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探讨

2012-04-29单剑峰

人民论坛 2012年23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新型农民西部地区

单剑峰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仍然面临观念滞后,任务繁重,机制不全和资金制约等困难。西部要采取创新思想,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和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以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西部地区 新农村建设 新型农民 培育机制

无农不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其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培育新型农民。而西部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地区要搞好新农村建设,根本上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重要抓手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西部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农民。这个“农民”不是“传统”农民,而是“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农民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根本之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西部就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没有西部的新农村,当然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无疑,主体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的成败。

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要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必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经过教育培训,使农民从传统走向新型,从农民转向市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才能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生产发展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年,西部广大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也要看到,时至今日,许多农村仍停留在以“农耕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标志的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这需要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等知识,即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把发展现代农业落到实处。

西部地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截至2006年末,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5142万人,男女劳动力性别之比为50.9﹕49.1。在劳动力年龄构成中,20岁以下的人数占12.8%,2~30岁的人数占16.9% ,31~40岁的人数占24.5%,41~50岁的人数占19.1%,51岁以上的人数占26.7%。从农村劳动力文化构成上来看,文盲占10.7%,小学文化程度占41%,初中文化程度占39.7%,高中文化程度占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从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来看,西部地区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1392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86.3%,第二产业占5.2%,第三产业占8.5%①。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存在劳动力数量庞大,文化教育程度低,产业分布落后、不合理等问题。

西部地区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所做的工作。自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西部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高中初共同发展又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框架。2001年到2004年间,西部职业高中招生数增加156201人,增幅为46.64%(不含西藏);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增加99323人,增幅为29.75%;高等职业院校由83所增加到190所,在校学生数由9.85万人增加到43.15万人,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增长均很迅速②。西部职业教育的重要生源和对象无疑来自农村,这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积极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西部地区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了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加快培养新农民的步伐,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培训工作。如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为农民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脱贫致富,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甘肃省,在“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5万人;培训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农户30万③。据统计,2009年1~9月份,全省共完成农民工培训205.4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8.92%。其中,引导性培训158.09万人,技能性培训47.3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33.1万人的143%,培训后输转率达95%以上④。

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任务繁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截止2009年末,西部12个省区(市)的总人口为367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9%。同期,西部的城镇化率为39.4%,换言之,西部12个省区(市)的农村人口约占西部总人口的60%多⑤。西部要对大量的农业人口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任务繁重。

二是观念滞后。虽然相对过去,人们对于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积极的认识。但是,毋庸讳言,仍然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重视,实质轻视;会议讲话重视,具体问题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对于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培训意识淡薄,不太愿意在接受学习培训方面进行投入。

三是起点较低。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西部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对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而言,都处于下风,这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四是机制不全。农民目前接受教育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仍然比较高,到高中阶段,辍学现象更为严重,这对下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另一个是商业化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西部绝大部分地区现在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专门培养新型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机构。

五是内容单一。目前,对农民培训的内容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是培训和学习一些实用性的农业技术,而缺乏其他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如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知识、市场经济、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处理等。而且,对农民的培训基本成短期临时化,以短平快的培训学习为主。这样的培训内容和时间显然无法完成培育新型农民的艰巨任务。

六是经费不足。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培训农民方面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但实际上,农民工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政府,培训经费来源单一,有些地方政府感觉经费负担过重。而农民承担费用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让农民承担费用,就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七是环境制约。西部地区许多农村的环境相对封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落后的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节,许多人的休闲娱乐以赌博等低级、不文明,甚至违法的方式为主。有的地方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打架斗殴,铺张浪费,社会风气不正。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上进心的农民也可能沉沦,更遑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总之,西部地区有关方面对培育新型农民已经形成共识,日益重视,但合力还未完全形成,面临的众多困难和挑战使造就和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下转256页)

( 上接235页)

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措施

创新思想,以农民为本。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离不开新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一种执政兴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西部地区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以农民为本,从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出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所急,合理统筹,科学规划,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培育新型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

加强组织,加大投入。西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财政部门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培训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投资比例,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个人投资等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整合资源,健全机制。目前,西部许多地方,农民培训呈多口管理、机构散乱和重复培训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如农业、民政、教育、科协和部分院校等都从各自的工作和业务出发,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没有沟通,经费分散,培训重复,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有必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职责,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协调经费使用,提高培训效率。既要立足和利用现有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教育培训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体制和机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丰富内容,提高素质。以农民为本,丰富农民培训教育的内容。农民培训的目的不仅仅让农民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甚至增强他们在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适应能力。所以对农民的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职业技术技能,也应该包括民主法制、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要着力培养与提高农民素质。

改善环境,双管齐下。环境可以塑造人。新型农民的培育需要良好文明的农村社会环境。

一是民主法制环境。新型农民应具备基本的民主法制素质。首先,要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积极参与村集体的管理和监督,培养农民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其次,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治观念。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清除“村匪街霸”和黑恶势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从严查处“黄赌毒”及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大力推进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倡导并逐步形成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文化舆论环境。根据农村和农民的情况,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通过组建文化站和文化室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开展文明村镇等创优评奖活动,倡导新风、反对陋习,倡导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文明、反对愚昧,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人居环境。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新农村文明的窗口和新型农民素质的展示。

(作者为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⑥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

②王根顺,刘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4期。

③陆武成:“在农民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http://www.gs.xinhuanet.com/zhengfupd/2006-03/24/content_6559755.htm.

④庞波:“在全省农民工培训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2009年10月29日,http://www.tslw.com.cn/html/ldjh/2009_12_14_09_06_15_4061.html.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就业形势保持稳”,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2_402706838.htm.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新型农民西部地区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