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从“一封家书”开始
2012-04-29巨思义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爱的包围之中,已习惯了被爱。他们只希望从别人那得到爱,却很少愿意付出爱,对自己所拥有、享受的一切缺少感恩之情。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感恩就没有原动力。可是目前不少学生对亲情表现淡漠:有的上了几年学,都未给父母写过一封信,到了要钱的时候,才想起给父母打电话;有的甚至用父母的血汗钱去进行高消费,丝毫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不易;还有的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对虚拟网络中交流的痴迷胜过对现实亲情的依恋。
感恩教育缺失,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已成为目前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如果再不加强感恩教育,不少孩子将会成为“冷漠的一代”。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对学生提出一个新要求——“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是做人的支点。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孩子的天性是向善的,学生的感恩之情需要激发和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给学生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使其对关爱自己的人和事心存感激,让感恩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感恩教育需要良好的载体,家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渠道,品读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涵的殷殷关切、希望和爱所感动、所折服。今天,随着通讯方式日益发达,手机、网络已相当普遍,但是,以这种方式与父母沟通极易导致亲情的“快餐化”。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深沉而又箴默的,平日里不善于表达,所以,相互之间缺乏深刻的理解。而家书可以让学生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与父母倾心交流。有的学生虽然对父母的关爱充满感激,但又羞于面对面表达,那么他可以在家书中畅言自己的感激之情;有时两代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和误解,那么双方通过家书可以充分表达观点、陈述理由、消除误会、增进理解。手写书信虽然不如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那样快捷,但那一笔一画的认真蕴涵着真情实感,传达的是心灵最深处的声音。
我校自2006年开始,每年4月定期开展“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征文”活动。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学生健崧写下这样一封“无法寄出”的家书。
亲爱的爸爸:
您在那边一个人过得还好吗?天冷了,您一定要记着多加衣服!
上学两年了,我这个不孝之子给您连封信都未写过,今天给您写的这封信,您却已无法收到,悔恨的泪溢满眼眶,儿的心在滴血。
爸爸,您走了,家里的事您就别担心了,我是男儿,是您的儿子,我会扛起生活的重担。虽然我的胸膛还不够宽厚,肩膀还不够硬朗,但我会像男子汉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为妈妈遮风挡雨,让妈妈快乐、幸福地生活!
……
想您的儿子:健崧
原来,健崧的父亲几天前突发脑溢血病逝了,返校后他饱含热泪给父亲写了这封信。读着这封家书,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能看到,苦难虽使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但也让他懂得了责任,变得成熟起来。
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书信这种交流方式。他们在写信、寄信、收信、读信的过程中,细细地体味着在自己成长岁月里,父母对自己倾注的爱、付出的心血和寄托的期望,向父母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表达对亲人的问候、牵挂和祝福,并认真地思考着如何回报父母的恩情。同时,许多父母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子女回了信。很多学生谈了他们的感想和体会:
“以前在电话中总是羞于向父母说爱,不好意思把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向父母表白,而书信的形式则可以让我静静地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爱。”
“我没想到父母收到我的第一封信是如此激动。妈妈说她感动得哭了,爸爸也激动得不得了。他们说从来没想到我会给他们写信。我决定以后要坚持经常给他们写信。”
这些家书道出了父母的期待、宽容、忧虑、无奈、苦口婆心、不求回报、默默奉献;也道出了子女的任性、敏感、偏激、虚荣、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即使两代人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待人处事诸多方面存在深深的“代沟”,但是,家书架起了两代人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家书,子女明白了父母生活的艰辛,父母为儿女信中的一句“我爱您”而激动、流泪。
“一封家书”是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载体,更是亲情的载体。这征文活动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写作本身,它使两代人加深了理解,心贴得更近了。学生也能把爱作为动力,以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努力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巨思义,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