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傍傍族”现象的社会成因及其治理对策思考

2012-04-29梁聪生郭凯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事半功倍

梁聪生 郭凯杰

摘要: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公众对“傍傍族”的心理是纠结的,然而人们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傍傍族”,因为人们常常除了这个选择,就无法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傍”可以让弱势人群找到快速捷径,实现目标。但却给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何减少“傍傍族”这一现象,将是未来中国社会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揭示了“傍傍族”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傍族族”出现的缘由,指出了如何减少“傍傍族”这一现象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关键词:“傍傍族”;快速捷径;事半功倍;中国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21-02

引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展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最新一代的“傍傍族”已悄然诞生了。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傍款、傍权、傍关系)。为什么会“傍”?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已经逐步呈现出“关系多了好走路”的倾向。而这样的“文化暗示”为什么会出现并被认可?这是未来中国社会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傍傍族”的内涵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世界上有许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那是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然而,我们当前虽然个人主义泛滥,但许多人却并没有树立起真正独立的精神。所以“傍傍族”日渐增多,其结果只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1]。

“傍傍族”是指人们渴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方面进行分析,“傍”是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传统的“关系主义”运作方式在当代的延续 [2]。

二、“傍傍族”出现的缘由

在当今新词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傍傍族”能够迅速成为焦点,自有其深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背景。或者说,民调显示的“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投机心理盛行”等,既是“傍”的原因,也是在转型社会中公众渴望寻求快速致富渠道的社会环境和浮躁的社会心态的写照 [3]。

1.社会流动机制的缺陷。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隘,上升渠道越来越狭小,个体改变命运越来越困难的现实下,除了成为“傍傍族”,就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了。从社会流动机制看,当社会越缺乏公平、通畅和正式流动渠道时,就会迫使有些人不由自主地选择“旁门左道”来谋求社会地位的升迁,“傍”就是一种选择[3]。然而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中,优胜劣汰是自然的规律,这不仅能使下级阶层的优秀分子实现阶层流动,上层阶级更新血液,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说现代社会的分层结构应该是一种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能够公平、通畅的自由流动,而不应是一种封闭的结构。这种缺陷的社会流动机制,公众已不能接受。因为现在法制已深入人心,自由与平等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要使得社会底层的人们安于现状是不可能的,但公众却无法改变社会流通机制,所以,为了生存,为了未来,就只能选择“傍”来改变命运或实现梦想。

2.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在中国当今社会中,逐渐出现了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被权力阶层垄断与世袭,贫困阶层子弟只能在非正规的事业单位工作,甚至很难寻找正常的工作机会。而且,随着垄断与不公平竞争的加剧,关系网络进一步强化,贫困阶层子弟想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4]。目前,“蚁族”群体的队伍不断壮大,中产阶级的中间人群普遍蜗居,这些都映射出优势群体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的现象同时反映了强者占据优势、弱者更加边缘化的“马太效应的局面。而“傍傍族”正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产生的,公民发展机会不均等,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等的趋势正在扩张[5]。

三、减少“傍傍族”社会现象的对策思考

众所周知“傍傍族”可能导致社会流通渠道变得畸形、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公共权力的异化、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留给我们反思的问题是如何给更多的公众不进行“傍”的理由。

1.约束和规范社会公共权力。为了防止权力的异化,核心在于健全约束制度,实施有效监督,从制度层面上对权力与利益做出合理·安排,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腐败的目的。公职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的私人利益,不能让私人利益破坏公共政策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客观性,否则必然会滥用公共权力,使其沦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侵害大众与国家利益。就此而言,利益冲突是腐败的潜在之源。这种制度建设,其宗旨在于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避免私人利益对公务公正性的干扰,进而减少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机会和空间[6]。

2.边缘人群的救助安抚与利益补偿。社会公平与否,集中表现在社会成员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对于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弱势阶层、利益受损群体——“傍傍族”,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其扶持或补偿。核心是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7],形成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一个由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共同编织的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充分享有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结语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提供给年轻人以通过劳动等改变命运的机会,有畅通的上升渠道,保障个人可以通过劳动或奋斗完成社会阶层的流动,而“傍傍族”们的崛起,恰恰反衬出草根们靠劳动靠自己奋斗实现梦想的艰难。正是公民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的制度缺陷,导致了“傍傍族”兴起以及“傍”文化的盛行。在许多人那里,对于功利目标的追求已全然失去了道德准则和伦理精神的必要约束和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准则已成为不值一晒的陈年陋规,能否达到目的的衡量手段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在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下,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既然如此,只要“傍”能够帮助实现目的,只要“傍”能够帮助获得宽裕的生活,梦寐以求的地位,“傍”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参考文献:

[1]姚文颖.傍款傍权 56.9%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傍傍族”[N].中国青年报,2010-07.

[2]王小章.“傍傍族”流行折射三大社会病灶[N].人民论坛杂志,2011-01-25.

[3]刘凤羽.如何让“傍傍族”由藤变树[N].重庆商报,2010-12-08.

[4]朱四倍.指责“傍傍族”不如反思草根梦想何以寄托?[N].燕赵都报,2010-12-08.

[5]石敬涛.制度不兜底,我们都是“傍傍族”[EB/OL].中国经济网,2010-12.

[6]程铁军.健约束制度防范滥用公共权力引发腐败[N].安徽日报,2010-07-20.

[7]陈淑珍.孝道视野下当代“傍老族”现象的反思[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猜你喜欢

事半功倍
高一建班应与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的几个方面
运用探究法促语文教学
掌握写作技巧优化语文教学
数学课堂分组也精彩
采取新方法优化生物教学
以人为本优化语文教学
整合现代媒体教好物理实验
小议初中物理教学
厚爱物理优化教学
遵循教学原则优化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