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德育课“四发式”话题学习平台

2012-04-29吴长春

中国德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四发式”话题指发生话题、发现话题、发展话题、发挥话题。以“话题”代替“课题”作为教学基本范式,为学生提供话题形态学习窗口。首先选取最真实的话题并透视话题,把学生角触引向话题的背后,拓宽话题学习视野,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主体思想,“突破”话题本身的某些观点,尝试着对话题进行差异性发挥、对抗性发挥。最后,将话题进行“迁移”,注重学生的心灵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及个性发展,以话题为中心,联系实际进行话题体验活动。德育课上构建“四发式”寓“发”于身的话题学习平台,可使学生将所学话题在自身成长道路上“站起来、跑起来、亮起来、舞起来”。

一、话题形态教学的特质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国家规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加重了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职业能力形成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中职德育课为学生“谋职、做人、生活”服务的这一主题。鉴于四门教学用书基本体例是以“课”(或序课)为编制单位(江苏版的《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一书除外),因此教师在备课、说课、上课时,常常把一节课描述为“某某课题”,笔者认为用“话题”为基质的教学范式(话指向主体的一种观点,而题指向一个客体对象本身关系或对象之间的联系)会更好。两者虽有交叉或相同之处(标题不变),但前者更注重以本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探究问题,它以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为纽带,以解决概念性、理论性问题为取向;后者更具有动态性、非单极性,边界模糊,可以怀想、断想、遐想,可以超出了文本前后、课堂内外、学科分野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界限。

话题的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和事实(或事件、事情、事理)为中介的谈话的题目、谈论的主题。话题形态教学是新德育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课题教学而引入的特有说法,其特质不是让学生去读话题、讲话题,而是去说话题。说话题与读、讲二者在形式上相比,说话题难度系数大一些,但是提升、引发、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效果要好得多;在内容上相比,说话题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会整合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资源,可以超出了文本前后、课堂内外、学科分野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界限,避免读和讲中死抠教材现象;在功能上相比,说话题有益于学生表述或发问触碰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课上赢得“话先权(掌门人)、话语权、话事权、话资权和共话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因话而“失语”或因题而“离题万里”样态。目前贯穿于课程中的话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体现人类基本活动之下的话题,如围绕生存、学习、生产、交换、消费、服务、运输、科学的创造与发明等;二是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之下的话题,如围绕自我、家庭成员、朋友、公民、团队、生产者、消费者等;三是不断扩大的生态范围的话题,如家庭、邻里、学校、社区、职场、行业、地区、国家、世界等。

二、“四发式”课堂实操要领

话题课堂设计要领为“三合四引”。“三合”即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学目标,融合教材前后和课堂内外热点、现实问题等两个方面学习内容,聚合“探究、合作、讨论”等三个方面学习方法。教师对每一个话题的干预“只投一个石头子”,由学生将石头串联成桥,进而走过这条话题之河。教师充当“潜水员”,学生担纲话题当事人,师生共赴一场言论的盛宴。在微话题、小言语、大空间、自由放松的对话中,阐释观点,吐露真心,呈现学生最原生、本真状态,最大限度保留学生原汁原味话语,教师不设、不裁、不剪、不包装、不屏蔽话题,力求使话题具有学生话、家常话、心底话的“三味”。“四引”即话题课堂教学经过“拟境引发、新知引探、体验引领、运用引迁”四个步骤。构建“四发式”话题学习平台的核心元素是“发”,是学生完成话题学习、培养探究能力的“太阳能帆板”。

(一)选取话题最真发生源

教师上课,如果直接向学生公布话题,听在学生心底、看在学生眼中是一种被“绑定”了的话题,学生易做出仓促“接题”的心理反应。如教师一提职业理想,学生往往把它看成“奢侈品”话题,一提职业生涯则会被看成“逍遥者”话题。对此,教师必须以学生(群)素材作为话题最真发生源。所谓“发生话题”,是指让学生造出话题,使其以物象化。它是“踩点”话题的学习阶段。学生面对的教材是部分未知话题,而自身的、现实的才是已知的话题。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确定发生的线索:一是以话题标题中关键词为发生线索,二是以所学专业特征为发生线索,三是以文本中的重点问题为发生线索,四是以学生的难点疑点为发生线索。发生方式可以是“还原型”言及发生,让话题在学生已有的印记(象)中发生,牢牢扣住学生生活亲历。如讲消费观话题时,让学生言及家里日常一碗剩饭剩菜是如何处理的,家人有什么不同看法。也可是“躯体型”体及发生,让话题在学生灵动(四肢、五官等)中触觉话题,紧贴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形。还可以是“随遇型”涉及发生,让话题在课堂的自然资源中发生,教师上课时敏锐地抓住学生的举止、服饰,或室内的学具、教具等即兴发挥。通过此环节,可消除学生对话题的阻抗心理,于有“情”的课堂给予草根化保障。

(二)透视话题最易发现点

从学生中发生的话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经验生活中的碎片,初步解决了“话头”问题。为了不使话题停留在“漂浮的、肤浅的甚至是虚假的”表象上,教师必须把学生从表象边缘引向意识的提振,它是“稀释”话题学习阶段。所谓“发现话题”,是指对话题进行“细追问,找关系,联整体”,把学生角触引向话题的背后,让学生结合教材相关信息找出话题上下、左右、内外蕴涵的基本关系。一般来说,每个话题都有双重发现点:一是话题内在(微观)的发现点,如有关某话题的含义、类别、类型、特性、条件、要素、价值、途径、规律等组成的发现点;二是话题外在或之间(宏观)的发现点,如社会层面关系、经济层面联系、生态层面的维系、哲学层面的意境、文化层面形象、法律层面的信誉、某某启发、某某指导意义等构成的发现点。例如:在讨论《经济政治与社会》“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话题时,除了让学生发现企业含义、类型、本质、获益途径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发现企业在法律层面上对立统一关系、在社会层面上(承担社会责任层面)互相联系的关系、在经济层面上竞争、合作与发展的关系,把这一话题放大到构建和谐社会、全球经济态势大背景中去讨论、对话,就能使本话题的学习有了更宽的视野。通过此环节,可减少话题盲区,于有“知”的课堂赋予了一定的启迪。

(三)链接话题最新发挥域

学生发现话题的过程,侧重与话题的累积、同化、顺应、附加产生作用。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在话题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衍生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再周密详尽的讨论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使话题不拘泥于机械式认知,不再重复昨天陈旧的话题,教师要让学生提出主体思想,它是“刷新”话题学习阶段。所谓“发挥话题”,指对话题本身施加的某些观念“突破、超越、锐变”。教师要培养学生“情感与理性结合、正向(正确)与反向(负面)结合、联想与推理结合、比较与实证结合、现实与时代结合、怀疑(他人或自己)与主流结合、质与量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人文情怀与专业技术结合”的基本思路,尝试着对话题进行差异性发挥、对抗性发挥,让话题的某些情形在学生身上得以发光。例如,与礼仪话题相对应的“发光”元素:学生微笑时脸是发光的,赞叹时话语是发光的,助人时手是发光的,倾听时耳朵是发光的。一般情况,发挥话题有三个“窗口”:一是在现有的发现之上进行集成发挥;二是在已有的发现之上再发挥;三是在既有发现之上创造发挥。为了营造一种多嘴多舌、东张西望、有话敢说的发挥行为,教师不仅要立足“两个欢迎”(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欢迎提出与他人、教师或学生不同的见解)、“两个允许”(允许答错,允许改变观点)的发挥理念,而且要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要使多数学生有“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注意到”“我怎么没想到”等感想。例如,在讨论《经济政治与社会》“公民享有的权利”话题时,让学生畅谈、推敲人们经常会说(听)到的“生存权、发展权是第一人权”这样的论断对不对。这样一个观点,言下之意言论自由权、政治权利是第二人权,相对不太重要,表面看好像也没什么错,谁能说生存不重要,发展不重要呢?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抱着一种怀疑的精神就会去想,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只能二者选其一?实际上很多时候言论自由权实际上是生存权的一个前提。又例如在讨论《职业道德与法律》“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话题时,拟出“职中女生烫发是否合理,学校是否要管”这样的小话题供学生去发挥。通过此环节,可扩大学生对话题的参与度,于有“信”的课堂提供了护航。

(四)开发话题最近发展区

“发展话题”是以学生自己的过去和基于以上认识样态为基础,表现为学生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的一种释放、轻松、施展、“发酵”的动意。为了不让话题在课堂中“蒸发”或“衰减”,教师要谋求话题有意义、转换性、外显性的动态载体,使学生把话题中蕴涵的“情、知、信”成分融合到自我、群体、社会、自然界的现实中去,力求使学生能用“玫瑰式”眼睛看待话题、能用“蝴蝶式”形态起舞话题,能用“蜻蜓式”精灵营造话题(家园),它是“迁移”话题学习阶段。要使话题跻身于“三注三点”发展之中,即注重学生心灵发展深一点、注视创新能力发展广一点、注意个性发展多一点。坚持“内倾性”发展区(也可比作精神发展)和“外倾性”发展区(也可比作生态发展)对接。“内倾性”发展区,旨在以话题为中心,结合实际,教师编拟一些“某某话题,如果是你,你现在(注意关键是“现在”二字)会怎样想、怎样看待、怎样对待”为主题,采用表单式、问卷式、短文式、对话式的反思或解读;“外倾性”发展区旨在提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和倡导“举手之劳伴我行、微不足道也成功”话题体悟或体验活动。可采取走动式、假定操作、仿真作业、模拟演练,也可在教室内设置流动性的礼仪角、体验角、行知角、励志角等方式进行。如在讲到《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学会理财”话题时,可由学生设计校园里的自我“生财岗位”,例如全班学生自愿结成了理发小组、送水小组、值厨小组、养蚕小组、捡废旧小组、洗车小组等,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模拟授旗。通过此环节,可引领学生对话题进行前行性牵伸,于有“行”的课堂注入亮色。

“四发式”是构建德育话题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四要素,是德育课渗透科学发展观教育一种新的尝试。发生话题是基础,发现话题是支柱,发挥话题是灵魂,发展话题是“发生、发现、发挥”的根本,是话题教学活力之动态总成,它们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吴长春,江苏省如东职业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马子恩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