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主要疫病的时空变迁规律初探
2012-04-29刘伟
刘伟
摘要 岭南地区作为中国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拥有一个漫长的疫病变迁史。最初被固有疫病单独控制,然后成为外来疫病的受害者,再演变成为今天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疫源地和疫病输出地之一。先秦—明初,岭南疟疾发病率逐渐升高,唐宋时疟疾危害达到顶峰,此后危害逐渐减低;疟疾自始至终影响着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新的传染病天花从北方(这里指五岭以北地区)传入岭南。霍乱、鼠疫在19世纪先后传入岭南地区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当前的新疫情SARS和人禽共感禽流感,传播呈现扩散速度超快,波及范围几乎遍及全球的新特点。空间上,岭南天花、霍乱、鼠疫的疫情严重程度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疟疾则反之。
关键词 岭南 主要疫病 时空变迁规律 疫病变迁史 疫源地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的广东,包括现在的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部(北海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①疫灾是瘟疫流行所致的灾害。一旦某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疾病就变成了灾害,这样的疾病就称为“疫病”。②自有文献资料可考至今,不难发现岭南地区始终是中国疫病频发的重灾区,而当前对我国岭南疫病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感兴趣的学者也不多,主要是以李永寰、赖文、李禾等为代表。他们大多以某种疫病(如鼠疫、霍乱等)、某一时间段内的疫病状况及特点或疫病流行的原因及影响为研究对象,少有学者对岭南地区的疫病状况做一个总体的研究。从先秦至当今,岭南地区的疫病虽然种类复杂多样,但破坏性影响巨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6种:疟疾、天花、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和禽流感,这里主要通过总结医学界和医学地理学界前人的成果和分析最近疫病数据,针对以上6种疫病,从侧面初步探讨疫病在岭南地区的时空变迁规律。
1 不同历史时期内,岭南主要疫病的变化规律
1.1 先秦时期
岭南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北面被五岭(五岭,即大庾、骑田、荫渚、都庞、越城)阻隔,南临南海,形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根据文献记载,远在先秦时代,岭南地区的土著越族就已经与中原有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大戴礼.少间篇》:“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③然而,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且长江流域的开发仍然较少,因此五岭以北各大政权对岭南地区的大规模干预并不多,交通发展滞后,也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此时的岭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关于其疫病的记载少之又少,可以说先秦时期是岭南疫病的盲区,有待科考的进一步发掘,只能根据其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大致推测其疫病类型及分布特点。
《逸周书.王会解》商代,“正南瓯、邓、桂国……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菌鹤,短狗为献。”此时的岭南地区仍有犀牛、大象,其气候应以湿热为特征。根据竺可桢的《中国近代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先秦时期的中国黄河流域气候以暖湿为主,总体上是一个暖期,④身处南疆的岭南更是湿热。医学地理学家普遍认为,湿热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多瘴气,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疟疾。龚胜生教授认为,战国时期,中国的瘴气以秦岭淮河为北界,⑤也就是说,岭南地区处在疟疾的控制之下。此时岭南地区开发活动很少,人口稀薄,古越族人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小部落形式散居于岭南大地。瘟疫流行所需的易感人群数量少且分散,达不到爆发的要求,很难形成大规模的疫情,疟疾发病呈零星分布。
1.2 秦汉时期——隋朝
秦汉时,我国北方与岭南地区的交通相比于先秦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有沿海海路、内陆水路与旱路三条交通线,岭南与北方联系大大加强,且开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进行交往,这时主要是礼节上的往来,规模较小。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进一步统一六国。为了克服横亘于湘桂之间南岭山脉的险阻,解决军粮运输问题,秦始皇二十八年,“使监禄凿渠运粮”,沟通湘水和漓水,即唐以后称之为灵渠的古运河。自此,开始了向岭南地区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以用兵为主,如,秦始皇统一百越,西汉时期平定南越,东汉时期讨平二征。在用兵过程中,建立了军事重镇(如秦时设立的象郡、阳山关等和汉时设立的万人城、汉城、严关等);同时,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和商贸的发展,岭南城镇不断增多壮大。东汉末年起,至隋,中原政权大乱,如,三国争战、西晋永嘉丧乱及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等,而岭南地区相对安定,发现晋墓砖文字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合浦以北的岭南地区),皆平康”的语句,可见岭南地区此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此,这些人即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的客家人。总之,这一时期,岭南地区人口数量迅速攀升,人口密度增大,除了北方移民外,本区内人口自然增长较快也是岭南总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传染病学认为,人口和人口密度的迅猛增加给瘟疫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口流动会加快疫病的扩散传播速度,导致新疫种的传入(该时期烈性传染病天花由北方传入,广泛流传于岭南),这一时期的黄河、江淮流域时有疟疾发生,而长江流域为重病区,在三国时,秦淮以南的吴、蜀两国还被魏人视为“封疆障疠”之地,而这时岭南处在吴国的统治之下。魏晋南北朝时,两广地区瘴疠横行,古文中多有记载。此前岭南已有的疟疾在秦汉至隋时发病率大幅增加,并出现了新的疫病病种(如天花)。
1.3 唐宋时期——明初
唐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岭南的控制,加上中原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岭南经济的发展,过岭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原与岭南联系进一步加强,至于唐代,岭南仍旧荒远多瘴,是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根据王雪玲的统计,在有具体姓名和流贬地名可考的流人中,属岭南地区者138人次,占整个唐代流人总数211人次的65%,他们的身份地位复杂,人数众多,对岭南全面开发造成深刻影响。⑥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诗云,“瘴地难为老,官多谪逐臣”。今广西北流县的“鬼门关”因其南边瘴疠严重,成了一条生与死的分界线,当时有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在宋代至明初,岭南仍然是瘴病的严重区,苏东坡被贬至此也被“瘴疠所侵”。唐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岭南的广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口,也是世界性的贸易大港,岭南与东南亚、南亚、西亚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这些地方均有众多华侨定居,⑦海外人士也来到岭南经商暂居,据《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有十多万人,集中居住于广州城西的“蕃坊”。而此时的海外,像处在热带的东南亚、南亚也是疟疾和其他传染性较强的疫病频发地区,海上丝路的畅通,必然造成外来疫病的传入和本地疫病的传出,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史书中并无具体疫病名称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和先秦、秦汉—隋相比,这一时期岭南的疟疾疫灾进一步加重,新型的疫病不断涌现。
唐宋时期,岭南的广西瘴气分布之广、危害之重尤甚,宋人有“广西昭州,最为瘴毒之地”的说法。⑧到了明代,广东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广西东部瘴病很少,龚胜生教授总结《图书编》所载明代的瘴地一览表显示,广东沿海的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琼海府、雷州府等所辖的下级县中无瘴的县约占半数,广西除东北的桂林府所辖的临桂和灵川县无瘴外,其余各府均有瘴病发生。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岭南地区的疟疾疫情呈从东部、南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山区逐渐加重的变化分布规律。
1.4 明清时期以来
明清时期的瘴病主要分布在岭南山区,而沿海地带极少,瘴害也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严重了。相比清朝,明朝时的岭南疫灾较少,尽管与海外联系较密切,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但对外联系的海港不在岭南。李永寰、赖文认为,岭南古代疫情主要集中在清代,尤其是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疫情主要分布在岭南西南部(今广东茂名、湛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北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地区,疫情数量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疫种以新传入的鼠疫、霍乱为主,疟疾偶有小规模爆发但仍较严重,清代岭南医家非常关注鼠疫、霍乱和岭南湿毒,足见其影响。人口增长、卫生条件差、兵乱、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频繁的中外交往都为疫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传入岭南的鼠疫霍乱也间接向北方扩散。近现代,岭南地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向海外移民的浪潮,主要目的地是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移民也将本地疫病带到了目的地,如麻风、梅毒在美国的传播,西方一直归罪于中国广东移民,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入传出及危害空前加剧。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岭南地区处在曾经爆发过的多种疫病(疟疾、天花、鼠疫、霍乱等)共同控制之下,⑨⑩同时也有少量新疫种的输入和本地固有疫病的输出。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众多传染病得到成功控制,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1832年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的问世,国际疟疾疫情开始得到控制,我国上世纪60年代治疗疟疾的药物得到普及,此后疟疾危害程度迅速降低,此外新中国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病毒,鼠疫、霍乱也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岭南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最早的试验田,对内对外往来异常加强,呈现出新的特征,下面以2003年爆发的疫源地在珠江三角洲的两种疫病——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禽共感禽流感(H5N1)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表1、表2数疫情数据和图1传播路线图,探讨二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表1、表2数据分布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
(1)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SARS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蔓延至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的大部分地区,累计病例最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加拿大、新加坡、美国、越南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临近中国广东或与广东联系十分密切。就中国国内省、市、自治区来看,由表2可知,感染者人数最多的依次是广东省、山西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等,这些省区(含直辖市、自治区)同样与疫源地广东省存在密切的联系。
注:A——天花、 B——霍乱和鼠疫、 C——SARS和H5N 1。
(2)2003年—2006年H5N1病毒的传播路线和人禽发病记录,不难发现3条主要国际扩散路线:南下东南亚各国,北上日韩,西进欧非。从时间上看,南线和北线同时进行,然后传播到欧非。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候鸟的迁徙加速了H5N1病毒的传播速度。
总之,SARS和H5N1病毒的传播呈现扩散速度超快,波及范围几乎遍及全球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国际人流、物流的数量大、速度快等特点导致的,特别是飞机这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病毒更快地跳跃式扩散。
2 岭南主要疫病的空间扩散路线图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综合上述内容,制成岭南主要疫病空间扩散路线图(如图2)。
3 变迁规律总结
3.1 以时间为线索
(1)从先秦至明初,岭南疟疾发病率逐渐升高,唐宋时疟疾危害达到顶峰,此后危害不断减低;疟疾自始至终影响着岭南地区。(2)魏晋南北朝时期,恶性传染病天花由北方移民传入岭南,此后危害越来越大,清朝末期到达顶峰,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被消灭。(3)霍乱、鼠疫在19世纪先后传入岭南地区,并迅速危害岭南,20世纪前后危害全国。现在已基本被控制住。(4)SARS和H5N1病毒是当前的新疫情,破坏性影响巨大,SARS来之匆匆,去也匆匆,H5N1病毒仍在蔓延。疫病传播呈现扩散速度超快,波及范围几乎遍及全球的新特点。
3.2 以空间为线索
岭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着本地环境造就的固有疫病(疟疾),同时即遭受外来疫病(天花、霍乱、鼠疫)的侵扰,又向外输出本地新出现的疫病病毒(SARS和H5N1)。就岭南本区内来看,天花、霍乱、鼠疫的疫情严重程度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而疟疾则相反。
总而言之,岭南地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疫病变迁过程,由最初的固有疫病封闭流行,到成为外来疫病的受害者,再演变成为今天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疫源地和疫病输出地。
注释
① 李永寰,赖文.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1911)[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3):192—196.
②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58(6):870—878.
③ 陈代光.论历史时期岭南地区交通发展的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75—95.
④ 竺可桢.中国近代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2):224—256.
⑤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4):304—316.
⑥ 戚万法.唐代流人与岭南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7.148(10):107—110.
⑦ 肖北婴.海上丝路余中国古代的海外移民[J].八桂侨刊,2005.1:12—14.
⑧ 马强.唐宋西南、岭南瘴病地理与知识阶层的认识应对[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3):21—29.
⑨ 杨林生等.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J].地理研究,2000.19(3):243—248.
⑩ 李永寰,赖文.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1911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