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中式建筑艺术案例探析
2012-04-29周靓郭线庐
周靓 郭线庐
一、新中式建筑艺术产生的背景
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可以理解为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传承和演绎,是对中国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建筑艺术设计。
首先,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国学风全面回溯,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陆续变化,人们重新开始意识到了中国传统设计的重要性,是“新中式”设计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其次,我国传统古建筑中的结构方式主要是榫卯结构,这类结构有极大的优点,但面临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则失去了部分优势,相对于现代建筑设计而言,表现出了施工工期较慢、人力资源浪费较大、缺乏低碳环保性等弱势;再次,传统建筑的主要用材木材应对雨水、虫蛀、气候变换能力较弱,难以经受长年的风化,使得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频率极高。这些层面的因素都为新中式建筑艺术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客观条件,新中式风格在此基础之上随之大量应运而生。
二、新中式建筑艺术案例探析
(一)张锦秋与西安世园会长安塔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长安塔总高九十九米,共十三层,是西安世园会标志性建筑,也是园区的观景塔和制高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长安塔的设计堪称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外观上重现了唐代传统木塔的造型特点,一层挑檐一层凭座,挑檐较大且逐层收分,符合唐代古塔塔身的自然韵律,体现出了传统木结构建筑出檐深的造型特色;在结构及材料方面更多的利用了现代科技和材料,如将塔屋顶及挑檐部分全部用透明安全玻璃,墙体也一改传统做法采用玻璃幕墙,增加了现代元素。长安塔的支撑结构为先进的内钢框架,钢材作为可循环材料,有施工快且自重轻的特点,相对于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用材(木材)而言,更能体现当代倡导的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理念。长安塔的最终效果既体现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又彰显出时尚现代的都市风貌,使唐风唐韵的中国传统建筑充满时代感。
(二)美国SOM设计事物所与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共有八十八层,高达四百二十点五米。大厦的设计单位美国SOM设计公司首先着手的并非是该项目的技术问题,而是力求寻找一种现代超高层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如何相互沿袭传承的综合模式。最终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等一系列的古塔成为构思上海金茂大厦的原型。同时将金水玉带的吉祥格局巧妙借鉴到了金茂大厦的形体,接近基座部分几层的处理,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平面布局中曲水环绕的规划方法。
(三)李祖原与台北101大厦
台北101大楼独特的设计风格赢得世界关注,设计充分采用了中国塔和中国竹的概念,把中国传统的东西运用到建筑里。大厦像宝塔一样分成八个层段,每个层段由八层楼组成。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101大厦这个个案,同时应关注的是其建筑设计师李祖原,李祖原毕生致力于研究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建筑。从丁山香格里拉的大屋顶、沈阳方圆大厦到台北101大楼,都是新中式创新思路体现。在台北101大厦中就可以看到中式传统建筑中常有的建筑元素,如斗拱、宝塔、元宝、龙等。李祖原一直坚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101大厦作品不是特例,他的设计贯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现代建筑为特点,追寻与众不同的东西。这种延续和继承,最难的就是如何将这些传统的符号变成为中国的现代的东西。李祖原追求的正是中国的集减符号,设计出具有中国代表特色的现代建筑。
(四)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东邻忠王府,北邻拙政园,总占地约一万一千平米。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是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新中式综合性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的庭院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古典园林的风格,结合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使“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自然融于建筑。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新材料技术与传统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解决中国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精神失语问题,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本土化、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经验。无论从博物馆的地域文化特性、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等多个方面都表达了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传统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
(五)何镜唐与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其设计原型就来源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之一斗拱,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宋代《营造法式》使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众多古建筑上都有应用。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态势。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并结合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出的新中式建筑形态。
三、结论
通过以上诸多案例的探析,现代建筑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矛盾。现代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多重设计风格现象共处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新中式建筑艺术现象的背后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做背景,就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会是一种昙花一现的风格类型,加之伴随“新中式”现象产生的还有现代性及时尚性,也决定了新中式建筑艺术这一设计现象会有广阔的当代受众平台。同时也由于新中式建筑的多重表象都同现代紧密结合,更决定了它的时代适应性和自身变通性。由于新中式设计风格还在逐步探索阶段,无论对于作品和设计师,还是能听到很多这样那样不同的声音,相信这将是一个成熟设计风格形成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磨砺和阵痛,新中式建筑艺术也在自我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我国当代设计师有义务承担起弘扬本土设计文化的责任,重新审视和评估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从而按照全球化、国际化、地域化要求来整合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吸收世界设计文化之长,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设计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该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1XJC760003)
(作者简介:周靓,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讲师,博士;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