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课堂练习
2012-04-29陈春裕
陈春裕
在教学过程中,从导入到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但是部分学生在遇到课堂练习或作业时就配合有限了:有的兴趣缺缺不动笔、有的实行拖字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给出的习题作适当地调整、组合、补充,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使之富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能从质、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一、练习内容富有针对性
数学练习是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基本途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促进学生理解问题本质、巩固知识及提高解题技能的重要措施。
因为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每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是很清晰的,因而在练习环节中教师所给出的练习内容也必须具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课堂给出的练习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置,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练习不管多生动有趣也不能使用。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知识重点。如讲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第一课时后,我就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了针对性的练习,没有任何与之无关的内容出现,数学味十足。在接受针对性习题的锻炼后,学生即可针对某一个数学知识深入研究分析,从认知规律出发,遵循直观性、循序渐进等原则,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尝试等方式把握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二、练习过程充满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在作业设置上则该是因生设题,也就是说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完成的练习内容及目标是不一样的。
在实际操作中,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地呈现练习内容,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理解、掌握再到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近,逐步加深,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饱”。当然,课堂上的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同时,也给学困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此时教师一定要牢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每一位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也不能实行“一刀切”。此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当然此时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以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形式蕴含多样性
人的认知过程是:模仿练习、实际运用、生活创造。在数学练习中,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相反,变化性、多样性的练习则会使学生喜欢、努力去完成。因此应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变式题、“智慧题”等等,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所以,教材上提供的练习有时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删改、综合、加强。从题型来看,应补充填空、选择、判断、改错、补缺、看图编题、看题绘图等题型;从形式来看,可补充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分化练习与同化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以及观察练习、操作练习等等。总之,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四、思考角度多维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措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设计练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的心智活动在畅通无阻的情况下,能形成丰富的联想,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想法,从而从新的方向、新的观点中去观察分析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数学课堂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多向思维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时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给每个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创新、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不是一种空想,也不是一种口号,因为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很给力的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都在做,可能方法不一样,但只要有这样的理念并付诸于实践,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