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及行为习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2012-04-29索安勇孙波
索安勇 孙波
摘要:室内设计的服务对象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有思想、有感觉的人。服务对象是人,从而更多的要从人的心理入手,针对人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做设计,才能做对、做好。充分的利用空间,合理的、有所取舍的划分空间,使用各种手段既能够满足空间的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空间;距离;室内设计;心理
一、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共性及需求
人对于室内空间的感觉虽然有认知的差别,但是作为人的感知本性有许多的共同点,我们称之为视觉心理上的共性。室内设计的目的和需求要求我们做到以人为本,室内设计最终的对象和目标是人,所以对于人在相似和类似的空间中做出哪些反应,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以及人在空间中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习惯,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基础。
传统空间主要的作用在于功能,但是人与空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功能使用。人的行为活动非常广泛,仅仅用功能来衡量是不够的。比如,在非常开阔的广场上,假设人的数量不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间隔的比较远,这种距离感会让人比较舒服。相反,在比较拥挤的公交车上,人们也并不会因为距离的缩短而感到不适。同样,如果完全按照功能需求来组织空间结构,那么我们的住所可以设计的非常狭小,但是如果真的住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们就会有不适感。这就是说人对空间的反应不仅仅由人所需要的身体尺度来决定,还要考虑人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公共空间的设计更能体现这一点,如酒店大厅、公共广场的设计等等,这些例子充分证明了建筑中的空间要远远大于“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如果完全按照实用的功能来规划和设计空间往往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室内设计中对人们的“心理空间”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一)室内设计中心理领域性要求
“领域性”一词是动物行为学中的术语,现在用来说明室内设计的空间划分。人的居住需求既有群居性,又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在室内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往往交错出现,继而产生了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如何处理好交叉空间的划分,是室内设计师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在绝对的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划分上,比较常见的是使用实体墙壁或者是隔断等来分割。半私密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的划分,会有比较多的分割形式,如用家具如屏风、桌椅等来分割。
在个人空间的设计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对空间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并且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空间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空间中的距离感,受到性别、年龄、民族和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在幼儿期的安全感比较差,与人的距离越近,安全感和归属感就越强。到了少年阶段就有了距离倾向,要求与人拉开一定的尺度,空间需要也大。人到中年的空间需求最大。进入老年随着反应的迟钝和交流能力下降,对人的需要也增强,个人空间有进一步的缩小。
(二)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觉划分
根据人的心理需求,美国学者赫尔依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在这四种人际距离中,根据社交场合、人类生活习惯及其它客观因素,赫尔大致得出以下数据:
(1)密切距离大概在0-450mm,这个距离是最重要的,心理诉求是保卫与安危、拥抱及其他全面亲密接触。在此范围内,人们可以有诸如耳语、亲吻等亲密活动。
(2)个人距离的范围大概是在450-1200mm之间。一般的公共办公室以及社交场合均以此距离为宜,它是互相熟悉的个人、朋友之间的距离。而750-1200mm是普通的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3)社交距离的范围一般在1200-3600mm,初次见面的人际距离适合于该范围,如选购商品时、朋友之间的相互介绍等。同时这一距离范围也符合商务及礼仪活动的需要。
(4)赫尔将3600mm以上称之为公众距离。如公开场合的演讲、课堂授课、娱乐节目中的表演等均适用此项。在约定俗成的心理习惯中,人们愿意自觉遵守这一规则。如果有违背这一距离要求的行为,人们将产生不快甚至反感的心理变化。
(三)空间私密性的要求
心理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诉求是空间的私密性。不同功能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类型与形态,根据其功能要求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划分及明确。根据空间私密性程度要求,大致可以有固定空间与可变空间、封闭型空间与开敞和半开敞空间、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肯定性空间与模糊性空间等。例如作为主流设计的敞开式办公空间,在其内部的空间类型设计中采用的是半开敞设计模式,其屏风式办公桌挡板高度在1000mm到1300mm之间,既考虑到每个人具体工作的独立性,又方便人们进行沟通交流。而在诸如住宅、卫生间、私人办公室等空间中,私密性程度要求相对较高。包括视线、声音的阻挡及相应的吸声、隔热等要求,可将其空间类型明确为封闭的固定空间,使其具有很强的肯定性。而在其他类私密性要求不高的空间中,我们可以采取家具、陈设对空间进行分隔,使其仅具备某些方面(如在视线方面)的阻隔,从而达到空间私密性设计的要求。
二、室内设计中人的行为习惯及其对空间设计的作用
作为设计师,我们所有的设计都强调以人为本,而室内设计的终极发展目标是回归自然。以上两点其实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设计理念,即让人们在空间中感觉不到束缚与压抑。人能在建筑空间中顺其自然的进行各项活动,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思想的体现。因此,设计师的设计任务之一,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并贯穿始终。
在空间环境中,人需要完成各项活动目标。根据这一特点,空间环境既要有流动的特性,也要有相应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模式。室内设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空间组织,它对空间进行创造与利用,确定功能空间的位置、方向、大小、形态以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位置关系,这其中包含了对人的习惯性行为方式的研究与应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一规律即为人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相对应的空间设计模式,即空间功能组合模式、人流动线模式、时间动线模式、空间个性化模式。
(一)空间功能组合模式
空间的功能性决定了人在空间中的任何行为都将有一个既定的行为方式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活动需要遵循必要的行为准则,即规律性。根据空间功能相互之间配合的需要,对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为建筑空间的平面布局提供直接依据。
(二)人流动线模式
这是我们的设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设计师按照人们理想化的自然状态进行空间路线的设计,充分尊重了人在行进过程中的行为习惯,避免人身在其中产生身体或心理的不适,可以达到迅速、快捷的目的。
(三)时间动线模式
人在一系列的工作活动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连续推移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空间组织设计的重要依据。如办公空间中的办公室、盥洗室、更衣室、休息室等,需要根据人不同时间段的需要进行组合设计,以满足为目的。该类型空间的布局设计更应注重人的活动的连续性。
(四)空间个性化模式
不同的功能空间,给人不同的心理提示。医院空间的严肃性、娱乐空间的多样化、餐饮空间的温馨感、家居空间的私密性及个性化设计等都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因此,各功能空间的设计应重点表达其空间特性,以适应人对于这一空间的心理及生理状态的需求。对于这种需求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模式,每一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选择遵守这一规律。作为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人对空间环境的追求,满足这种心理及生理上的要求。
三、利用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进行设计
(一)工作空间设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成本,许多企业和办公区域都是敞开式、聚合式的工作环境,其中有一定职位的人员才有自己的私密办公空间。此类空间设计既要保证员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区域,又要确保便于交流,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现在普遍的工作间以330mm为标准尺寸,这个数值是经过不断的推敲和实验得出的:
(1)当你坐着面向前方时,视线不会受阻挡,容易与人进行交流。
(2)当你面向台面工作时,感受不到外界的视线,增强了个人私密性。
(3)当你站起来时,挡板顶端正好到达人的肘部,使人与人之间容易交流。
虽然仅仅是尺寸的问题,但是经过人类工效学的研究设计、制造,就可使人在办公室里感受到压迫感。
(二)家居室内设计
对于家居室内设计而言,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设计显得比较明确,公共活动空间、家庭成员活动空间划分的非常明确。
(1)公共活动空间:客厅、起居室、餐厅等。在这些空间中一般的活动为会客、视听、娱乐、就餐等。在家居空间中这些空间一般对外部空间开放,衔接私密空间。这些空间设置在方位上应该紧靠着出入口,方便生活起居和外界接触。这些空间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生活常态。
(2)个人活动空间:一般分为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这些空间容纳了一个家庭的全部隐私,是家庭成员休息、睡眠、学习、个人爱好的活动空间。有非常高的私密性。这些空间中的私密性也有前后排列,这种差异按照个体的心理有所不同。
在家居的空间布置中按照个人的心理活动,由开放性空间向私密空间进行过渡。近年来,玄关的设计,以及隔断、屏风、博古架以及家居有意识的摆放等都是在这个空间过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三)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划分
公共空间中的空间心理及行为习惯应用最中心的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使空间自然化。其实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和空间划分都是以这个最基本原则进行。细分下去就要结合空间功能,分析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等等。
以商业空间为例。顾客在商业空间中的行为有非常多的种类,每个顾客的目的不同,有的是单纯以采购为目的,有的在对比中购买商品,也有无目的的顾客,因此,商业空间的合理化对销售有着一定作用。
(1)空间构成
室内空间一般包括行为空间、心理空间、生理空间三部分。行为空间一般是指营销空间,主要包括购物、休息、付款等。在空间组织设计的初期,我们可以应用时间动线模式设计原理对空间的不同功能区域进行模块化的分区处理,以达到功能的完善。心理空间是指顾客进入店面后的心理感受,受到空间划分是否合理,颜色搭配是否合理,灯光冷暖搭配是否合理等。生理空间包括采光的明亮程度能否被接受,是否过暗和过于刺眼;听觉给人的感受是否舒服,还有嗅觉、气味等。只有所有的空间搭配都合理的情况下才能留住更多的顾客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2)空间定位
空间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商品的陈列布置上。根据人在商场中的流动性特点及行走习惯,以避免人群集中为出发点,合理设计空间动线。一般而言,在主要动线两侧,合理安排销量少的商品与销售量比较大的商品之间的位置关系。橱柜中的商品陈设往往是质地较好,价格偏高,或者销量较好的产品。应用空间组合模式的设计原则,合理安排不同商品区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更好地进行空间过渡与衔接,全面体现空间功能组合模式的设计特点。
(3)空间划分
合理的空间划分是形成一个合理的购物空间的前提。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如开敞与封闭空间、虚拟与虚幻空间、固定与可变空间等对空间进行组织创造,以一种自然的视觉心理差别表现空间层次,体现以不同商品区的个性化模式划分空间的特色。其空间划分方法一般分为一下几种:
利用货架和展台来划分区域
利用休息用的桌椅家居来划分
用隔断来划分
使用不同材质的吊顶和地面材料来进行心理暗示划分
利用地板的顶层的高度差别来划分空间
利用不同色彩和色差来划分空间
商业空间的划分只有考虑全面、设计合理才能在行为空间、心理空间、生理空间等空间中做到全面、合理。
四、结束语
室内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及行为习惯,并将其与空间环境相结合进行的设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做设计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设计理论的指导性。以理论为依据,将使我们的设计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充分体现空间及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它不再让人被动的去适应空间,而是以人为中心,建筑作为人的载体处于一个从属的地位。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
今天,我们的设计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研究探索未来设计的方向,努力使我们的设计自然化、科学化、人性化、整体化、现代化。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基础,不断提高设计境界,最终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