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校园中育阳光少年
2012-04-29戚桂荣
戚桂荣
253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所必须拥有的。”智者的警语,回荡在历史的星空,在今日的中国,愈发显得振聋发聩。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认为: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今日的学生,是明日的公民。学校是孩子德性成长的重要土壤,理应将生态理念植入学校管理和教育,做优德育生态,让今日的德育,在奠基孩子幸福人生的同时,为建设未来和谐社会而努力。
扎根实际——设计德育之树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学生比作植物,把教师比作种植家,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保护学生的成长可能。基于这一理念,我校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一粒种子、一棵幼苗,用生态的视角去唤醒生命成长,用栽培大树的理念,去栽培每一位学生。如同自然界的大树一样,我们的“德育之树”也具备“土壤”“根”“主干”“枝干”“绿叶”“鲜花”“果实”“阳光雨露”等有机组成部分。
“土壤”是指“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在学生人数不断激增的情况下,这种管理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学校的决策能够不打折扣地得到执行,避免了各行其是的低水平德育,另一方面也给各年级留下了开放的空间,可以在学校总体目标的统领下根据学生和年级特点开展创新性工作。“根”是指学校独有的“向阳”校园文化。“向阳”表达了全体师生员工追求阳光、探索真知的美好愿景,也与学校的曾用名“向阳小学”契合,将校园文化定名“向阳”,一方面是对教育的深刻领会和精确把握,另一方面是对历史精神的回望和对前辈心血的传承,以此来鼓舞师生以阳光的心态工作和学习,让校园充满温馨、求知的气息,去追求师生健康幸福的人生。“主干”是指对学生良好习惯和行为品性的序列化培养,岗位实践和班级建设。学校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老师和家长的聪明才智,数易其稿,将小学六年的德育目标设定为6类264个子目标,分年段予以落实,成为设计和开展一切德育活动的核心。“枝干”是指班会、晨会和队委会,这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抓手。“绿叶”是指对班级和学生的日常性评比奖励措施,这是保障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手段。“鲜花”是指依据本学年德育目标而开展的检验性综合活动以及阶段性的表彰,这是评价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果实”就是学生经过6年的栽培之后而生成的优良品质,即明礼、知行、乐合、正心、向善、担当,成长为具有学校独特气质的阳光少年。“阳光雨露”就是家校沟通,社会实践,结合节日开展的安全、环保、法制、美德教育等活动,这是“德育之树”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除此之外,学校还赋予德育处“园丁”的角色,在扁平化的管理体制下,德育处如同园丁一样,可以直接触摸和修正大树的成长,起到全程观察、指导、考核、评价、反思的作用。
智慧耕耘——培育阳光少年
我校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班主任队伍作为提升育人水平,实现德育生态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一方面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叶斓教授主编的“新基础教育”系列著述,并要求大家积极运用相关理论去实践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做一个主动发展的班主任;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专家深入校园调研、听课,对德育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经验,进行及时的整合提炼,以促进班主任不断反思和体悟,进一步做好德育工作。我校充分发挥以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为代表的一批校内德育名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点带面,促进年轻班主任快速提高业务素质。我校还针对德育工作,专门开设了“星火讲坛”,每周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安排优秀班主任主讲,全校班主任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他们怀着希望步入讲坛,带着收获进入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
学校注重分层次、立体化地去栽培“德育之树”。在“讲卫生”这一看似简单的德育目标下,学校将其分成了12个层级,如一年级上学期对学生的要求是“饭前便后正确洗手,学会正确擤鼻涕,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知道如何保护新牙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大小便,养成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习惯”,三年级上学期对学生的要求是“做到六勤:洗澡、洗头、理发、洗手、换衣、剪指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六年级下学期的要求是“初步了解青春期有关知识,不穿紧身衣,不烫发染发”,这些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设计的德育目标,是上下衔接、前后连贯的。德育成为一门校本课程,每个年级各有侧重点,突破过去以学期为界限来设计德育工作方案的模式,把学期德育工作放在六年体系中全面考虑。学校一至六年级分别以“明礼、知行、乐合、正心、向善、担当”为主题,在不同的主题下衍生出不同的德育目标。一年级为“讲卫生、走好路、懂礼貌、讲礼仪”,二年级为“会游戏、做好操、会劳动、能自理”,三年级为“爱集体、讲诚信、会交流、能协作”,四年级为“爱家乡、学恩来(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明是非,正言行”,五年级为“爱生命、讲仁爱、乐付出、知回报”,六年级为“爱祖国、树理想、勇拼搏、敢担当”。各年级结合以上目标,以班会课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德育活动。为了实现“会劳动”这一德育目标,学校开展了“超级保洁员PK赛”,将日常卫生劳动中的扫地、擦玻璃、擦桌椅等纳入赛程,以接力方式,在班级之间展开PK赛。学生们在赛前的热身期,自觉主动地探讨提高卫生保洁质量的方法,并积极加以实践和练习。激烈的竞争、欢快的笑声、获奖的喜悦,在学生的心田里留下了难忘的成长印迹。
快乐收获——成就学生梦想
我校在关注学生德性成长需求,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机制的前提下,也改革了考核与评价方法,重视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差异当成一种资源去利用。在常规管理优秀班级的评价上,改变了过去按名额来分配流动红旗的做法。过去常常有一些班级,虽然常规工作做得还可以,但总是因为名额有限而与流动红旗无缘,使得班主任工作热情降低,甚至还引发班级之间的对立情绪。现在,学校将各项常规评价从一星到五星设定为五个级别,让每个班级的每项常规工作都能得到恰当的肯定。如黑板报的评比工作,过去学校评价的标准是黑板报是否主题鲜明、设计巧妙、配图漂亮、板书精美,一般都由班主任亲自动手,有时还要邀请美术老师锦上添花,没学生什么事,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自我的展示也就无从谈起。现在评价的标准主要看学生参与程度如何,要求把黑板报的设计权交给学生,因为稚嫩也是一种美。
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我校努力从追求结果走向重视过程,从他评为主向互评、自评为主转变。我们设计了《阳光少年成长册》,包括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能力、心理健康、个性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评价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征进行了细化,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帮助下自主设定发展目标,这就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有进步,就可以被评为“阳光少年”。《阳光少年成长册》记载着孩子们努力前行的足迹,鼓舞着他们为实现梦想而不懈追求。
亚当·斯密希望美好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他相信这对民族的强盛至关重要。太阳的光芒有七种色彩,每一种都是美丽灿烂的,孩子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生态化的淮阴师院附小更适应生命的成长,更能成就和而不同的阳光少年。
责任编辑/闫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