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2012-04-29郭晓淼罗浩
郭晓淼 罗浩
摘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工科的学习人数、工程教育的规模也是其他专业不能相比的,但是我国的现实国情是我国仍是一个工程教育大国却不是一个工程教育强国。为了解决现有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国际化工程师,因而工程教育的改革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素质;人才培养
中国当今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和新型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表现在本、专科层次工科人才“工程性”与“创新性”缺失等问题,培养大批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科本、专科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是高等工程教育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去面对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地位,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新中国建立以来更是得以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阶段,在知识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显著贡献。
目前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占普通高校的90%左右,工科专业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德国不到15%,英国不到8%,美国还不到6%。丰富而优质的工科生源是中国和世界工程教育的宝贵资源。依靠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我国掌握了以大庆油田开发、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大型桥梁工程等为标志的重大工程建设的系统技术以及煤炭、冶金、石油化工、制造、电力、交通等主要产业中一些创新性技。
二、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
查阅我国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化倾向严重,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实事求是地说,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部装满“成熟理论”的书柜而已,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本谈不上,团队能力和系统适应调控能力差强人意,教育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社会评价较低。
(二)工程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大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由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校企间缺少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学校实习的经费相对紧张等原因,使得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内容都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训练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这使得我国工科毕业大学生大多都缺乏实践与创新能力,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特别是综合性较强的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
高等工程教育的质,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我国各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缺少制度上、资金上的支持。
三、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趋势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培养新观念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实现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的,从“学科”向“学习者”的转变,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目前,工科院校的教育方式仍然是这种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改变学生整体化的求知方式,把教育由教师教给学生真理转化为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真理,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导向的作用,做着“抛砖引玉”的工作。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专业人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实施“系内跨专业校内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设置狭窄的现状,树立大专业思想,在保留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多设置公共选修课,适度充实经济、管理、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给选修课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同,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育的能力。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专业领域的创新也在日新月异,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领路人,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真正起到导航的作用。专业教师要具备现代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科前沿的专业课外书目,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一个更高的学科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姜嘉乐,张海英.中国工程教育问题探源.朱高峰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2]沃尔夫,张维.工程教育改革的紧迫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C].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北京:美国工程教育协会,2004.
(作者简介:郭晓淼(1983.0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毕业于燕山大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电子,汽车营销;罗浩(1992.0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就读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汽车服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