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群落的成长与消亡
2012-04-29李孟军
作为中国艺术群落最早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圆明园艺术群落消失已经很多年了。它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流浪艺术家和中国最早的艺术家工作室聚集地,也造就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现在谁第一个入住圆明园的争论和论证正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圆明园艺术群落的形成绝对是在一种十分自然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在体制的干扰下消亡的。具体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处于萌芽状态,并同中国当时的文化政策产生了巨大矛盾;其二,艺术家特别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极端形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同当时的社会无法融合,并有个别害群之马出现扰民和扰乱社会治安的情况。这两点原因是表层的原因,但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家的被遣散,艺术群落的消亡。
北京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中国当代艺术群落的主体活动必然在北京展开。虽然圆明园艺术群落已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消亡,但随着一些艺术家向通县(今通州)的宋庄小堡村聚集,中国当代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群落形成了,那就是宋庄艺术区。同时,随着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从王府井搬到朝阳区酒仙桥的大山子附近的西八间房作为过渡校区,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又聚集到了望京周围,在宋庄艺术区形成的同时,另一个巨大的艺术区也正在大山子的798工厂悄然形成。798工厂由于国家的企业转型而逐渐停工停产,但它那具有原汁原味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的车间却吸引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和几个流浪在望京地区的艺术家,于是,工厂开始对艺术家出租一些车间,做为艺术家的工作室,房租也在艺术家的承受范围之内。同时一些艺术家在北京昌平的上苑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场所。大约1995年左右,798艺术区还在慢慢成长时,宋庄艺术区的艺术家们开始了另一种尝试,那就是花钱从农民手中购买一些房屋的使用权并改造成为自己满意的工作室。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爆发式成长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赚钱了,一个接一个的当代艺术品成交记录刺激着整个中国艺术界乃至中国经济界、金融界。各种规模的当代画廊和大大小小的拍卖公司介入到了这个巨大的艺术浪潮中。
一批批各地艺术家开始在北京寻求发展并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这时期,北京的艺术群落开始成长形成,一些私人老板开始租地,为艺术家量身订做起集生活、工作于一体的艺术工作室,除宋庄、上苑等离城区较远的艺术区还在按自己节奏发展时,围绕798工厂,在望京以北地区爆发式形成了大量成片的艺术区。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逐渐火爆,在2007年左右,艺术区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最有名的要算索家村国际艺术营、费家村艺术区、黑桥艺术区和一号地艺术区等大大小小近二十八个成规模的艺术区。这里不包括798艺术区,因为到2007年左右,798艺术区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一大批画廊和艺术构成的进入,短短一两年中,798艺术区的房租也涨到了艺术家无法承受的程度,除少数艺术家之外,大量艺术家其实都已迁出了798工厂而分散到了周围已成规模的艺术区中,这样在望京周围就形成了以798艺术区为中心的一个巨大的艺术群落,同时,也达到了中国艺术群落的高峰。
索家村艺术营当时在北京名噪一时,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入住和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使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名声大震,然而,艺术区的拆除行动也是从这里开始的。非法占地,违法建筑,是它被拆除的最初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也使周围许多艺术区中聚居地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开始不安,特别是一些已花巨资对艺术工作室进行从装的艺术家更加紧张。虽然第一波的拆除行动并未消灭索家村国际艺术营。正当艺术家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北京市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正式出台,并走入实施阶段,新闻媒体也在大量报道拆迁的范围和进度,北京艺术区的末日来临了。
惊慌失措的艺术家们又把目光投向通州的宋庄,由于几届宋庄艺术节的成功举办,通州区政府把宋庄艺术区定位成了通州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进行了保护,但近几年艺术家同当地村民在房产上的几起诉讼也使这个本应稳定的艺术群落产生了不安因素。
大量的艺术家从798艺术区周围的工作室迁至通州使原本租不出去的工作室房价大涨,原本低廉的生活成本也在上涨。但是,艺术市场的持续高温使许多艺术家留下来,并使宋庄艺术区变大。一些艺术家在这里稳定下来,开始工作。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选择了离开。原因种种,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艺术市场走低以及北京不稳定的工作环境是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许多北京外的地区也在效仿北京在地方建立起若干成熟的艺术区并受当地政府支持,得到了许多政策上的保证。这些艺术家的回归故乡使北京艺术群落显现出了一丝冷清,但随着艺术市场的回暖,一批批新生代艺术家又踏上了北上之路。
现在望京以北的大部分艺术区已经消亡,一号地艺术区和草场地艺术区在苦苦支撑,但最终命运无法预测。798艺术区逐渐商业化的趋势也在使它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位在下降。大量涌入宋庄的艺术家鱼龙混杂。北京把通州区定位于北京第二中心区,使通州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到了宋庄艺术区,而新的更适合艺术家工作和居留的地方还未出现。也许我们有必要通过北京艺术群落的成长和消亡对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道路进行一次反思,并找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境。
首先,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群落爆发式发展,是由于商业的过渡介入而功利化的非正常、非健康的发展。当代艺术所应有的精神指向模糊不清,所应具有创新价值和批判精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微弱。北京的独特地位又使它成为当代艺术商业神话的诞生地,许多外地画家听到各种各样关于当代艺术品天价的传闻,而且这种新闻在传播中还在被不断放大。于是,像赶集一样,许多人涌入北京,租住各种形式的工作室成为了当代艺术家。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这支队伍的庞杂和不稳定性,随着经济形式的几起几落,艺术市场也变得变幻莫测,这样形成的艺术群落迟早是会消灭的。第二,北京城区的迅速扩大和发展也在挤压着艺术群落和艺术区的生存空间,在这些艺术群落和艺术区发展初期所选择的城乡结合部已被纳入拆迁改造的范围时,艺术家们还梦想着当地政府会把艺术区当作文化创意园区保留下来,而自己仍可在其中继续过那种乌托邦式的艺术生活。艺术区的成长和消亡的过程是一个怪圈,艺术家入住建立在城乡之间偏远村落的艺术区,当地政府也大打文化创意牌,这时,两种势力之间的关于是默契的,甚至是甜蜜的,但一旦这个地区被炒热,艺术家马上会被用各种方式赶走,798艺术区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艺术家入住吸引画廊艺术机构入住,饭店、咖啡馆配套,于是,游人如织,商店落户,房价成倍上涨,于是,艺术家只有走人,又去形成新的艺术区,然后,又被赶走,又去寻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中国艺术家,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政府和艺术家都应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也许只有中国其他地区的艺术氛围的不断提高,能分流一大批外来艺术家时,北京艺术群落才能在可控规模的情况下稳定下来。但前提是中国当代艺术去浮夸风和去功利化的工作成功与否。
(作者单位:李孟军,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