动摇,坚持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普遍性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科学发展,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形态、新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建设性
革命性、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和使命。《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性就是革命的、批判的,对现存的一切都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力图对旧的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最高理想目标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必然内涵有建设性的实践诉求,具有建设新世界的实践要求和理论旨趣。
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的特征和主要的内容,在于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身就包含革故鼎新的意义,是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的统一整体。不过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处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破坏旧世界的革命性任务迫切而现实,建设新世界的条件还不够充分,任务也不很迫切,所以,他们只能专注于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的事业,推进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伟大斗争实践,专注于启发无产阶级觉悟,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探索与资本主义进行胜利斗争的客观规律,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他们的理论研究与思考,比较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倾向于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索革命斗争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雾月十八日政变记》等经典文献,充满了鼓舞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革命斗争的浓烈火药味,充满了引导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智慧,无情地揭露资本对劳动的贪婪剥削,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无情揭露,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无限期待和对革命斗争规律的不懈追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战斗性。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显著的革命性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国家建立的时间也不长,德国也只是1871年普法战争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的强力推动,资本主义才得到巨大的发展,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得到发展。以大英帝国为主要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将其统治推向全世界,欧美国家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把资本主义文明的旗帜插到世界各处,开辟了世界市场,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世界性竞争,从而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推向了全世界,推到了新的阶段。资本对劳动的压迫日甚一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零星的斗争不断转化为集体性的罢工,转化为行业性、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起义。身处其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阶级斗争的严酷现实进行理性的思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其理论必然地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斗争性。
但是,很显然,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使命。在马克思看来,破壞只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和实践追求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意义和更大价值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在于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虽然这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建设性探索的文字在马恩的文稿中并不是很多,论述得也并非十分系统、具体、丰富,但其价值和意义却十分重要。
恩格斯曾回答友人,马克思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2009.12)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从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之后新政权新制度新体制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如何建设新社会提出许多意见。批判哥达纲领时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思想,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无产阶级建设新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措施,讨论了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与现实途径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历史时代的发展在当时条件下,给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探索和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斗争性、战斗性特征最为突出,最为鲜明。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的革命性理论,它内涵深刻而丰富的建设性思想。
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利用特殊的条件,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新国家新制度的任务上升到主要的地位,成为无产阶级新形势下一切工作的重心。这就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凸显出来,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推到后面,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特征和建设性内容也会必然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恰好表达了这一理论进展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革命的理论、斗争的理论、战斗的理论,是十分片面的、简单的和表面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而忽视其斗争性革命性,放弃与世界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甚至与某些资本主义混为一气,为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其他无产者,这就更是一种理论的歪曲和实践的背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革命的战斗的与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的理论,又是建设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富有创新精神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就而生气勃勃的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他的革命性与建设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最终在全球消灭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类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理论,是直接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因此就反对和否定社会中的其他一切阶级,排除社会中的其他阶层和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全人类的人类性是辩证的统一,而且在实践发展的进程中,阶级性与人类性必然走向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进程,而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在最终价值和实践诉求上,马克思主义都是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共产党宣言》非常明确地声明,共产党人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战斗。而资产阶级领袖和学者总是用一些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人类理性、人类之爱、永恒正义、自由平等的叫卖来混淆视听,销蚀阶级意识,鼓吹立场中立,达到破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揭示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实质,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夺回本来就是自己生产和创造的财富,夺回本该是自己的政权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革命性、阶级性、战斗性毫不含糊,非常鲜明,这正是它最为独特的理论品格,最为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并且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亲自参加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之中,组织力量,出谋划策,论证战略,拿着笔在同资产阶级进行战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比真实与善的价值追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绝妙的结合。
无产阶级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消灭剥削制度,赢得自己的政权,把资产阶级喧嚣的虚伪的自由、平等、公正变化为真正的现实、直接的存在,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阶级差别、人人自由平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社会,这就是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进程和现实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赢得政治统治,取得生产资料,然后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社会经济活动,推进社会的巨大进步,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城乡差别,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类不分地区、民族、性别、分工、职业、教育、年龄、肤色等等,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平等,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深刻指出,这一完全符合人类千百年以来长期追求的共同理想,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和政治运动之中,具有客观的经济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表现为关注人类社会一切阶级、一切人群的自由解放,也关注资产阶级自己的解放,特别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文明成就,把人类文明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对于取得政治统治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言,主要的任务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上来,阶级斗争则不再是最主要的任务,在国内阶级敌人也不再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强大了,无产阶级的主要目标转化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壮大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同国际资产阶级、国际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显示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凸显人性的共同性、人类性;在国内国际活动中,利用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之间人类性的共通性,求同存异,进行有效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性也是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具有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价值诉求和终极目标、终极关怀。
在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国家政权,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成过去,已进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和科技化潮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卷入到工业队伍中来,工业生产者与知识分子构成为无产阶级的主体,上亿的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或正在成为新兴的工人阶级成员,部分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必然依赖于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以及各级政府的管理机构,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斗争虽然存在,但在质与量上都较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者应立足于这一现实,将自己理论创新的方向与重点转移到壮大自己的经济文化实力,与世界资本主义进行有效的竞争上来,在国内发展科学技术,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经济文化社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推进具有人类性的普世价值的国际认同,争取世界和平,推进人类发展。
我们可以大体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理论品格了。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价值规范,马克思主义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观点,而是时代性与超越性、实践性与普遍性、革命性与建设性、阶级性与人类性的辩证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辩证本性。
在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特征之中那些特定的时代性、阶级性、革命性、具体性已经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被扬弃和转换,被革命斗争的实践所超越,那些普遍性、超越性、建设性和人类性内涵和特征则得到具体的弘扬、扩展和创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品格和价值旨趣,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扩展,才能切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思想灵魂和基本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陕西日报,2011-10-26.
[3]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9,(7).
[4]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