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2-04-29许成刚吕雅丽
许成刚 吕雅丽
摘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改革实践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编写指导思想,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设置基础篇和提高篇,突出学以致用,并且从初学者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在知识点结构上实现了知识点、知识线、知识面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在编写风格上突出图文并茂,问题驱动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认知特点;知识点结构;问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943-03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extbook Reform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XU Cheng-gang, LV Ya—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the university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reform practice, set up th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he writing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of content in, set the base article and the improve article, outstanding to apply it, and from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eginners organization arrangement order of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realize the knowledge line, knowledge three levels of organic integration in the writing style with pictures on the out standing, problem driving way,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textbook reform;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knowledge structure; problem-driven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成为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地区间差异,目前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国内尚无统一教材[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相关教材的调查、使用和分析,我们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例如,教材编写风格枯燥、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上过于追求大而全,且理论较多,实践环节较少,不符合初学者的认知特点等。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探索计算机基础课教材的改革之路,并于2010年编写出版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一书,经过近一年多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该教材的改革实践总结出来,与同行切磋。
1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简明、易学、实用的原则。语言力求轻松自然、通俗易懂,强调实践操作,图文并茂。突出应用技能的训练,既符合初学者的认知特点,又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2教材改革思路
2.1内容选取
突出实践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不过分追求大而全,而是根据初学者的认知特点,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着重选取最新实用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做到学以致用[2]。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文管)以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数据库基础操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取上全面覆盖了该考试大纲的各项要求,并且,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实用角度出发,将全书内容分成基础篇和提高篇两大部分,每章内容既包括学生使用计算机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又包括学生利用计算机开展更深研究的提高知识。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成这部分内容时,将计算机主机中各部件的名称及功能等内容作为基础篇,即必学内容,而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总线结构、磁盘工作方式等内容作为提高篇,即选学内容[3]。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重、难点的分布,把握教学内容的主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自主开展学习,使程度好和程度差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2内容编排顺序
万事开头难,教材第一章的编写同样如此。第一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不仅体现了全书的风格,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初学者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常见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通常将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作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安排并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初学者的认知特点。许多学生在上课前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如果一上来就讲述CPU、内存、计算机工作原理、磁盘工作方式等内容,将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同时又由于学完这些内容后无法直接进行练习,使学生不易产生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换位思考。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初学者学习计算机时通常对打字非常感兴趣,而文字输入又恰恰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在第一章我们着重安排了以下内容:
计算机开、关机操作及鼠标应用鼠标应用是计算机的最基本操作,我们通过操作系统自带的纸牌游戏作为学习鼠标使用的突破口,使学生在游戏中快速掌握教学内容。
汉字输入的基本方法以“记事本”程序为例,讲述汉字输入方法。学生学完后,不仅了解了键盘的使用,而且学会了如何打字,使初学者产生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文件与文件夹的使用根据教学用计算机为公共使用的特点,接下来安排了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可自主管理自己的文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以Word、Excel、PowerPoint为例,讲述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幻灯片制作等内容,使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了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应用的基础知识,包括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应用以及网络信息检索、下载等内容。突出实践操作的训练,使学生对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开展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上述内容都以实践操作为主线,在第七章、第八章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发展史,从理论上对前面实践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最后,教材中安排了数据库的内容,并以Access为例讲述了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
2.3知识点的组织结构
将所有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是不可再分的小单元,将若干个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即一节,在每节的末尾安排一个小结,作为对本节所有知识点的归纳与融会贯通。若干相关联的知识链并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面。即一章,在每章的末尾安排一个总结,作为对本章各知识链的归纳与融会贯通。
例如,在编写“文字编辑与排版”的这一知识面时,就将其分解成文本输入与保存、文字格式设置、文档的编辑与排版、图文混排、打印设置等5个知识链。每个知识链又包含若干相关的知识点,例如“文本输入与保存”这一知识链就包含:数字输入、键盘上符号的输入、小写字母的输入、大写字母的输入、插入文字、删除文字等多个知识点。
由于每个知识点内容单一,易于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当学生学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又可通过每节后面的小结将它们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成就感。正是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就感逐渐增强,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2.4编写风格
2.4.1图文并茂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突出实践操作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图文并茂,将每一个知识点的操作步骤以组图的形式加以表现,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3.4.2语言简洁明快
在编写语言的风格上一改单调的说教形式,力求活泼、轻松,给人以亲切感,特别是在基础篇中,不出现任何难懂的计算机术语。
2.4.3知识点以任务形式提出
每个知识点都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提出,例如:“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如何更改字体的颜色”、“如何保存网页上的图片”等。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的主线,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4.4突出重、难点
将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随时以不同的字体单列出来,并加上一个醒目的图标,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减少错误的发生。
3教材应用效果
3.1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上第一节课前将教学进度表放在内部教学网站上,学生可自由阅览,并以教材为依托,主动按照进度表自主学习,且进度较快。通过课堂上的随机测试,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比较牢固。
3.2有利于由单一知识传播教学向启发性教学的转移
通过此教材的使用,使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播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增加了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性教学。
3.3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由于地区差异,学生在入校时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教材中基础篇和提高篇的编排方式,为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掌握基础篇即可,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依据提高篇内容提出问题,展开讨论,使课堂上不再出现一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 而另一部分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后却又无事可干的现象。
3.4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轻松活泼的编写风格,科学合理的内容安排,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互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4结束语
教材的改革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工作,它是编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全面的体现,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复杂、深奥的问题以通俗、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好发挥教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世华.高校计算机教材编写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07-110.
[2]蔡建平.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材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215-218.
[3]嵩天.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分析和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