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卡列妮娜》结构艺术之我见

2012-04-29虞旦

科教导刊 2012年26期
关键词:内在联系

虞旦

摘要 对于小说《安娜·卡列妮娜》的结构布局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着重于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上分析这部小说的结构特点。分析的重点是找出两条线索及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结构艺术 双线结构 内在联系 精神探索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读过《安娜·卡列妮娜》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设置了两条线索,即采用了双线结构。对于这种双线结构的布局,自小说发表后,就有许多种争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这些观点和看法有的互为补充,有的相互对立。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看待这些观点和看法呢?对于《安娜·卡列妮娜》的双线结构到底又怎么认识呢?

从《安娜·卡列妮娜》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描绘出作品中主人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当然作者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改革。另一个方面就是要表现主人公在这种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和探索。当主人公走投无路时,托尔斯泰便借着生命中的挫折将他们引向宗教,不同的是因所选的道路各不相同而有了不同的结局。列文在最后关头皈依了上帝,安娜却无法摆脱内心道德谴责的痛苦而选择了死亡。虽然她在最后时刻似有醒悟,但为时已晚。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当然也是托尔斯泰的意思,这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两个主题思想。

小说主题的这两个方面,在两条线索中都得到了体现,是两条线索联系的关键所在。主题的第一个方面,即表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面貌,在小说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只不过两条线索各有侧重,以安娜为中心的线索主要表现得是俄罗斯贵族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的动摇和衰落。而以列文为中心的线索则是重点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他们与贵族地主之间的矛盾。与第一个方面相比,小说主题的第二个方面即表现主人公在这种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追求探索则显得比较隐蔽,它是两条线索之间更为内在的联系。下面就着重从这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一下两条线索在作品中的这种内在联系。

在《安娜·卡列妮娜》中家庭婚姻生活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但它却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家庭小说,在家庭现象和婚姻爱情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是主人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在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和人生幸福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虽然结局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面对着两大共同的人生课题:第一,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该怎样活着?我想这也是作家托尔斯泰这个笃信上帝的人整个一生中都在苦苦思考的人生课题。正是这一点将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和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作品中,第二个问题首先摆到了男女主人公的面前。小说以奥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开篇,先后引出了男女主人公列文和安娜以及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叙述他们之间情感纠纷,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处处也在流露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他在男女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上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刚开始,列文和安娜都把获得甜美的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觉得人生应该拥有享受幸福欢乐的权利并应实现它。尤其是安娜,在被渥仑斯基唤醒了心中沉睡已久的爱情后,越后越觉得以往生活的虚伪和乏味,她决定寻找新的生活,找回原本应该得到的爱情。但她这种对旧的生活方式的背叛却不能为上流社会所接受,他们对她的态度是排挤和打击,不是因为她背叛了卡列宁,而是因为她对渥仑斯基的爱情的坦率和真诚。这是与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相违背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在这个被称为“官僚机器”的丈夫身上充满了官腔官味。满口仁义道德的莉姬娅伯爵夫人是宗教集团的代表,这个表面上一本正经的老太婆,其实是个满肚子男盗女娼的荡妇。就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自从被丈夫抛弃后,她就不时地爱上某个人。但尽管如此,她却处处要以乐善好施,忠于上帝准则的虔诚教徒来自居。她用那一套她自己都守不住的准则来要求安娜,自己却对安娜的丈夫卡列宁频抛媚眼,真是无耻至极。第三集团是以安娜的表姐培脱茜为代表。他们这伙人靠搞风流韵事和背后说闲话来打发日子。与莉姬娅伯爵夫人不同的是他们半掩半露名声在外,他们不以偷情为耻,反而以此为荣。但就是这样一伙人对安娜和渥仑斯基的爱情也不能容纳,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认真了,违反了他们的游戏规则。

面对这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觉醒的安娜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幸福的向往,使安娜背叛了卡列宁和莉姬娅夫人那种假仁假义,虚善而枯燥乏味的生活;同样,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使她对培脱茜之流的生活产生了厌恶。她要走的是一条既充满生活情趣,但又是圣洁的幸福之路,这也是托尔斯泰对生活的选择和向往。

同样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另一个主人公列文的身上。在追求爱情这方面,与见一个爱一个,吃饱了大餐还要去偷面包的花花公子奥布朗斯基相比,列文对基蒂的追求则更加严肃和慎重。这与奥布朗斯基的轻浮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安娜对爱情的态度不谋而合。在列文身边也生活着一个“卡列宁”式的人物——科兹内舍夫,这个人仿佛只能生活在精神和理论中间。与列文充满激情和富有情趣的生活相比,他的感情生活完全是柏拉图式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处处以知识渊博,富有幽默感自居的人,却在婚姻生活上举步维艰,他对于瓦伦加的爱也只能存在于他的想象中。在他热心公益事业的表面下,列文看到的是“漠不关心”,与他相比列文则显得更加务实,他虽然没有从事公务,却积极地致力于农事改革,切实地寻找改善农民生活的方法。列文的生活同样也是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有高尚的道德感情贯穿其中。

在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上,列文和安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肯定了人有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权利,同时他们处处也显露出与周围世界的格格不入。安娜的爱情追求不能为上流社会所容纳,列文在他周围的许多人看来也是一个另类的贵族。他将莫斯科称为罪恶的巴比伦,对于贵族们无聊的生活同样也极其反感。在列文见到安娜之前,他是怀着一种鄙视的目光来看待安娜的,但是当他看到了安娜的画像,与安娜交往过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毫无疑问,安娜和列文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贵族中的另类。

但是,列文和安娜在本质的相同中也有着区别,这也是造成他们不同结局的原因。与安娜对爱情的狭隘追求相比,列文的追求和探索则更为广阔。他在追求自己爱情的同时,也关注着别人的幸福,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奴。在求爱失败后,列文积极地探索农事改革,希望帮助农奴摆脱贫困。即使在获得家庭婚姻幸福后,列文也没有忘记要使农奴的生活富起来。其实这正是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在主人公身上的体现。安娜对幸福的追求则比较单一,她把获得渥仑斯基的爱情作为个性解放的权利,但当这种权利一旦在生活中实现,就立刻表现出了这个爱的狭隘性,也表现了它对生活,对个性本身的破坏力。在失去家庭特别是失去对儿子爱的权利后,安娜的爱情就显得非常脆弱。

列文和安娜的不同点及他们的结局,也表明了作家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态度。显然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还要为别人着想。面对人生的不幸在反抗罪恶的同时,却也不能伤害了别人,即不能以暴力抗恶,要能够牺牲自己,宽容别人。

总之,《安娜·卡列妮娜》这部小说中两条线索的相互联系,已鲜明地体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上。

参考文献

[1] 托尔斯泰论创作.戴启篁,译.漓江出版社,1987.

[2] 布罗茨基.俄国文学史(下).蒋路,刘辽逸,译.作家出版社,1954.

[3] 贝奇科夫.托尔斯泰评传.吴钧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内在联系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探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以和谐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
不同学段间的知识衔接:体现知识间内在联系的教学设计
资产评估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关于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内在联系的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