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杀死了“外企”

2012-04-29杨弦章

大学生 2012年20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管理企业

杨弦章

要想了解外企裁员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首先该说说外企在中国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部分国内企业面临着既没资金又没技术的困难。政府选择将外资引入中国,一来可以带来投资,二来可以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来。初入中国的外企虽只是投石问路,就已经掀起了不小的震动。在那个普通百姓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块的年代,一个底层外企员工的月收入就可以到几百外汇券。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拿着如此一笔“巨款”无疑是让人咋舌的。再加上外企提供给员工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得外企一直以来都被光环所围绕。尤其在90年代一直到2000年的一段时间里,外企借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攫取了巨大利益并迅速膨胀,使得人们相信外企的工作就是一个稳定的“摇钱树”。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2002年的IT泡沫之后,很多外企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不断地缩减开支,精简人员,拆分重组使得外企的形象大打折扣。直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时,一些老牌外企面临经营危机,不得不挥起裁员的大刀,斩断了很多人对于外企的幻想。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不善,裁员以削减成本,重组优化本是企业发展中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之所以近几年的外企裁员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主要还是大家对于外企认知的落差。原本风光无限、高薪高知的外企工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太高了,当这些公司被残酷的现实击倒时,由此而引起的对于外企的争议自然也更加强烈一些。

与此同时,我们确实也该坐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外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不过每家陷入危机的外企的表面原因也许都是不一样的。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外企经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在这里,我们选择主要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

过度创新也会死人

创新是企业保持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的产品、理念和管理,企业必然会走下坡路。最早外企进入中国之时,凭借深厚的积累和人才储备,创新确实是走在了前面。然而,当经济形式下滑,竞争加剧之时,很多外企在“创新”环节反而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过度保守和过度创新。“保守”是企业高速发展后很难摆脱的噩梦。当一个企业在原有的产品和市场取得成功之后,自然而然地想保持可以获得利润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创新的新产品走上市场的步伐也被拖累了,甚至某些有益的创新还会被压制。历史上,AT&T为了保住有线通信的利润在无线通信上停滞不前,最终被摩托罗拉超越,摩托罗拉在数字通信和半导体的保守,又给了诺基亚和Intel等公司机会。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虽然公司高管们都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却总逃不脱从创新到盈利到保守的怪圈。

还有一种创新缺失是过度创新。领先的外企站在行业制高点上,不免醉心于自己的成就和创新理念,接下来的创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偏离了市场需求。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索尼的Qualia高端系列产品,都是这样的典型。最终的结果就是耗费了无数人力和物力,将企业拖入过度创新的泥潭。

很多外企在中国的没落,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上面提到的创新的问题。早期外企在中国的技术领先本土企业很多,不可避免地陷入保守的怪圈。再加上过度创新带来的高消耗,使得外企在中国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大企业病拖死

“大企业病”一直是为人们所诟病,大型的外企也难以幸免。当一个企业从小船变成大船乃至小岛大陆的时候,不断增长的管理开销、让人无奈的部门墙和本位主义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另外,由于大公司的层级比较多,高层决策的汇报线都会变得很长,导致大公司的决策流程异常冗长,每一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落地变得艰难许多。虽然这种大公司的管理成本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还是有些企业(尤其是大型外资企业)的管理成本过于高昂,拖累了整个公司的发展。此外,在中国的外企早期的经营状况都非常好,在中国市场环境发展初期,竞争不是很激烈,给在中国的外企带来了“高枕无忧”的错觉,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部管理上,加剧了内部管理的复杂化,带来了更高的管理成本。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诺基亚,其工程师曾经戏称:“竞争对手做一款手机产品的时间还不如我们写一份汇报PPT长”。

近一年日资电子巨头均背负巨额亏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管理成本过高。日资企业的群体负责现象,必然要求有非常全面和细致的管理流程来匹配。往往新产品和新战略在一层层走流程的过程中,就被各种负面意见所淹没。最近发生在夏普董事会和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之间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使在夏普背负1.2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有多达3600多亿日元票据要到期的紧急时刻,仍然无法就鸿海集团注资的事情上做出决策。在事关企业生死的关头,即使面对这救命的机会,仍然没有人站出来推动,最终就只能靠流程来负责,做决策缓慢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公司的崛起

早些年间,由于中国需要外企带来的资金和技术,给予在中国投资的外企以非常好的优惠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资金、政策、人才和技术多重优势地位的外企,尽管自身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状况也一直比较好。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和创新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不断地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通信、电子、软件、互联网、电力、工程等多个方面,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华为、联想、海尔、腾讯等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各自行业的第一集团。2010年可以说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又一个元年,中国政府取消了最后几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自此,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站在了对等的竞争平台上。这些年来,中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换来了与外资企业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也许有人会问,未来的外企在中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必然是这场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和战略组合会不断涌现,资本结构趋于复杂,未来外资与中资企业之间的界限也许会越来越模糊。如今,中国公司在本地市场环境的浸润给他们带来了本土竞争的优势。外资企业为了分享这种地缘优势,必然寻求与本地有优势的企业的合资经营。例如,某大型日资企业每次在中国推进一套大型产品,均会寻找本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推进市场活动。如今,该日企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多达200多家的合资公司。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大型中国企业也开始寻求更好的投资成长方式,入股大型和中型外资企业,或者购买外资企业的优良资产也是常用的手段。

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资企业会提升待遇和环境以吸引人才,外资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削减成本来保持良性的经营状况,此消彼长,可以预见在外企工作的薪水和体面等优势将越来越小,甚至不复存在。如今,在一些新锐的通信和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待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外企的待遇。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也纷纷开出高价招揽高端管理人员。此外,我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激励中国企业为优秀的人才提供资金和项目,提高中国企业的人才竞争力。

另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企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优势也将逐渐消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国外或者外企回到中国企业,或者创办自己的公司。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文化和企业文化。如今在优秀的中国企业工作,员工同样可以锻炼国际化的视野,享受积极平等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在不断深入的市场竞争中,外企的本地化进程会大大加快,从而形成了本地文化与外资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在外企和国企中都在不断地发酵,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文化。从这一点来说,外企和国企的界限也会变得更加模糊。

总之,从前外企和外企员工身上的光环已经渐渐黯淡,也许不久之后,“外企”这个属于某个时代的名词也会被人们所淡忘。更多地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应该是那种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经营战略、锐意进取、尊重人才和创新、管理先进的国际化优秀公司。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