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书抵万金

2012-04-29徐建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20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爱情

我总觉得,我和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孩子的父亲,我也是;他是老师,我也是。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生交汇,我的体验才会如此真切。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一书总共选取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二十二封家信,其中谈及了学习、劳动、生活、理想、做人、真理、美、爱情、友谊等诸多话题,这些话题的探讨对我们平时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这些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大量提及的词汇是“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贫困的农奴家庭,自从他父辈以来,似乎就建立了“面包信仰”,“面包,这个最起码的生活资料。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说面包是神圣的。……”“面包——这是人类的劳动,是未来的希望,它永远是衡量你和你的子女们的良心的一个尺度。”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根是劳动的人民,不相信巧克力式的共产主义,不相信只要挥一挥手就什么都有了,任何东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如今社会,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再像父辈那样去农村进行艰苦的劳作,或许正是由于那个年代劳作的辛苦,我们总想把那时的不幸抹去,把幸福留给后代,通过给青年人更多的物质福利,使他们看到我们生活的欢乐。于是不知不觉间“劳动”成了社会中低贱的代名词,“官二代”、“富二代”事件频出,引发社会一片哗然。面对这些“宠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时“青年人的幸福生活与欢乐来得过分容易,失去了对劳动的乐趣。”当今社会,我们应赋予“劳动”更多的含义,不仅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创新的智慧劳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唯一途径。请告诉我们的孩子,“人没有紧张,没有努力,不想流汗,不想付出劳累,不经过焦虑和不安,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如果说“劳动”是生活的根基,那么“学习”就是生活的常青树,显示生命的意义。在关于“学习”的探讨中,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直接谈及学习(教育)的意义,而是和儿子饶有兴趣地探讨了“精神空虚”的问题。面对当今生活,有人说,这个年代是个精神空虚的年代,是个充满着空虚和无聊的年代,是个被“感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年代。此话虽有极端,但确实折射出社会的某些现状,“无聊”、“没劲儿”、“乏味”成了孩子甚至某些成年人的口头禅。那应如何消除“精神空虚”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做一个‘真正的人。”随后他又在相继几封信中逐步为儿子解析: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二战时期苏联人民的烈士事迹教育孩子,“如果你能看到这把为保卫祖国而牺牲自己的活的火炬,它将照亮你的整个内心世界,促使你看到深藏在内心的一隅。这一瞬间,你将希望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希望为祖国做些什么,希望投身到伟大壮丽的事业中去。”这些极有高度的话,会让普通人望而生畏,但试想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民族责任感,那么他的人生必将会有意义,如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鼓舞了周恩来自己,也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接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个人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认识世界时,如果你能够将科学的真理同你本人,同你的命运,同你的个性紧密联系起来,那时,共产主义理想对你来说才成为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当你在课堂上听了世界可知性的讲课后,要想一想自己的实际工作,想一想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劳动为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些鲜明的观点无疑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之方向,“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并且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阿德勒语)如果说这些做法都显得太宏观,流于口号形式,那他最后谈到的“自我教育”就务实许多。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的过程,类似今天我们谈及的“终身教育”。通过制定“自修计划”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多多阅读大师的书籍,学会思考和判断是非;通过生活不断磨练自己,培养人性,拥有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丰富情感境界,提升美感。由此可见,给孩子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让其孜孜以求,赋予生命于意义会成为孩子生命的“守护神”。

对于拥有一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家长来说,“恋爱”无疑成了最大的洪水猛兽。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给儿子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18岁的小伙子爱上了一个姑娘,见面时又是搂抱又是接吻,苏霍姆林斯基问那个很年轻的姑娘:“周围这么多人,难道你不感到害臊吗?”那姑娘回答说:“难道友情需要遮掩吗?”可见“早恋”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产”,父母对“早恋”的焦虑也不是如今才有,直觉告诉我,“早恋”应该和“恋爱”一样古老。面对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让儿子压抑对姑娘的情愫,而是通过和儿子长达五封信的关于“爱情”的探讨,明确了爱情的原则。他在信中列举了自己和孩子母亲的二十五年的婚姻生活,告诉孩子是爱侣间的“奉献”让他们的爱情历久弥新。然后又通过波琳娜和一个外科医生相约五年的故事,告诉孩子爱情应是“彼此忠贞不渝,相互信任,信守理想,缔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恋爱是人生必走的阶段,不可回避,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责任”(履行公民义务的责任)和“道德”(掌握人性的科学,爱侣间的结合不仅是肉体的结合更是精神的结合),那么爱情会成为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这样的爱情也才是成熟的爱情。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被生活教育的过程,不同的生活造就了孩子异样的人生。在信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的公民”,对照今日,或许“共产主义”还需时日,但公民素养切不可丢。

(徐建林,吴江市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215200)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