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
2012-04-29刘惠荣
刘惠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必要条件,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普通群众,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基层文化建设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群众参与的人数多,涉及的范围广,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大力发展基层群众文化,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基层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基层文化的受益者。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统筹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省文化与经济发展相比,文化发展的步伐相对较慢,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队伍参差不齐,而且地域差异、城乡差别和阶层差别明显,所以,加快文化发展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建设和谐社会,重点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在重视城市文化繁荣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农村、牧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调整工作思路,以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牧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为重点,以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创建为抓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构筑完善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和谐又直接影响到整体文化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众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文化相互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妥善解决,不进行正确引导,就会引起群众的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群众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在基层民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在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使先进文化得到群众认可,健康文化得到群众广泛参与,并能够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也才能被群众自觉遵守和奉行。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大众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省地处祖国西北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加之历史等原因,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全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各族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相适应、社会更加和谐而美好。所以,要在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切实重视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含量,努力开创群众文化与国民经济和谐发展、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特别是通过建设基层群众文化,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权益,实现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协调发展,并以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和统一意志,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优化环境,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共同富裕。
三、基层群众文化重在建设
建设基层群众文化,以培育全体公民的和谐精神、树立全体公民的和谐理念为目标,更应强调重在建设。当前,我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观念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和经费难以保障,制约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发挥效益;文化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基层文化建设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文化建设政策措施不完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较弱;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等等。现在,我国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重在建设,就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树立科学、长远的文化发展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加强和繁荣基层群众文化。
(一)满足群众需求,加强基层文化环境建设,引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投入的不断加大,我省农牧区、企业、学校、机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在加强,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牧民、职工、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城市社区的要求,我省农牧区、社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下大气力狠抓基层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使基层群众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创新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青少年校处活动场所、企业、农村和牧区文化等文化设施建设,发挥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村委会和家庭的作用,要继续抓好文化“三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文化进军营等活动,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和谐发展。要坚持“三贴近”原则,面向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把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建设的规划中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特别是要通过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培养群众的文化技能,增加农牧民群众的收入。
近年来,我省和谐文化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了基层文化事业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特别是以项目实施带动文化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仅2006年共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项目专项经费5949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项目资金4218万元,争取地方财政项目资金1731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农牧区电影放映“2131”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的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建设。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围绕五大文化旅游板块,充分展示了青海高原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突出民族特色,民间业余剧团成为我省演出市场的有力补充。青海文化旅游节、青海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等大型文化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青海特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基层文化企事业单位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认清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开阔视野,打开思路,既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也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探索新的发展路子。特别是要以项目带动工作,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在市场中寻找份额,谋求我省文化企事业单位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要体现国泰民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和谐气氛,要丰富社区、农村、牧区基层文化生活,尤其是要通过群众普遍参与,发现民间文化亮点和文化人才,整合文化资源,激活文化市场。
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青海特点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联动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纳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勤奋努力的工作,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局面。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调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