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美
2012-04-29邓质钢
邓质钢
醉心诗歌的爱好者,最喜欣赏美的诗。古今中外的诗人,则无不苦心探索追求诗的美。常有这种情形,一个诗迷,信口就会背诵出许多优美的诗篇。毛主席壮丽的诗词,李白、杜甫隽永的佳句,还有歌德、惠特曼、普希金、郭沫若……这些杰出诗人的艺术珍品,总是令人久久不忘、回味无穷。欣赏一首好的诗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享受。例如四十年前我读过贺敬之写的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至今犹在耳边回响: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仅仅开头几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心。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动人的诗魂!神是什么样子,仙是何等姿容,情有多深,梦有多美,谁能说得出来呢,然而当我们随着诗人走进那艺术境界,细心地体察品味,触电似的接通了自己的艺术神经,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时,似乎又会有所感觉、有所领悟。当我们继续吟着“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的迷人诗句时,又怎能不为此情此景所陶醉。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诗人的彩笔蘸着喜悦之情的点染,使我们不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本身的美,感受到祖国人民辛勤创造着比桂林山水更新的生活之美,而且获得了一种十分浓烈的感情的美、幻想的美、意境的美,作者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心灵的美镕铸成了动人心弦的诗的美。
马克思说过:“人是依据美的法则来创造的。”文学艺术即是美的创造,怎能设想诗可以离开美。不美,就不是诗,至少不能称之为一首好的诗。毛主席多次在关于谈诗的信中讲过,写诗一定要有诗味,没有诗味的诗,味同嚼蜡。什么是诗味?我认为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美。“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主席的诗词有哪一首不是十分优美的呢?句句生动形象,富有魅力,隽永精美,意味无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过:“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使得平凡的事物也仿佛是不平凡。”歌德总结自己的经验,认为“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写道: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诗人热烈歌颂大自然的全部财富——美,他把具有形体美又有人格美的人,称之为染着美的真。美与真,不真就不美。不真,如雾里看花终隔了一层。
外国的大诗人苦心地探索追求诗的美,中国古代的大诗人不也是这样的吗?诗圣杜甫说他对诗的爱好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追求诗的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袁枚说做诗是:“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诗未写成诗人自己感觉满意的程度,虽然改了九百九十九次,诗人心里也还是不安,不肯随便出手给人看的。王安石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则说自己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为追求诗的美费了何等的苦心!
现代的中国诗人同样十分看重诗的美,艾青在六十年前写的诗论中曾表示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视。诗人郭小川在论诗的通信中多次强调诗必须是美的,诗的语言要表现出美的环境、美的情思。翻开他的诗集,他的艺术实践,他的每一首动人的诗篇都是最好的印证。五四以来,新诗的探求者们无一不在苦心求索着、创造着诗的美。闻一多主张新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美。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就是他理论实践的结晶。他热烈地追求着、寻觅着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他说过自己的心像一座火山,苦心追求一个喷放的口。他以优美的诗篇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希望构织成火一样的诗情,热烈地喷放出来。在《忆菊》一诗中,他写过: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但是,诗人在当时看到的还不是如花的祖国,他向往未来,他确信有一天他要:“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在诗的形式、构思、音节、色彩、语言上都着力追求新颖独创的诗的美。他在这方面对于诗坛的影响是很大的。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都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探索着诗的美,谁捕获了诗王冠上的宝石,他的诗篇就得以在人民中广泛流传,并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欣赏。
诗的语言美
一切文学艺术都讲究美,写诗要美,这本应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那极“左”思想猖獗的年代,这个“美”字却常常忌讳言及:谁要是讲美,“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思想”的帽子就会扣将过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美学也得到解放,“美”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字眼,才在生活和艺术中重新活跃起来。
“美是生活”,这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现实生活的美是一切艺术美,当然也是诗的美的源泉。他还认为诗是这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
作为诗人,必须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诗人是生活美的发现者、艺术美的创造者。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说过:“所谓大师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诗人用朴素明净的语言、自然而洗练的句子,当然也可以用瑰丽的语言、华美的句子,用亲切动人的优美的声韵歌颂生活。”诗人把生活的美和反映生活的艺术的美,把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艺术的美用精练的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写出读者既熟悉又新鲜的“人人心中所有,别人笔下所无”的诗句,这就是诗人的独创,即他对诗美的追求。一首为人喜爱的诗,总是能引起读者内心的激奋共鸣,令人惊喜,感到自己内心最难表达的难以捉摸的感情,竟被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感到诗的情意比自己更真挚、更浓烈,想象更宽阔、更优美。这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动的形象、意境、语言,也就是这首诗的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美,首先表现在诗的语言上。诗的语言,是一切语言中最精练、生动、准确、优美的语言。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诗人是语言的艺术家,诗人的财富是语言。艾青说过:“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交给人间,诗人盗取了那些使宙斯震怒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把非常隽永优美的语言赞为“诗的语言”,可见诗的语言是公认的人类语言的精华。还有人把作文比为用米做成饭,把做诗比作用米酿成酒,这是很有见地的。诗应当比文更加凝练,味道更加浓郁,语言更加精美。
诗的语言之美,除了要以一当十、讲求精练之外,还要富于形象化,表达出绘声绘色的音乐美、图画美。希腊诗人西蒙内底斯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宋代的苏轼在评价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时曾十分称赞地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诗可以做到诗中有画,这画,不是像画家那样用画笔来描绘,而是用语言来描写,诗人不是用颜色和线条来反映生活形象,而是用语言、一种表示声音的信号来反映生活形象,虽然语言不能像颜色线条那样给人以直接观看到的那种类似实物的具体画像,但是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引起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印象。用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虽不是实在可以触觉的,但它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却也绝不逊于眼睛所见的实物。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诗美,有时甚至比实体或现场更显鲜明、突出、优美。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评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本子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合上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这就是王维的这两句诗引出了香菱和读者的联想,于是诗中的画面闪现在眼前了: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给人以开阔、广大、深邃的感觉;孤烟直,在平面的构图中增加了立体感,“孤”字显示人烟稀少,“直”字表现出塞上无风时的静态,长河横亘在画面中,与直上的孤烟形成一横一竖的图景,滚圆的落日为茫茫沙原染上红黄的余晖,更显出天地浑然一体的气势。这两句诗十个字,四样景物错落有致,这不是诗中有画吗?不是比那荒凉塞外的实景显得更集中更为动人吗?
王维的许多山水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几乎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没有雨为什么会感到衣服也潮湿了呢?山岚翠微,翠得太嫩,绿得太润了,仿佛要沾湿人的衣裳,这诗里描绘的景象多么真切可感,传神极了。不只是古代诗人,现代的诗人如毛主席写的咏梅、咏山、咏海的诗词,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小川的《三门峡》《厦门风姿》……不也是这么用诗来作画,以诗的语言之美绘出了图画的色彩、线条和形象的美吗?
诗的语言艺术,是文学中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它具有绘画美的同时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主要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富有优美的旋律。郭沫若说过:“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郭小川认为:“诗应当是作响的流水。”它的奥妙在于诗的语言的美,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不只限于押韵,更重要的是旋律,一种强烈而动人的旋律。他写的许多诗,例如他在“四人帮”垮台之前所写的《秋歌》《拍石头》都是很注意语言的旋律的。诗人阮章竞同样讲究诗的旋律,他的名作《漳河水》:
漳河水,九十九道湾,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
重重高山云断路。
清晨天,云霞红红艳,
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
漳水染成桃花片,
唱一道小曲过漳河沿。
美的画面加上美的旋律,岂不就更增添了诗的美感!
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有优美的画面,同时他运用诗的语言,也很注意语言的音乐美。就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们光是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中,仿佛就听到了呼呼的风声、嘎嘎的雁鸣声、嘚嘚的马蹄声、低咽悲沉的喇叭声,以及人语声,各种音响形象的汇合,就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千军万马在战斗、在前进。诗中的烈、月、咽、越、血,含着一种悲壮意味的韵脚,长短参差而又以短句为主的急促的旋律,营造了一派雄壮威武的急行军的气氛。用“烈”形容西风,“碎”形容马蹄声,“咽”形容喇叭声,“海”形容群山,“血”描写残阳,真是绘声绘色,再准确精当不过了。
诗的语言的美,绝不只是瑰丽华美的一种,朴素自然的语言,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同样是美的。如果说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雄壮的美,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一种秀丽的美,那么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了。诗的语言,是一切诗的情感、意境赖以表达的唯一的物质形式,人们喜欢某一首诗,总是通过这诗的语言来把握它,因此,离开了优美的语言,就谈不上诗的美了。
诗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过:“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有意境则意味溢于言表,无意境则味同嚼蜡。“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王国维说。
王国维强调文学要“自然”,同时“语文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也就是意味能溢于字句之表者,就是有意境。李白在《忆秦娥》一词中,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就具有很高的境界,言外就有无穷之意。诗歌要追求美的意境、深远的意境,有了好的意境,使味之者元极,闻之者动心,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李白诗:“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其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唱三叹之致。
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情理形神和谐统一,就是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力,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没有美好意境的诗,只是分行排列的散文,只会味同嚼蜡。杜甫言:“诗清立意新。”诗的美、诗的创新首先在立意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水青山,白鸟红花,绘形绘态,赏心悦目,以诗为画,诗中有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开阔、明朗、高昂、豪放,何等胸襟,何等气派。白日、黄河,诗人写景不止于写景,后两句,包含着深刻哲理名句的点染,使这雄浑开阔的诗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古代诗词中为人们传诵的许多佳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只用几个字就描绘出一种景物、情态,传达出一种人们易感受而不易言状的情趣,就能唤起人们各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和思想上新颖的启示。这种诗意美,即诗的意境,虽着墨不多,却包含了无穷的言外之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啊,形象地概括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阶级本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闪光的警句所包含的深情哲理,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古代诗人的风格各有不同,李白诗清新豪放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平易浅近,刘禹锡诗气骨豪劲,李贺诗瑰奇警迈,李商隐诗绮丽婉曲,王维、孟浩然诗自然隽永,高适、岑参诗悲壮慷慨,韩愈、孟郊诗横矫奇崛……他们不同风格的诗美,都是通过他们不同用词用句的诗的语言的美表达出来的。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欧阳修语。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云:“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刘禹锡云:“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陆游云:“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诗的构思,往往是由触景生情,进而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使思、景、情浑然一体。
《文境秘府论》第四卷《论文意》中说:“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此物色带情句也。”物色带情,就是描写景物时将人的感受同时表现出来。“抱”和“媚”是以人的感受拟物的情状,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状。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情景相生,物我相融,形神兼备,趣味横生,方能诗味无穷,言有尽,意无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以动的外界形象,烘托出静的内心世界,动中显静,诗意盎然。古人为诗贵生言外,令人思而得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乐景反衬哀情,诗味更浓,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更显。
诗人运用比兴,表现自然景物之美,其实意则是表达人和人的社会生活之美。屈原的橘颂,陆游的咏梅,白居易的赞美桂树竹林和莲花,实际上是赞美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品质之美。郑板桥在《竹石图》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实为赞美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美。毛主席咏梅是赞美人的品格崇高:“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崇高的山的形象实际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陈毅写《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他写《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都是以红梅、青松之美,显示英雄品格之美。人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往往结合着生活想象和联想自然风物的特点,往往被看作人的精神拟态。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坚贞、鹤的傲岸,同时也是赞美人,赞美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人的精神。自然景物的美有着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时,就会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之处,自然美给人的这种暗示、象征、联想意味无穷,诗意也由此而生。歌咏山水环境美,也是在写人的生活感受及其抱负理想和寄托,绝不只是替山水照相,不只是把自然美翻版为艺模,而是从自然美中概括提炼加工,改造成为更集中、更典型、更带普遍性的艺术美。
诗人要有自己的声音。屠格涅夫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声音,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别的人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就是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高尔基说:“自己的声音不是只把自己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诗言志,诗缘情,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构成的诗美,迷住了无数的诗歌爱好者。
千秋百代的诗人们对于诗美的追寻是无穷无尽的。美是大自然的精气,美是现实生活的升华,美是人类的共同向往,美是心灵世界的永远追求。在宇宙万事万物中能捕捉到领悟到诗的美,是人生何等的快乐。
(作者曾任河南日报总编辑)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