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绍基手札七通考释

2012-04-29高朝英

文物春秋 2012年2期
关键词:何绍基手札

高朝英

【关键词】何绍基; 手札; 早年书法;晚年代笔

【摘要】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大家,其片言只字,世人珍若拱璧。本文刊布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所藏书札7通,并略作考释,兼涉何氏早年书法与晚年代笔问题。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1836年)解元,翌年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副考官及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等职,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浙江孝廉堂。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小学及金石碑版的考订、鉴赏无不精通,能补前人之未逮。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行于世。

何绍基是清代书法大家,其书法幼承家学,从颜真卿问津,上溯周秦两汉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积数十年临池之功,苦心孤诣,熔铸古人,故其片言只字,世人珍若拱璧[1]。

河北省博物馆庋藏有《何■叟手迹》四册(现归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乃天壤孤本,极具历史、艺术价值。1995年,馆领导指定笔者与张金栋先生对其进行整理考释,并拟由出版社出版,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梓行。时光荏苒,往事如烟,近日偶检箧中散有霉味的手稿,颇有些敝帚自珍,遂选信札一组7通,稍作修改刊出,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一、 致黄本骥

凡4页,前3页纵23.4厘米,横12.5厘米;后1页纵23.5厘米,横12.9厘米(封三)。释文如下:

虎痴先生座右:

前奉手书并石刻数种,纫谢。无似疏懒,稽阁久未修覆,歉罪殊深。比惟侍福增娱,道祺时鬯。著作之富,寿于吉金;吟诵之乐,锵比乐石。惟未审现在仍设帐藩署否?想道望所至,当不少同游也。基碌碌瞢(懵)学,盖徒务博而鲜有得。近来良友寥寥,尤艰赏析之趣,尚祈时教及之。《石阙铭》已付装潢,见者咸谓非近日拓本,不知诚得精拓,则近本非不许跨越昔珍也,然拜惠则诚厚矣。便中尚望赐跋一纸,不必太宽大,以就配幅。前本有尊跋,工人因太大,不甚好裱,乃擅损失之,深为怅恨也。大著《颜书编年》已刻竣末?钱心壶年丈家藏《忠义堂颜帖》八本已得拜观,的是宋拓,其外间未见者至有数十种,真鲁公之全璧,乃宝庋不许出门,无缘假模。欲从借几仿出,因路远迄未得便,俟春暖和必当走求钩摹耳。石刻数种,雅怀流注,南中讲金石者昔固罕闻,得先生倡为此学,幸矣!幸矣!湘皋丈近作何状?闻监刊《楚宝》,已毕事末?基幸堂上俱清健,诸弟如昨,足慰受注。谨此奉复。即承吟祉万福,不宣。

何绍基顿首启

十月廿四

闻小村已至浙,将入都,果否?

裱边有罗振玉题记:“此书乃致黄虎痴者,亦早年笔也。振玉记。”

虎痴,即黄本骥,字仲良,号虎痴,湖南宁乡人。道光辛巳(1821年)举人,授沅州府黔阳县教谕。少孤,与兄本骐互相师友,砥学砺行,名著湖湘间。工书法,精考据,淹通经史,一生著述达20种218卷,其中《历代职官表》至今仍是研究历代官制的重要工具书。

何氏云:“大著《颜书编年》已刻竣末?”系询问黄氏所撰《颜书编年录》的雕版工作竣工了没有。余绍宋先生云:“《颜书编年录》四卷,清黄本骥撰。是编就所见鲁公书为之编年,首载鲁公世系表及官履考。专以目见为准,故《乞米》、《寒食》诸帖俱未载。其体例先录原文,石泐而文存者则补之旁注,后加考证,颇便观览,可传之作也。”[2]该书前有黄本骥作于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九日的自序[3],故知镌刻时间上限为道光八年。

何氏云:“湘皋丈近作何状?闻监刊《楚宝》,已毕事末?”湘皋,即邓显鹤(1777-1851年),字子立,一字湘皋,湖南新化人。嘉庆举人,官宁乡训导。博涉群书,足迹半天下,工诗古文,著述颇丰。所谓《楚宝》,凡45卷,明周圣楷辑,此书“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楚志全书”[4]。邓显鹤“求之十数年不获”,约道光八年末方觅得此书,“真不啻获重宝”,为之重刊,并作增辑考异附于各卷之末。《楚宝》重刊本前有道光九年十二月巡抚康绍镛、布政使裕泰两序及道光九年十一月邓显鹤自序。裕泰序云:“新化邓子湘皋,……得明季周伯孔氏所著《楚宝》,谓可以备志乘之遗,补文献之缺,为之增益,为之考订。不及一载,而剞劂告成,抑何用力之勤,而成书之速也。”[5]邓显鹤自序云:“显鹤独任校刊之责,爰开雕于宁乡学署,……凡十有一月而工竣。”[6]于此可知邓显鹤监刊《楚宝》的时间为道光九年元月至十一月。

何氏此札的时间仅书“十月廿四”,未记年。由以上《颜书编年录》与《楚宝》的刊刻时间,推知应书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二十四日。查《东洲草堂诗钞》(以下简称《诗钞》)[7]卷3、4等载,何绍基曾于道光八年南归,参加了湖南乡试,应拜晤了邓显鹤、黄本骥等师友。道光九年,何氏居京城(今北京),此时年龄为31岁。罗氏所谓“早年笔也”,所言不虚。

此外,何氏云:“钱心壶年丈家藏《忠义堂颜帖》八本,……俟春暖和必当走求钩摹耳。”钱心壶即钱仪吉(1783-1850年),乃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其家藏宋拓颜真卿《忠义堂帖》8册“是传世最旧最完整的孤本”,原为清初大收藏家孙承泽“海云阁”旧藏,其上有王崇简、梁清标、安岐、张穆、何绍基等人的印记,今藏浙江省博物馆,1994年西泠印社影印行世[8]。从是札可知,何绍基于道光九年目睹了宋拓《忠义堂帖》,并于翌年进行了钩摹,即所谓“余生平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9],对其一生的书法艺术创作影响至深。

黄本骥乃湖湘名士,有“抱经济之才”,何氏仰慕之情溢于楮墨间。此札书法从颜鲁公问津,用笔流畅,结体偏长,提按顿挫有力,丰肌秀骨,别具神韵。据笔者拙见,此乃何氏存世最早的墨迹,对探讨其早年的书法艺术极为重要。

二、致张廷镜之一

凡2页,纵23.5厘米,横12.7厘米(图一)。释文如下:

第蓉仁兄阁下:

别后无日不思,想同之也。比惟侍祺集福,文履增和,乐萃棣华,声清雏凤,三冬喜气都从桂花香外得之,惟友朋文酒之欢如抟沙之不可复聚。浙馆讲习之议果有成否?子敬若春初来浙,则社中少了一尊金刚矣。子敬书极难到,十月内其身子果好否?兹有家信一封,乞为交付为荷也。 弟与三诗人到浙后,钞书作文,看湖联韵,方寸内端的是玉无瑕。因严侍济吉,殊胜在都时也。惟家慈及两弟辈尚无南来确信,不免盼念。西湖光景甚佳,不能赞一词,但苦诗难得好耳。尧莘白早已北行,瓯笠亦常晤否?即请侍次福安,并颂文祉,不具。

弟何绍基顿首

荪石得子已知否?外一纸交雨赓。

十二月十四

十二年三月初七(日)到

第蓉,即张廷镜,字第蓉,湖南善华(今长沙市)人。道光五年(1825年)优贡,历署祁阳、新化、邵阳学篆。博学能文章。民国《湖南通志》有传。

何绍基《先考文安公墓志》[10]、《诗钞》卷4等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夏,父何凌汉任浙江乡试主考官、提督学政,绍基、绍祺兄弟因回原籍湖南参加是年乡试,随父南行。绍基兄弟至湘,新朋旧友欢聚,故有“友朋文酒之欢”。此次秋闱,绍基虽未达到中举的目的,却以优贡成均,取优贡生,亦不枉此行。孟冬,弟绍祺留湘,绍基别众友,邀请晏筠唐、杨杏农、胡荪石三人同舟前往父何凌汉浙学使署[11]。何氏所言“弟与三诗人到浙后,钞书作文,看湖联韵,方寸内端的是玉无瑕”。三诗人即晏筠唐、杨杏农、胡荪石,他们沉醉于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荡涤了应试之苦,净化了心灵。30多年后,绍基仍不忘怀此段美好的时光,有诗云:“忆昔三十有三岁,滥与明经选优贡。先公典试即督学,壮怀初向浙游纵。趋庭汲汲湘抵越,梅花未破西湖冻。同时诸友果英杰,后来词林■三凤。”[12]

何绍基父何凌汉为浙江乡试主考官,兼学政,乃一省要员之一,得此美差,故“殊胜在都时也”。三弟绍祺(字子敬)留湘,使绍基颇挂念;尚在京城的慈母及二弟绍业(字子毅)、五弟绍京(字子愚)“无南来确信,不免盼念”。据《诗钞》卷4所载:道光十二年春,绍业、绍京奉母由都至浙,绍祺亦由湘来浙,一家人方得团聚[13]。

依上所述,此札是给长沙挚友张廷镜的,所书时间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十二月十四日,地点为浙江杭州。札尾小字“十二年三月初七日到”,当为张廷镜收信时所书,即道光十二年三月初七日,不知何故,路途时间耽搁如此之长,待考。

此札书法以颜平原为宗,用笔遒婉,结字圆润,有倜傥不羁之风姿,与先于此二年所书的《致黄本骥》相较,书法更加婉约渊雅,气象蔼然,是难得的何氏早年墨迹之一。

三、致张廷镜之二

凡4页,纵22.6厘米,横9.5厘米(图二)。释文如下:

第蓉仁兄阁下:

在浙读复书,元气盎然,尊庭福禄之象毕现楮墨间,良用庆慰。比惟侍奉曼祉,文祺增胜。社风又当不远,文章做不做,弟尚无主意,专候老兄明年得差后,看上那一边,效验再定计也。弟到京又半年,应酬颇希,而功夫亦难于长进,看书日数十叶,不得一字记著,若再过数百岁,则此中空洞,直同苍颉未生时了,岂不大妙耶!星皆、尧农、石梧、覃心诸兄常见面,都甚快活,面孔间妙无八股气耳。苏溪已赶考差课,做老师人比做门生的更忙,时事大都如是。陈竹伯现为我课儿,时文排律,日不暇给,真猛将也。长沙近日如何?闻水尚不为患。贺三闻到陕西去?耦丈何以不见出山?雨耕已得子末?近颇有意于时文否?北方秋收甚佳,惟冬乃盼雪殊殷。堂上差事太烦,又兼望岁,非易易事。冷霄呵冻,笔墨无光,聊抒近思。即惟开览。

弟何绍基顿首

十月廿七

札中言:是年,何氏“在浙读复书,”到书此札时已“到京又半年”。查《诗钞》卷4、5,《东洲草堂文钞》(以下简称《文钞》)[14]卷9及《清史稿·何凌汉传》等载:道光十一年冬,绍基告别张廷镜,由湘至浙,随侍父侧。翌年春,何氏一家在浙团聚。十三年(1833年)春,父凌汉由浙江学政调吏部右侍郎兼顺天府尹,即赴京上任。绍基亦由浙回京,夏五月途经吴门,并作《跋智永千字文拓本》。若六月初到京,至十月底写此札,可与“到京又半年”相吻合。为了求取功名,显亲耀祖,绍基到京后仍面壁苦读,拟翌年再次应试。可叹的是“功夫亦难于长进,看书日数十叶,不得一字记著”,远不如在浙时“抄书作文,看湖联韵”,悠然洒脱。

所云“星皆、尧农、石梧、覃心诸兄常见面,都甚快活,面孔间妙无八股气耳”。这四人之中,“覃心”生平不详,劳崇光(字星皆,官至两广总督)、陈本钦(字尧农,官至军机章京)、李星沅(字石梧,官至两江总督)均于上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15],金榜题名乃人生一大快事,脸上洋溢着喜悦,当然毫无刻板的八股气。《湖南通志·人物志》载:李星沅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典四川乡试[16],故十三年尚在京,绍基与之常见面。

所云“苏溪已赶考差课,做老师人比做门生的更忙,时事大都如是”。苏溪,即罗绕典(1793-1854年),字苏溪,湖南安化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至湖北巡抚、云贵总督等。此时罗绕典在京参加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的选拔考试,于道光十四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所云“耦丈何以不见出山?”藕丈,即贺长龄(1785-1848年),字耦耕,湖南善化人。嘉庆进士,官至贵州巡抚、云贵总督。据载:道光十年,贺长龄由江宁布政使任上请假省亲,母病逝,居丧三年,不出闾■。服阕期满,又因病请假至道光十五年春方奉召入都,授福建布政使。道光十三年,贺长龄在长沙乡居养病(此时贺长龄可能任岳麓书院山长),故不见其“出山”[17]。

所云“陈竹伯现为我课儿,时文排律,日不暇给,真猛将也”。陈竹伯,即陈启迈,字竹伯,湖南武陵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至江西巡抚。是时,陈正在京城教何氏之子何庆涵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参加京闱中举[18]。

综上所考,此札书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月二十七日,地点为京城。从此札可窥何氏在京所交之友,多为湖湘之翘楚,国家之栋梁。

此札所用笺纸质地优良,图案别致,印制精道,书时虽“冷霄呵冻,笔墨无光”,却精神贯注,用笔圆劲,使转流畅,颇有俊逸飘洒之趣,乃何氏早年墨迹之珍品。

四、致张廷镜之三

凡3页,纵22.2厘米,横12厘米(图三)。释文如下:

第蓉仁兄阁下:

屡在子敬案头展玩惠书,精妙温纯,优游平淡,而激昂慷慨之气自见于语言之外,信手越不中学问越好,彼捷足先登者皆当愧煞也。比值伏暑之时,远想清兴增佳,侍祺萃祉,定洽颂私。年年牵我天涯,思小院西风苦笋香,转眼又当吟想不置也。弟幸得速捷,其光景时能与尧农一样,大约将来亦当诗吟水部。惟不意引见后三日,胞伯父遽尔见背,家君痛切■原,即弟等亦万念冷淡,虚盈消息之理与气亦可惧哉!雨耕近作何状?前曾致书吾兄,知否?此番不复寄雨耕书,便中告与近况为荷。内子近不甚苦病。小星文思迟钝,颇费诱奖也。草草,奉颂侍安,并承文福,不具。

愚弟期何绍基顿首

六月初五

贤郎、贤侄侍吉

札中言:“惟不意引见后三日,胞伯父遽尔见背,家君痛切■原。”胞伯父,即何凌灏,字健园,敕封为光禄大夫。何凌汉兄。何绍基《仲弟子毅哀辞》云:“丙申仲夏,伯父见背。”[19]又何绍基《种竹日记》: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十一日,(先)伯父光禄公忌辰”[20],是知何凌灏卒于道光十六年五月十一日。因“文安公(何凌汉)与健园公手足依倚,自少孤迄贵仕,未尝暂离”[21],故“家君痛切■原”。何凌灏无子,何凌汉遂将仲子绍业(子毅)出嗣为其子。凌灏病与卒,绍业为之后,“侍疾之劬,哀礼之尽,感动人天,悲深行路”[22],是有“即弟等亦万念冷淡”之致。

何绍基于道光十五年秋中解元,翌年春成进士,与才华出众、却屡屡落第的张廷镜相比,可谓“幸得速捷”。但是,绍基殿试本已置大魁(状元),却因“语癖”而落为二甲第八名。清廷的政治没落,官场腐朽,对怀有旷世之才又性格温柔敦厚的何绍基来说,其前途“大约将来亦当诗吟水部”,如同南朝尚书水部郎何逊那样,虽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仅能在诗文书法上有所作为而已。

札中还提到了何绍基被道光帝“引见”。清制:殿试传胪后三日,新进士还要进行朝考,以选为庶吉士。朝考后,皇帝要引见[23]。此次“引见”,当为何绍基中进士而朝考,被道光帝接见,授庶吉士。其“引见”的时间为伯父去世的前三日,即道光十六年五月九日。是札书写的时间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月初五日,地点是京城的寓所。

如前所述,何绍基去年得解元,今又成进士,虽不尽人意,却也踌躇满志,故通篇书法婉转流畅,书风秀润,随意而不逾规矩,蕴含着潇洒醇雅之美。

五、致张廷镜之四

凡3页,纵22.7厘米,横11.8厘米(图四)。释文如下:

第蓉仁兄阁下:

前奉复之札,想已入览。今年京师苦暑,南中想大凉。适文福增佳,攻临秋垒,鹰飞■起,尚不为迟。转■(瞬)紫陌春风快来旧雨,其为乐事,更倍昔游,券□!券□!比惟侍福康娱,潭祺增茂为颂。捐职照共三纸寄上,捐项共京平足纹叁百叁拾两正,想无差误。秋闱时节,群从从游者当不乏人,会见同赋鹿鸣,更所称快也。子敬闻六月起程,不知果否?八月初亦不知果否能到?寓间一切如常,侍状□都照昔。弟为文字笔墨所累,酒杯荒阁,朋好稀疏,殊少意思。五弟北闱不谂能进场否?伊自云:今年离孝廉尚远,八字果比文章为有据也。同乡试差只得棣楼一人,且静听学政分房耳。省垣此刻友朋毕集,杨荔农、胡荪石、李云樵、杨子卿、龙湘桡、郭芝泉诸君如得摩厉(砺),刘叔林丈、雨耕兄、师笙陔、唐荫云都各精壮无前也。草草奉布,即惟元安,亮■不尽。

弟何绍基顿首

七月十七

此札乃何绍基由京城写给长沙挚友张廷镜的。时值“秋闱时节”,其五弟绍京拟入“北闱”(即顺天乡试)。是知此札所书时间当在绍京中举之前,但从书风看,此札不早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致张廷镜之二。《湖南通志·选举志》载:道光十九年何绍京中举于湖南长沙[24]。从道光十三年至十九年之间,尚有十四年、十五年和十七年为乡试之年。换言之,此札的时间当在这三年之中。查《诗钞》卷5与《何绍基日记》载:道光十四年(1834年),绍基、绍祺、绍京兄弟三人同赴湘,入“南闱”,绍祺中举[25]。是年与“北闱”无涉,当排除。又《何■叟乙未归湘日记》载:道光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何绍基由京赴湘,入“南闱”,七月十七日已在长沙[26],亦当排除。所剩道光十七年即为此札的年代。

何绍基于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入翰林庶常馆学习,十七年继续学业,故有“弟为文字笔墨所累,酒杯荒阁,朋好稀疏,殊少意思”之叹,颇慕“省垣(指湖南省城长沙)此刻友朋毕集,……诸君如得摩厉”。而五弟绍京拟入“北闱”,但“不谂能进场否?伊自云:今年离孝廉(举人)尚远,八字(算命)果比文章为有据也”。或为天意,是年果不中。三年后,入“南闱”方如心愿。故是札书于京城,时间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七日。

是札书法清逸多姿,气脉连贯,清劲中寓秀雅之趣。

六、致张廷镜之五

凡4页,纵23厘米,横12厘米(图五)。释文如下:

第蓉仁兄大人阁下:

久未奉书,懒惰可想。每从子敬处读手教,骈丽为工,裁对转妙,惜此手笔不即令殿前作赋也。据鞍之志,老当益壮。秋战在即,知老兄必不肯为俗子萧飒模样。方将结束登坛,率领俊雄子弟,自成旗识(帜),就惟侍祺增茂,道履凝和,旧雨稀而新雨集,发挥宏奖,亦足畅叙幽情也。弟自弃去举业,而看书功夫转多作辍。初登仕版,酬应为劳也。比者五十日中两试于大廷,素不能作摺楷,到此时少不得要用其所短,居然平安了事,想闻之为一慰也。辛阶病后补考,后来居上。同乡考差大都平妥,或者皇华之咏,盛似前番。石梧舟至德州,水涸不能前进。都中苦旱,祈祷未见大响应,而运河枯浅,东粮尚不能进,将来南艘更当如何耶?五弟仍就南闱,朋好渐稀,惟老兄随时照拂一切,至感!至感!雨耕尚相见否?惜墨如金,久不得其耗矣。中丞旧治重临,可有一番振作?禁烟一节果已风清弊绝否?都中最为严办,有犯必惩,且多拖累,而犯者至今未已,真可浩叹!闻外间官场亦且未能净尽,不审吾乡如何?南中谷贱伤农,固属美中不足,而此间日见翔贵,民虞菜色,何苦乐之不均也。率泐布暄,藉颂道安,敬祝侍祺。不尽。

弟绍基顿首

四月十六

《诗钞》及何庆涵《先府君墓表》等载:道光十六年(1836年),何绍基中进士,授庶吉士,入翰林庶常馆学习。肄业三年期满,“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散馆一等,授编修”[27]。在武英殿校书,俟大考选用。即如札中所言:“弟自弃去举业,而看书功夫转多作辍。初登仕版,酬应为劳也。”

道光十九年,何绍基大考二等,赐文绮,与札中所言“比者五十日中两试于大廷,素不能作摺楷,到此时少不得要用其所短,居然平安了事,想闻之为一慰也”相契符。所用书法,恰如何绍基《题旧临坐位帖后》所言:“忆余少壮时,喜临《坐位帖》,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28]清代考试多重书法、轻内容,往往以楷法的优劣评定高下。绍基再次“平安了事”,得二等,赐文绮,“闻之可一慰也”。在这里何氏自白“素不能作摺楷”,并认为是“其短”。今所见其存世的墨迹多行书、隶书,而楷书相对少些,或与此相关。

所言“辛阶病后补考,后来居上”。辛阶,即劳崇光。《清史列传·劳崇光传》载:“十九年三月,(劳崇光)因病乞假,旋补,大考附二等,赐文绮。”[29]

道光十九年为乡试之年,何绍基之“五弟(绍京)仍就南闱”,回湘应试,拜托挚友第蓉兄“随时照拂一切”。《湖南通志·选举制》载:道光十九年,何绍京中举人,名列第九[30]。

所言“中丞旧治重临”,系指重任湖南巡抚裕泰。《湖南通志·职官志》载: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裕泰任湖南巡抚,道光十八年至二十年复任[31]。道光十九年正值禁烟运动的高潮,何氏居京,不知湖南禁烟若何,盼望重任一省之长的裕泰能有番作为,肃清鸦片。

综上所述,是札书于京城,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十六日。

此札书法用笔圆劲,结构修美,分布疏朗,别具风韵。

七、致某人

凡1页,纵22.6厘米,横12.5厘米(图六)。释文如下:

百泉写碑未见拓本寄看,兹将《织署碑记》寄一通去,是八月十八日所书,延至这两日才得刻成竖立,因碑石太大,苏州人刻字太矜重也。此外条对收润笔昔多,今亦难写矣,奈何!奈何!钟钟代笔尚行时耳。

裱边有谭泽■题记:“比年在上海见何书有极稚弱者,疑是诗老代笔,曾面询之,不承也。今读此乃憬然矣。”

该札仅存一页,无落款,亦无受信人姓名,但此札原为杨钧“白心草堂”[32]所藏,裱边又有谭泽■题记,且书法亦是何氏晚年书风,故为何氏所书无疑。

何氏所言“百泉写碑”,系指河南辉县西北2.5公里苏门山南麓的百泉碑刻。百泉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历代名人题铭刻碑颇多,至今仍存350余通[33]。何氏曾于咸丰十年(1860年)九、十月间游百泉,作《百泉,用元遗山涌金亭诗韵》长诗及题联云:“半岭啸声传,苏门山知在何许;东坡题字古,涌金亭或是真源。” [34]

所谓“兹将《织署碑记》寄一通去……苏州人刻字太矜重也。”《织署碑记》即《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碑,现保存在苏州第十中学(原苏州织造署)的多祉轩内。苏州织造署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由任督理苏州织造的德寿重建,“始于十年辛未岁五月,至十一年壬申岁三月落成”[35]。由德寿撰文、何绍基书丹的《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立于“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孟秋”。实际上该碑并非刻立于孟秋七月,八月十八日何氏将自己重书的一通寄给友人,并告知该碑“这两日才得刻成竖立”。由此推之,该碑大约立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九月间,此亦是该札的书写时间。此时何氏寓苏州,时年已74岁,距其辞世不足一年。

此札尤为重要的是何氏说出了长孙代笔的问题,即“此外条对收润笔昔多,今亦难写矣,奈何!奈何!钟钟代笔尚行时耳”。钟钟,即何维朴(1844-1925年),字诗孙,号钟曾,何绍基长孙。从《题襟日记》[36]、《诗钞》等载可知,何氏从同治十年十月以后就病体衰弱,“手颤腰疲百体慵,岂知心气更惺松”[37]。而索翰墨者却踵接无虚日,同时又为生活困顿所迫,无奈何,而由长孙代笔。何维朴书摹其祖,亦得其神,负有盛名,为其祖代笔,颇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趣味。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吴云曾对陈介祺曰:“贞兄书名盖世,诗文经学以及金石题跋莫不工妙,在国朝当推为第一流人物。自去年以来,多病手颤,艰于握管,弟屡出执事来书与阅,每每阅不终篇,即欲欠申而起。代索楹联,总答以待我腕力稍强再写,即弟尝索其作数行书,亦如此说,且作运腕欲书之势,辄自叹其心手不能相应,盖为知音者落笔,不肯率尔操觚,尤不肯令群从子弟捉刀酬应也。”[38]此可与是札所言及颓然书风相印证。

谭泽■(1889-1947年),湖南茶陵人,谭钟麟之子。以书法名于世,上溯颜真卿,近师何绍基,精于鉴赏,熟谙何绍基书法,所云:“比年在上海见何书有极稚弱者,疑为诗老代笔。”诗老,即何维朴,晚年寓沪,鬻书画自给,“所居■梓山房,在白克路”[39] 。代笔有欺人之嫌,讳莫如深,谭泽■当面询问,何难以答对,只有读此札,谜底顿解,可以“憬然矣”。

有关何氏的代笔问题,杨钧《草堂之灵》亦有一则,兹抄录如下,以备读者参考。

何■叟书,真迹固多,赝品尤多。何宅西宾名毛兰陔者,酷似■书,累为■叟代笔,且许用图章,故仅以图章辨之,不能确定其为■叟手迹也。鉴家虽能谛审,世人却为所愚。毛书歪斜,一异也;毛书波磔特多,且多扁笔,二异也;毛书末有八字者,如“负”、“页”之类,笔画甚长,末笔多似横,不似点,且远离若不相属者,三异也;何书内蓄,毛书外开,四异也;毛书结体未稳,且多鼠尾,五异也。若以气韵言之,则何纯而毛烈;若以大势言之,则何干净而毛肮脏。于此七点一一细校,何、毛之别,自可了然。且■书于《黑女志》、欧阳通、颜真卿三种笔意,时时流露,毛则全无,更为易辨。湘省多■书,湘人且不能识,少见者宜其难也。[40]

按,由《诗钞》卷24《赏雪,和毛兰陔塾师韵》[41]等诗推知,同治年间,毛兰陔系何家私塾先生。

八、小结

以上7通手札乃何绍基与友人间的私人通信,其心理轻松,可直抒胸臆,故把笔临纸,得心应手,行文畅达,翰墨神飞,天趣盎然,且笺纸考究,图案精美,色泽典雅,令人爱不释手。前6通书于道光九年至十九年(1829-1839年),恰是何氏读书应试、初登仕版的31-41岁的10年间。据笔者查阅,目前所见何氏墨迹多为50岁后所书,40岁之前不多见,故这是一组了解其早年书法艺术及交友行踪、思想变化的绝好资料。第7通虽为残札,寥寥数十字,却可窥何氏衰年仍致力于碑刻的研读与书法的创作,而且证实了我们以往间接所知的代笔问题,对于何氏的书法辨伪有所裨益。

————————

[1]清·熊少牧:《道州何君墓志铭》,载龙震球,何书置点校:《何绍基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第1077-1078页。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据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影印。

[3]清·黄本骥撰:《颜书编年录》,载《艺术丛书》,民国五年(1916年)翠琅■馆版重编印本。

[4]郭仁成:《周圣楷与〈楚宝〉》,《求索》1983年6期。

[5]见明·周圣楷编纂,清·邓显鹤增辑:《楚宝》,清道光九年重刊本裕泰序。

[6]同[5],邓显鹤自序。

[7]清·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载同[1],第1-725页。

[8]参见沙孟海:《宋拓忠义堂帖影印本前言》,载《宋拓本颜真卿书忠义堂帖》,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

[9]清·何绍基:《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载同[1],第894页。

[10]清·何绍基:《先考文安公墓志》,载同[1],第1014-1016页。

[11]清·何绍基:《与晏筠唐、杨杏农、胡荪石同作,……时在江西舟中》、《衢州舟中即事,与晏、杨、胡三君子限韵》等诗,载同[1],第98-101页。

[12]清·何绍基:《别杭州诗》,载同[1],第626-627页。

[13]清·何绍基:《寄子毅、子敬、子愚弟,时毅、愚奉母出都,子敬由湘来浙,壬辰》,载同[1],第100页。

[14]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载同[1],第741-1069页。

[15]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88-2789页。

[16]《湖南通志·人物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版。

[17]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贺长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88-189页。

[18][24][30]《湖南通志·选举志》,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9][22]清·何绍基:《仲弟子毅哀辞》,载同[1],第954-956页。

[20]清·何绍基:《种竹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21]清·何绍基:《仲弟子毅墓志》,载同[1],第1019-1020页。

[23]参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125-127页。

[25]《何绍基日记》,载《何绍基墨迹》(二),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6页。

[26]清·何绍基:《何■叟乙未归湘日记》,载同[1],第1097-1103页。

[27]清·何庆涵:《先府君墓表》,载同[1],第1075-1077页。

[28]清·何绍基:《题旧临坐位帖后》序,载同[1],第476页

[29]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8《劳崇光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3809-3818页。

[31]《湖南通志·职官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

[32]杨钧(1881-1940年),字重子,号白心,晚号怕翁。湖南湘潭人。杨度之弟。1903年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湖南办新学,讲学数年。擅长书画、金石及诗文,其书法造诣尤深,负盛名于时。

[33]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677页。

[34]清·何绍基:《百泉,用元遗山涌金亭诗韵》,载同[1],第495页。

[35]引自《重建苏州织造署记》碑。

[36]清·何绍基:《题襟日记》,载同[25],第116-124页。

[37]清·何绍基:《答恩竹樵中丞诗》,载同[1],第696页。

[38]吴云:《两■轩尺牍》卷9,文海出版社影印,1968年,第654页。

[39]邓之诚:《古董琐记》卷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117页。

[40]杨钧:《草堂之灵》卷5《辨■书》,岳麓书社,1985年,第79页。

[41]清·何绍基:《赏雪,和毛兰陔塾师韵》,载同[1],第563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

猜你喜欢

何绍基手札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何绍基《一川千古行书联》
方英文手札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晚清书家何绍基
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
翁同龢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