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威远城下的悲壮史迹
2012-04-29蔡体霓
蔡体霓
收到邹元辉的签名本《雄镇海战》是在2011年10月27日。书的封面为一幅水彩画,鼓着帆篷的战舰,燃烧的烈焰,硝烟占满海空,白色的书名,笔力雄健,像一场电影的片名,扑面而来。书封的顶端是一条手指宽的眉批,上书:“一场海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或是青史留名,或是遗臭万年;一部小说可以警醒激励一个国家,或是以史为镜,或是重蹈覆辙。”表明了作者著书的立意。我觉得这样的书在当今太少了,这种清新的风,久违了,忽然又感到,《雄镇海战》承载的任务太重了,它在今天依然颂扬着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沉重便在了这里,可贵也在了这里。如今的人全是将什么都从肩上卸下,而就在这样的时候,作者已将使命负在肩上,是心甘情愿地负上了重。
在书中,让我们与作者一同回望那段历史。十九世纪末,大清帝国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贪婪凶残的西方列强视之为盘中大餐,荷枪实弹、争先恐后地前来“赴宴”。法国远东司令官孤拔亲率精锐虎狼之师入侵宁波镇海,当地军民精诚团结,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军侵略,重创法军主帅孤拔,取得中国近代史上唯一海域防御的巨大胜利。读着读着,就欲罢不能了,35万字的小说,分了五十章,看每一章的标题,就见出作者功力来了。如第一章题为“翼王星夜理玄机,教士东渡传圣经。”像一副对联,不仅对称上口,且中外时空尽在其中,引人入胜。第六章题是“慈禧设计黜奕訢,甲申易枢控朝政”,接着一章题叫“师徒沿海向北行,中堂赴京忧时局”。展现了满清政府高层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分明有着厚重的史料填底。章回小说讲究的就是一环接着一环,有点“卖关子”的味道,有些紧张场面,就会叫人彻夜翻阅。看这几章:“廷议两派激争论,谈判求和占上风”、“一味求和成鱼肉,外使献策欲改弦”与“谈判破裂陷僵局,法夷战舰陈马尾”,这标题就起得吊人胃口。其他如“一路风霜染沉病,千里寻宝到镇海”、“众将领枕戈待旦,镇海口连夜备战”、“法酋率舰攻镇西,炮长摩拳欲报仇”、“孤拔陈兵出水道,吴杰下令开头炮”、“沪上募捐账济金,解囊彰显爱国心”,多有点睛之题,不胜枚举。想来,这与作者的阅读与文字修养有关,在排韵炼句方面,自有他的一套路子,起到了“纲举目张”之效,但最终归结到两个字,那就是“好看”。
记得11月15日上午,大雨如注,我去宁波书城购戏曲碟片,在二楼电梯转弯处,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坐在小台边,正在翻阅《雄镇海战》,脚旁放着一只黑色的背包。这令我很是欣喜,书城之大,书籍之繁杂,并在只有少数读者的雨天里,能有人挑出邹元辉的书来读,可窥此书的魅力所在。记得十九世纪的一个英国批评家说过一句很巧妙的话:“书并非像女人,老了便不行”,这固然不能一概而论,但确有一些书的生命会更长远。我移用在这里,只是想说《雄镇海战》会留下来,会走得更远,影响更大。
邹元辉是七零后,是一大型企业的员工,我在他的文字里,读出了他的勤奋,当然还有他的才赋。小说以中法海战为背景,讲述了时任镇海炮台守备吴杰面对强敌,舍身忘家、敢于拼杀的感人故事;同时穿插了鲜活美妙、颇具传奇色彩的情节,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遗腹子卫国,为寻父亲留下的巨额宝藏,推翻满清,违心地入伍成为炮勇,后被吴杰等人誓死守卫家乡的精神所感动,放弃私人恩怨,壮烈殉国。这里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是小说的核,人们或许以为这个核天赋条件圆满,我却不这么看,反而觉得它先天条件并不怎么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写的人多。但也有好处,就是比较单纯,会有很多可能性。就像一个点,可以画出任何形状,方块,圆形,三角,直线都有可以。但如果是一道线条,就只能画一部分。拥有的条件越多,可能性就越少。拥有的条件越是少,越单纯,可能性就越多,添加的条件就越出色,也可以走得越远,换句话说,就是把故事推得远。这个远,不是复杂,不是情节复杂,而是精彩纷呈,把一个小小的核,使它成为完整的东西。在书里可以察觉到作者抓住了这个点,走过了四年的创作道路,把故事推得远而头绪清晰。
随意来举个书中的例子。说再过七天就要过年了,驻扎镇海的炮台守备吴杰却丝毫没有过年的心情,一大早,他骑马赶到招宝山。吴杰沿着熟悉的山路向上走去,像往常一样,他依次巡视各炮台和暸望台,不一会,他已来到了威远城。吴杰双手扶着城墙,心事重重极目远望。此时镇海口外,天空像被一匹匹大的薄纱笼罩着,灰蒙蒙的。山脚下近在咫尺的甬江,了无生气。眼前景象让吴杰感到无端窝火,自六年前任镇海炮台守备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窝火。接着就讲到了吴杰的身世。吴杰幼时家境非常贫寒,全家从安徽歙县举迁到浙江龙游,一年后,父劳累过世,从此小吴杰生活更为艰难,直到投奔左宗棠后,他的命运才有转机,从一名为生存发愁的穷小子,成了温饱不愁的淮军兵勇,由于善战,拔擢为五品绿营镇海炮台守备加都司衔。但每次战争,看到横陈战场的尸首,看到废墟中痛不欲生的百姓,他感到不安。吴杰三岁时,听大人讲大清被洋人打败了,皇帝只好同洋人签署割地赔款条约。于是,吴杰从小立志当一名卫国护家的军士,但让他不解的是,他的作战场地只是停留在淮湘两地,作战对象永远是农民起义军。其实,吴杰很想找机会与侵略大清的洋人决一雌雄。对洋人的入侵行为,吴杰很是不解,这些洋人为啥不好好守着家园过日子,非要老远来我们大清搞什么贸易?不让搞贸易,就动枪炮,仗着武力欺负人,而我们堂堂大清也真是的,居然打不过那些蕞尔小国,现在,他们又要打镇海来了。他虽然不明白这些法夷为什么要来打镇海,但他常常会站在炮台前,望着滔滔的甬江混浊的江水幽思,同时也让吴杰升腾起御敌卫国的壮志和信心。
看得出作者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故事编得好,就是符合逻辑。说得简单些,情节的发展就是循着因果关系。吴杰的情感是朴素的,具有宁死不失的民族气节。吴杰的苦出身,从军以后的温饱及升擢,使他有了报恩的思想,当看到洋人入侵,百姓遭殃,无比痛恨。循着因果关系的条件,一步步写来,将故事编到了最后一道关口,那就是“升华”。吴杰牢记着兵败成仁的前总督裕谦,他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尽忠报国。这个条件的设置要费些脑筋,有些量变到质变的含义。由于作者把握得当,写出了细节心理与情感,在寻常中现出教化的审美感。
美国叙事学家费伦在他“作为修辞的叙事”理论中,推崇“叙事无所不在”一说。特别突出以文本为中心同时又存在于文学活动各个不同阶段的“讲故事”的特性:作家在叙事,他向自己的读者讲故事;隐含的作者在叙事,他控制文本中的叙述者在讲故事;文本中的叙述者也在叙事,他在对自己的读者讲故事;读者也在叙事,读者阅读文本,在文本的理解中给自己讲故事。于是,在读邹元辉的书时,这样的体味更甚。作者营造出一种氛围,这一种氛围是镇海的,又是宁波的,但它又从宁波扩大至全中国,将中法海战的气氛弥漫开来,波澜壮阔,沉浸其中,与书中人物情节产生精神上的互动。顺着他不弱的笔致,如临激烈的海战场面。在“孤拔陈兵测水道,吴杰下令开头炮”一章里,讲到炮手卫国看到法舰在镇海口外傲慢游弋,就急着要开炮,但他听到提督的指令,明白“擅自开炮”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但他更清楚,不开炮会对大清江山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炮勇会带来怎样的心理阴影,卫国如坐针毡,他懂得兵贵神速,不可坐失时机。所以当吴杰下令开炮,而另一炮勇周茂训因惧提督有令不敢动手时,卫国觉得血脉贲张,立即站出来主动请缨。当周茂训看到海上四艘法舰虎视眈眈的时候,忽然惊醒过来,同卫国一同冲上炮位,须臾,大炮炮身猛然一震,发出一声震天巨响,炮弹向江中的小兵轮砸去。炮虽然开了,可吴杰的心却不安起来,他不知道自己今天违背了欧阳利见的军令,这提督大人会怎样处置。上述这些生动的场面,看来是从史料的几个字里生化开来,这就凭借作者丰富的想象了。
有一个英国诗人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成形的精神。另一个英国作家讲,简单地说来,想象就是心灵眼睛。郁达夫先生在《想象的功用》一文中说得更明白:我们日常的经验,即所接触的人物事件,经过的地方环境,及千变万化的心想思考,与夫从他人的经验,及读书报施观察时得来的印象等,一天之内,不知有多多少少,只有想象丰富的人,才能在这些茫茫无头绪的杂琐之中,摄取要点,造成一件新的事实,或一个新的人物,或一个新的境地。有了想象,才可以将经验增大,削减、补缀、移易,而造成一串美的、有价值、有趣味的贯珠,而不至失去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性。郁达夫先生又借用文却斯德在《文学批评之原理》里的话来说,因为文学上所用的想象,一般总与同等的热情同时俱在,凡具有冷淡、浅薄、尖刻心情的人,是不常有坚强雄厚的想象力的。
邹元辉的想象力既激情奔放,又裁剪完整,笔下的传奇色彩纯美有致。石达开的遗腹子卫国来到了镇海。一次在战场上,卫国将一块珍藏的丝绢弄丢了,正巧被吴杰拾到,他一把撑起那块丝绢,由于被风一吹,叠得方方正正的丝绢散了开来,突然看到丝绢上竟然有“天国”两字。吴杰一愣,长年的国内征战让他太熟悉这两个字了,他顾不得呼啸而至的炮弹,忐忑不安地拉开了那块丝绢,虽还不知卫国是哪里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和原反清的太平军有关联。他冷静地把丝绢一揉,扔进正在燃烧的草丛中。吴杰不想让为朝廷战死且极为欣赏的卫国失去奖励。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神秘感为小说增添了魅力。
其实,真正的创作源泉来自于邹元辉日积月累的阅读量。《雄镇海战》结构宏大,全方位地展现满清政府高层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结构形式慎重选择,须经得起人们的推敲。好比一把斧头,斧背大,才有力。把摸通透了,才可下笔。写北洋水师主帅李鸿章,一直关注世界各国的海军建设和战舰制造厂的情况,据幕僚收集的资料与情报显示,早在1855年,美国的舰船产量就两千多艘,1863年,又成功建造出世界第一艘钢壳船。在天津教案中,共处死十八人,充军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等二十五人,并以三口通商大臣崇原为首的使团亲至法国道歉,赔偿有关国家四十六万两白银。准确的相关数据,是历史小说的一大亮点,同时亦易造成硬伤,足见作者平常的打磨功夫。
功夫在书里,更在书外。作者对于镇海地方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方言俚语应用自如。对当时清兵在镇海的布局,均有详尽记述。当地人读的时候,尤感亲切。如大清陆营分别驻扎在陈岭、育王岭、鄞县的横溪和墙下潭,北边驻扎在湾塘、贵驷、澥浦。还有镇海为了抗击敌军的入侵,相继办起了团练。战争打响前,先在镇海南岸,自南道头至小港林溢、溪跟、沙蟹岭一带,当地乡绅谢玉树等人出资组织起来的团练人数就有几百人。这些勇丁每十人立一尖旗,共编成五个团,每团有巡勇数十名不等,团总则以方旗领之,以宣号令。每乡再选择一个中心地点,设立公所,有事相互通报并会商,保持信息相通。县总公所还配有枪手二十多名,为各团总的领袖。勇丁每逢农历初一、初五,必须放下手中一切事情,集中到公所,听演讲,练武事。此外,为了弥补不足,也为了鼓舞民气,在灵岩、泰邱、海晏三乡东西沿海,规定每家必须出一男丁,共聚集了两万余人。公所一旦发现敌情,就以鸣锣为号,所有男丁听到鸣锣后,马上就到达指定地点集结,防御法夷入侵。这些内容,读者或许听说过,在熟悉的地方引发记忆,共同构成作家、文本、读者记忆的链条。读者的这些记忆,是作者文学能力构成因素的一个方面。
雖说写海战,但有不少篇什里溢出浓浓的人情味。在一场恶战中,炮台有十七名炮勇不幸阵亡,众多乡亲提出厚葬,但银两不够,“钱绝不是问题,吴大人放心”,就在众乡绅纷纷拍胸脯表态的时候,突然传来带着哭腔的声音:“吴大人,诸位乡亲,不用你们费心破财了,所有阵亡将士棺材都由我宋某人包了!”原来是镇海城里开棺材店的宋掌柜。宋掌柜平时可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呢!忽然,宋掌柜又向吴大人提了一个要求,正当大家惊诧时,宋掌柜跪下来说:“收下小的,让小的去杀敌,让小的在这里当炮勇。”可谓异峰突起,神来之笔。
夏志安先生在《人的文学》一文里谈到,读中国文学,读到旧社会的悲惨故事,总不免动容,文字的好坏反而是次要的考虑。他以为大多数古代读书人留下来的诗词文章,实在是人的气味太薄了,人间的冲突悲苦捕抓得太少了,人心的秘奥无意去探窥,也算不上是“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这个观念仍是值得我们借鉴活用的。《雄镇海战》里,无论提到慈禧、李鸿章和各位亲王,还是吴杰、卫国、卫疆以及镇海百姓,都写得血肉饱满,有着真情实感。就是连洋人,也描绘得须眉毕现。
毕竟是在写一场战争,且这样题材,曾经有过,这无疑给邹元辉带来挑战。但他扬长避短,抓住了这段近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对外海战胜利的主线,将镇海军民昂扬的斗志尽情地展现。又艺术化地塑造成了好几个角色,点染出不同凡响之处。卫国是石达开的遗腹子,来到了镇海。而在第一章中,一位巴黎的年轻妇女,丈夫耿尼在清国作战中亡于军舰上。她的孩子卡洛奇只有三岁,向她妈妈说,要来清国为父报仇。他妈说等你大了再说吧。其实就伏下了笔,卡洛奇后来果真作为侵略军,乘了军舰来到镇海口。这在中国的传统戏曲里常常有的,是久盛不衰的手法,但大众就是爱看。
好看的还有每一场海战,炮勇的胆色,将领的战略,还有两军对阵的种种战术,作者都有淋漓尽致的描述。法舰新炮手卡洛奇盯着“咝咝”作响中快速缩短的导火索。瞬间,导火索进入炮管,骤然在舱内响起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在巨大后坐力的作用下,炮架被推上阻退斜坡,水压制退机抵消了后坐力,使炮架在散发灼热的白气与硝烟味中,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卡洛奇顾不得这些,目不转睛地盯着招宝山上的目标,因为他要复仇。果然,招宝山城墙上升腾起一朵黑色的“大蘑菇”,接着,法舰的所有炮手迫不及待地向镇海口发出了炮弹。一时间,招宝山和金鸡山头硝烟弥漫,弹片、石块在空中四处横飞。在法舰的猛攻下,清国守军似乎没有被震慑住,更没有逃遁,而是从对面两岸三地和江面,同样给法舰密集的炮火。法国侵略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小小的镇海口,两岸炮火会有如此的防御能力。上面这些涉及军事技术的文字,亦非一日之功。
许多的海战场景都是一个个分镜头,充满动感。有朝一日将此书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于是我关注到书中提及的两封分别名为《镇海募赈小启》和《镇海公信》的信,这是两封有点类似政论的公开信,就法军侵略给镇海贫穷人民造成的苦难进行了控诉,并号召上海各界人士尤其是旅沪同乡,本着桑梓之情,各尽其力,救危扶困。1885年4月12日,《申报》果然同时刊登了这两封信。不但得到旅沪同乡的同情和热烈响应,也得到上海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三天后,《申报》又用大块版面,刊登记者采写的热情洋溢的评论。评论上说,募捐一事,既然益于国家,那么就算一粟一丝,也足以千古,盛赞此举不仅仅是镇海一隅之计,也是大清大局之计。此时,镇海口外法舰固守,陆地上镇海守军在当地居民的支援下,用意志、耐力和信心,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守了整整四十五天。因为有上海等地的支援,镇海没有出现法军所希望的内乱现象,粉碎了侵略军的阴谋。此是书中的出彩之处,在一片枪炮声中,显得一枝独秀,宣传舆论的作用,从来不可低估。
三十五万字的小说创作,内容纷繁,轻重缓急,弛张有度,有点像协奏曲,相互都有关联。书中的“文戏”也好看。我爱用“好看”两个字。著名导演谢晋过去说过,拍电影,千言万语就两个字:“好看”。谈判场合,外交辞令,官场礼仪,尔虞我诈,诡谲多变的政治斗争,还有宗教常识,商贸往来,写得那么圆熟。从大的说,此是时代背景,从小说技巧上讲,这些都是作者精心安置的布景。沿着这条脉络去想,它的后面该要读上好几担的书。绝非咬文嚼字的文章游戏,堆砌雕琢的唯美精神。而是行文硬朗,表现出一种社会效应的责任担当。
由我们本地的作者来写镇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这里有着作者的精神历程,在招宝山下的文化中滋生出来,威远城,望江楼,鼓楼,后海塘赋予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感。清代有一首《登威远城》的诗,头两句云:“孤城计绝控神州,海色晴飞上戎楼。”我二十几年前来到镇海工作,常去鼓楼旁的茶馆喝茶,觉得城虽不大,古意盎然,气势不弱。看几条路名,像西长营弄,大道头,小道头,大校场路这些,想来有数不清的故事由头。
小说尾声颇有意味,清公使受到德国首相的亲自接见,他走出门外,忽然感慨万千,想到要不是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取得海战胜利,岂有如此高的礼遇。真可谓“弱国无外交”啊!
《雄镇海战》倘若再版,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对话还可靠拢当时口吻。并可在书中配上镇海相关景物图片,再添加几幅主要人物及海战场面的插图,会更见佳妙。
责编 晓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