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大同雁塔测绘报告

2012-04-29尹刚张海蛟

文物春秋 2012年2期
关键词:雁塔山西大同测绘

尹刚 张海蛟

【关键词】山西大同;明代建筑;雁塔;测绘

【摘要】山西大同雁塔建于明代,属于文峰塔,通过对该塔进行全面测绘,对其形制、结构、建造方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雁塔的建造年代清晰,选址独特,文化内涵复杂,部分结构和构件表现出辽金时期大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塔内碑刻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大同地区明代建筑的珍贵实例。

大同雁塔,又名文峰塔、题名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以下统一称为雁塔)。该塔位于大同市明城墙的南墙东段之上,西北距大同府文庙约200米,东距城墙东南角楼约180米(图一)。2010年8月,因南城墙修复工程的需要,由笔者主持对雁塔进行全面测绘,取得了相关资料和数据,现简报如下。

一、雁塔的形制结构

雁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八角七级,攒尖顶,内部空筒式,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14.36米(图二)。塔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整体呈锥形,秀丽挺拔,塔内壁设跳脚踏砖,仅容一人上下,可直攀塔顶(图三)。塔身设券洞,第一层东南—西北向对开2门,以上各层相错而辟,均为4真4假,虚实相间(图四)。第一、五、六层假券洞内镶嵌明清时期的题名碑碣共计11通。墙肩两端之上露出仿木柱头,柱头之间以砖砌仿木额枋相联,额枋上承平板枋。角科坐斗两侧出正心瓜拱,向外出三翘,中间的为45°斜翘,翘之上承十八斗,十八斗上承厢拱和耍头,厢拱上置三才升,支撑挑檐枋。挑檐枋支撑挑檐桁。每角各出一仔角梁,上加套兽,仔角梁下挂风铎。平身科每层每面各一朵,位于平板枋正中,坐斗两侧出正心瓜拱,向外出一翘,翘上结构与角科基本相同。每面的挑檐桁两端各置一衬头木,撩檐抟与衬头木之上支撑檐椽,檐椽之上铺望板,其上布瓦。每面腰檐自中间向两端有起翘现象(图五)。塔基于民国时期、塔顶和塔檐于1993年进行过局部修葺。

塔基分两层。第一层为平面呈四边形的土衬石台基,边长4.67米,高0.25米。土衬石基础上现存6个栏杆望柱槽,石槽为正方形,边长0.11米,深0.2米,间距1.74米。第二层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以三层石条错缝堆砌而成,边长1.45米,高0.73米。塔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各垂直伸出一纵向石条,侧立,下垫砖。西北面石条于民国时期进行过修葺。石条间开燕尾槽,以银锭形铁铆将每层石条连成整体。银锭形铁铆长15.3厘米,宽8.5厘米,厚3厘米(图六)。塔基石和土衬石均为玄武岩质。塔基内为回填土,土衬石下为明代城墙夯土墙体,其下1.6米处出土5块明代石刻铭牌。

塔身共七层,平面呈八边形,素面无装饰,内外均以青灰色条砖错缝砌筑,只顺不丁,塔砖规格为34厘米×17厘米×6厘米。以下分述之。

第一层:边长1.42米,高3.1米。西北、东南面各开一券洞,进入塔身,券洞宽0.54米,高1.2米,其余六面设假券洞(图七,1)。假券洞内镶嵌明清时期题名碑碣共计6通,碑为玄武岩质,宽0.54~0.57米,高0.9~0.95米,厚0.12~0.16米。其中明代碑碣4通,主要记载了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天启年间的科甲举人157位,及他们的祖籍和任职情况等。清代碑碣2通,主要记载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科甲举人73位,及他们的祖籍和任职情况等。

第二层:内收0.18米,边长1.27米,高2.06米。东、西、南、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5米,高0.84米(图七,2)。

第三层:内收0.15米,边长1.16米,高1.8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42米,高0.63米(图七,3)。

第四层:内收0.08米,边长1.08米,高1.72米。东、西、南、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39米,高0.55米(图七,4)。

第五层:内收0.18米,边长0.94米,高1.6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42米,高0.65米。假券洞内镶嵌明代碑碣共4通。碑为砂岩质,宽0.38米,高0.64~0.65米,厚0.12~0.14米,风化腐蚀严重,碑文不详(图七,5)。

第六层:内收0.06米,边长0.88米,高1.5米。东、西、南、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34米,高0.55米。在西北面假券洞内镶嵌明代题名碑1通。碑为玄武岩质,通高0.575米,宽0.34米,厚0.135米,碑文镌“题名塔” 三个楷书大字(图七,6)。

第七层:内收0.18米,边长0.74米,高1.13米。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面开券洞,其余四面设假券洞。券洞宽0.32米,高0.39米(图七,7)。

塔顶为八角攒尖顶,由八条垂脊、塔顶瓦面、宝顶组成,通高1.44米。垂脊以筒瓦砌成,每面布四垄筒瓦、三垄板瓦,檐口部分用勾头滴水。宝顶由仰莲宝顶座和覆钵宝顶珠两部分组成,通高0.42米(图八)。

二、塔基出土的石刻铭牌

塔基出土的5块明代石刻铭牌均为灰砂岩质,长方形,牌首分别楷书“状元”、“会元”、“解元”、“进士”,其余部分素面无字(图九)。

“状元”石刻铭牌1件,长20厘米,宽9.7厘米,厚3.3厘米。

“会元”石刻铭牌1件,长18.2厘米,宽9.3厘米,厚3.5厘米。

“解元”石刻铭牌2件,一件长19.5厘米,宽10.3厘米,厚4.3厘米;另一件已残,长20厘米,宽9.2厘米,厚3.5厘米。

“进士”石刻铭牌1件,长19.2厘米,宽9.6厘米,厚3.7厘米。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正榜所取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取三百名为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为最高级别的考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三甲均若干名,两甲的第一名均称传胪;三甲统称为进士。以上几块石刻铭牌,可能寄托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同考生能够多多考取第一、考取进士、连中三元”的美好愿望。

三、题名碑略考

第六层西北面假券洞内镶嵌的明代“题名塔”碑,上款为“皇明天启□□□□甲子□□□”,下款为“□极殿左柱□□□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韩■书”(图一○),从中折射出两点内容:一是这通碑的镌刻时间为明朝天启年间,二是“题名塔”三字为韩■所书。

韩■其人,《明史》有传[1]。韩■(1564-1644年),字象云,平阳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南)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进士,四十五年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久之,命教习庶吉士。泰昌元年(1620年)入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又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天启元年(1621年)加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未几,以贵州平苗功,加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天启三年,以山东平妖贼功,加少师、太子太师。天启四年致仕,天启五年逆党李鲁生劾■,削籍除名。庄烈帝(崇祯)登极,复故官,崇祯二年(1629年)晋太傅,崇祯四年致仕。

可见,韩■的“少师、太子太师”官衔于天启三年取得,四年致仕,五年被削籍除名,直至崇祯元年才得以复官,故题字时间当在天启三年至五年之间。据清乾隆《大同府志》载:“天启四年,知府陈元卿修云路,建雁塔。”[2]雁塔于天启四年(1624年)建成基本可信,因而韩■在题名碑中的列衔亦可补充完整,为“建极殿左柱国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韩■”。

据《二十史朔闰表》[3],天启四年的甲子日共有6天,分别为公历2月27日、4月27日、6月26日、8月25日、10月24日、12月24日,但由于碑文中年与日之间的月份缺失,故不可考。“甲子”后面是否还有其他内容,亦不可考。

四、雁塔选址

中国古代建筑“着重布置之规制”[4],大同雁塔建于明代城墙的东南角,非率性而为,而是有着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规制章法。

文峰塔建于城墙之上的原因,据张驭寰分析:“文峰塔都是大塔,平地而起,都是30~40多米高,县里经济力量不够时,不能建造高大的塔,那当然就建设小塔,这样可以节省开支。”[5]大同明代城墙高四丈二尺,约合13.07米,文峰塔自身高14.36米,二者相叠加约27.43米,大大拓展了人们登塔后的视域,达到了在降低成本的条件下增加塔高度的双赢效果。明初,大同被列为重镇,修建城池,并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有明一代,大同镇的军事地位始终非常重要,战争气息久散不去,雁塔筑于城墙之上,内部仅容一人上下,可能就是为便于■望敌情。在此后的战争时期,雁塔也充当过■望塔。

《相宅经纂》载:“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6]所以文峰塔的建造常选在城市或村镇的东偏北、东南、南偏东、南偏西方位,亦即甲、巽、丙、丁四个方向上。大同雁塔所选址为“巽”位,即东南方向。《易传》云:“巽为风”,“风既相随,无物不顺”。且“巽”位处于东方震位与南方离位之间,即雷与火之间,寓含兴旺之意。“地方为争取本地功名故,佛塔而外文峰塔遂几成每一县城东南方必有之点缀矣。”[7]

《相宅经纂》又载:“文庙建巽、甲、艮三方,为得地。庙后宜高耸,如笔如枪,庙左宜空缺明亮,一眼看见文阁奎楼,大利科举,再得巽、丙、丁,有文笔高塔,主出状元神童、名士大宦。”[8]大同府文庙的位置正是在大同明代古城的“巽”位。雁塔所取方位,对整个古城而言是“巽”位,对府文庙而言也是“巽”位,且雁塔第一层对开两门,为西北、东南向,堪舆色彩更显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代200多年间,大同府出过进士92名,还有举荐进士7人,共99名,无中状元者[9]。而清朝只考中进士49名[10]。由此而见,文峰塔的修建,并未给大同的文运带来实质性的转变。

五、结语

雁塔是研究大同地区明代建筑的珍贵实例。通过此次测绘,我们对该塔的形制、结构、建造方法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更好地进行修复、研究、保护奠定了基础。

文峰塔即风水塔,从14世纪中叶开始在全国修建[11],其形制源于佛塔。“文峰塔分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山西、四川、江西、云南、安徽等地为最多”[12],山西境内则以晋南、晋东南、晋中为多[13],大同地区比较少见。其主要功能是振兴文运,褒扬士子,“借培地脉,兴文运,倡科举”,旨在改善风水,使一个地方科举大利,多出状元神童、名士大宦。大同雁塔内的明清题名碑碣,说明该塔具有记事之功能,也是褒扬士子的具体表现。雁塔还有登高■览的功能,一方面为考中的士子们提供登高场所,另一方面则为军事目的。

塔身所具之仿木砖砌构件,装饰功能远远大于实用功能,斗拱的实用功能严重退化。塔内部的空筒式结构,赵克礼先生称为厚壁空心式:“由于没有柱、梁等构架支撑,为了稳固,高大的砖塔便采用了加厚塔壁方法,只在室内留下很小的空间。”[14]这种形式,目前所知唐代已经出现,明清时期亦很盛行。“雁北古塔的建造,在辽金两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布局。”[15]大同雁塔下方形、上八角形的双层塔基,角科45°的斜翘,正是大同地区辽金时期佛塔的风格,其塔刹亦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佛教文化因素。作为文庙的附属建筑之一,雁塔有着浓厚的儒学文化色彩,其建造和选址则受堪舆学影响甚大。可见,雁塔文化的内涵复杂多样,是佛、儒、堪舆三种不同性质文化杂糅、交融的载体。

雁塔内尚存的明清两代及第科甲举人的题名碑刻,可与正史、地方志、大同府文庙内的碑刻相互参照印证,对推动和细化大同地区的相关历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0年,第6243页。

[2]清乾隆《大同府志》卷14,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重印,2007年。

[3]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184页。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5][11]张驭寰:《城墙顶端建立文峰塔》,载《张驭寰文集》第6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6]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卷2《文笔高塔方位》,道光甲辰新刊,味根草堂藏版,第27页。

[7]同[4],第115页。

[8]同[6],卷2《都郡文武庙吉凶论》,第28页。

[9]殷宪:《大同进士杂谈之九》,载《大同日报》2010年3月27日。

[10]殷宪:《大同进士杂谈之十一》,载《大同日报》2010年4月18日。

[12]张驭寰,罗哲文:《中国古塔精萃》,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7页。

[13]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上),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86、87页。

[14]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15]曹安吉,赵达:《雁北古建筑》,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猜你喜欢

雁塔山西大同测绘
山西大同 黄花菜丰收在望
游雁塔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山西大同大学采矿研究所简介
山西大同邀客共赏“小黄花大产业”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雁塔夜吟
唐碑之冠——《雁塔圣教序》(上)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