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文化
2012-04-29苟静平
苟静平
摘要: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公众树立理性消费观,改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深入发展的依托。低碳文化是低碳生活的观念凝结,它将反作用于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塑造低碳文化,三者的互动将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低碳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2-02
经济、生活、文化是一组互相影响的变量,经济的转型、变革意味着生活的变革,生活的变革将沉淀为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又将推动生活与经济的转型、变革。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低碳文化三者也具有同样的关联。正是三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引发的生产方式的转型意味着人协调与自然之间关系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以低碳的方式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碳排放降低,二是碳利用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两个具体目标,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协议、法案、政策的签订与实施是基本保证。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率先发展低碳科技并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由低效向高效转型。低碳经济转型的实现仰仗一系列去碳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即通过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的新增长,推动以“碳排放降低”、“碳利用率提高”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必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此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系列协议、法案、政策的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协议、政策、法案的保障作用,才能有力实现“碳排放降低”和“碳利用率提高”双重目标。
二、倡导低碳生活
高碳到低碳转型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我们改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生活方式是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模式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致的,按萨伊定律所言,“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创造需求,需求也推动生产。生产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会引导什么样的大众生活方式;同样,大众需求也会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会推动生产。从这一点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从某个角度说,改变生产方式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而改变生活方式则是民众的责任。高碳经济提供的高碳产品,如不为大众消费,高碳生产就无法维系,生产将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因此,不仅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还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转变消费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树立理性消费观是关键。人的需求、欲望具有不断增长的特点,人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提出超出现状的要求。在消费领域,民众容易过度消费,沉浸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之中。韦伯认为,“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会导致人们逃避职业劳动”[1]。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观指导下,人通过无节制地占有物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出现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性消费,而过度性消费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国内有学者指出,“碳排放分为用以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和奢侈、浪费性的碳排放”[2],应在国际气候制度中,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用个人消费排放的“碳预算”来规范约束消费行为。把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有利于告别冲动式的生活享乐,形成理性生产、生活、消费习惯,使人类自觉选择低碳生活。
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力量,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和批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生活,习惯了已有的高碳。转变“高碳”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需要全世界所有人的参与。日本学者茅阳一的“卡亚公式”揭示出,碳排放量取决于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GDP/人口)×(能源用量/GDP)×(碳排放量/能源用量)[3]。卡亚公式中的后两个因素与生产直接相关,前两个因素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人多,碳排放就多;人均GDP高,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少有人希望它不再提高。但如果“一切照旧”的高碳方式继续运转,地球将难以为继。转变“高碳”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地球人个个有责。
三、塑造低碳文化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4]。低碳生活一方面将凝结并沉淀为低碳文化,另一方面低碳文化又将反作用于民众生产与生活。为此,要塑造低碳文化,形成低碳价值观,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价值观念是人们对政治、道德、利益等是否有价值的主观判断,当它成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时,就上升为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要特别注重改变人们的文化的观念,树立低碳价值观。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类利益”观。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国与国、群体与群体、个人与个人的利益问题,如何协调这些利益关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从深层次上看,更是一个文化(价值观)问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需要“类利益”观,即超越狭隘的个人、群体、民族或国家的局部利益,而追求和重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低碳模式下,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最具体的个人利益、最一般的群体利益、乃至最高尚的国家利益都需要让步于全人类利益。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全人类利益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更多的协同与合作,甚至是服从。“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国家服从全人类”的价值观需要被重新提起。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在涉及各国的权利、义务与利益问题时,应倡导全球的合作与共担,以解决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灾难,促进全球经济实现低碳转型。解决气候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物品”,既要避免“搭便车”现象,又要避免绝对平均化地承担责任,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是相对平等。马克思指出,权利“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的事实上的平等是以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要对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使用并非同等的而是不同等的尺度。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是基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而制定的。根据该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有助于分配权、责、利,有利于使高碳转型问题从理念的共识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目的在于“既保证发达国家实现其减排指标,以达到控制全球排放总量的目标,又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受侵犯,在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下提高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6]低碳价值观更注重人与人、国与国的合作。解决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不是一国之事,特别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担,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全球和谐”观。“21世纪初的文明正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同时稳定气候、稳定人口、消除贫困,并拯救地球的自然系统。每一种挑战都很严峻,更何况这些挑战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我们必须同时有效地全面应对。”[7] 这种应对实际上要推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全球和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树立低碳价值观,过低碳生活,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构建人与人和谐的低碳社会。每个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遵守低碳公约、法案,有利于构建国与国和谐的低碳世界。在构建低碳社会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形契约需要全人类共同续签。全人类不仅仅向自然索取矿产与能源,而且应注重保护地球并赋予其他生物以平等的生存权,这种理念与行动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走进低碳时代。
总之,人类正共同面临全球高碳问题的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离开低碳生活与低碳文化,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塑造低碳文化,三者的互动将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0.
[2]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36.
[3]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010,(2):27.
[4]胡适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8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6]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5.
[7]莱斯特·R.布朗.B模式4.0[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81.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