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建设的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新论
2012-04-29于春艳
于春艳
[摘要] 数字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石,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及核心。然而,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重复建设及浪费问题;关键技术的制约;知识产权的挑战;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风险挑战。要加快数字资源建设的步伐,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利于数字资源建设的各种措施。解决之道主要有:国家立项、市场招标、多方共建、专业分工;广泛采用通用技术、注重主权技术、技术应用大众化;实施法权与版权并重战略;确立本民族文化意识战略。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数字资源建设; 图书馆建设;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51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24- 0085- 02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光召院士指出:数字图书馆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成为新世纪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1]概观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实践操作、经费投入等多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但是,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体现在数字资源建设上,这应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2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数字资源建设遇到的关键问题越来越多,所面临的挑战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1重复建设及浪费问题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规划,各图书馆独自进行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造成了数据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联机使用少、共享性差等问题,同时许多数字资源被封存,造成了重复建设和及人财物等的极大浪费。
2.2关键技术的制约
网上资源的分散、无序和复杂性使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获取和有效存储更为困难。因此,对信息技术在促进数字资源的整合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把由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技术开发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数字资源整合起来,为读者提供最大的便利,是数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2]数字资源建设涉及的技术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各种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技术,多平台的交互操作技术,文献资源的压缩、存储、调度和还原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及应用技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知识挖掘、表现和管理技术,在线服务技术,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技术,索引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和信息导航技术等等。然而,现有信息技术,如自动识别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及各种格式转换和兼容技术的不完善,导致数字化信息整合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数字信息分散,大多数数字信息处于独立存放、独立运作状态。信息共享平台技术尚未普及,全国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网尚未形成,数字资源分散和整合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着数字资源建设的进展。
2.3知识产权的挑战
数字资源建设遭遇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知识产权。数字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涉及:信息资源数字化与复制权问题、信息资源网络传播与传播权问题、数据库的版权问题、网上资源下载、超文本链接与侵权问题等。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涉及到复制权问题,作品的数字化受到著作权人的复制权控制,这在国际版权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法律已经认定作品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新著作权法规定,如果是为了保存版本和教学科研的需要而进行的数字复制行为,应视为合理使用,除此之外的数字化活动都必须取得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对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各國著作权法都规定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个人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使用,有“合理使用”的特权。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的情况,其中有4种适用于图书馆。将数字化的信息上网传播涉及到传播权,这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开发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图书馆自建的题录和文摘数据库属于版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范畴,但对尚在保护期内的作品制作全文数据库时,须取得版权人的授权许可。将网络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构成数字馆藏一部分的做法则是明显的复制行为,必须得到版权人的许可。对于超文本链接,一般认为外链合理合法,而内链却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侵权。
2.4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风险挑战
信息资源的全球性流通必然会涉及国家主权及保持文化独特性等方面的风险。
我国具有先天的中文信息资源主体地位,但我国的国际互联网地位是有限的,目前互联网上70%~80%的信息使用英文,使用中文的仅约10%。中文是联合国法定工作语言之一,虽然拥有最多的使用人口,但覆盖面却很狭窄。中文的国际影响力尚无法与英文抗衡,中国媒体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很长时间,甚至要10~20年。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逆差高达10~15倍。外来文化正通过我国的网络挑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年轻的一代。
3对策建议
要促进数字资源建设,就必须克服以上障碍,采取有利于数字资源建设的各种措施。
3.1国家立项、市场招标、多方共建、专业分工
徐文伯指出,我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要遵循“统一、联合、防止重复建设、认真研究网上法律问题”等4条原则,在坚持大联合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走市场化操作道路。数字资源建设应该采取国家立项、市场招标、多方共建、专业分工,这是解决重复建设、浪费等问题的最好思路。由国家统一规划,建设项目必须由国家确立。“文化信息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资源建设,将是投资商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3],采取市场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方共建更能够显著地缩短建设周期,促进信息共享。国家资金应该主要用在数字图书馆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与法律研究上。“专业分工”是指非数字化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操作分工,旨在避免重复操作,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
3.2广泛采用通用技术、注重主权技术、技术应用必须大众化
在数字资源建设的具体技术战略上,①必须采用高端技术,但同时也要广泛采用通用技术。高端技术是方向,但在普遍速度方面远不如通用技术,可能产生“曲高和寡”现象。而对通用技术的选择,必须立足于发展的角度,即未来可以顺利地进行技术升级。②核心技术一定是主权技术。如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那么很可能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产权”就会变为“主权”。我们应该从微软黑屏(Microsoft black)事件[4]中领悟出更深层次的道理:没有主权技术,我们的电脑还安全吗?③技术应用大众化。《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数字资源建设的具体技术,既要考虑“建设者”又要考虑“利用者”,同时既要考虑“主机设备”又要考虑“终端条件”,立足于大众化是技术生命力所在,用户决定技术使用。
3.3实施法权与版权并重战略
对知识产权问题,解决之道有以下几种:①国家应鼓励信息资源权利人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鼓励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施者让渡知识产权,转让或者赠予持有权、利用权,促进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②扩大“合理使用”范围,争取法定许可权限。③开发特色数据库,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在我国属汇编作品,根据新著作权法的规定,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汇编人所有,但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④法权与版权并重战略。2008年5月,国家图书馆公开向社会征集数字版权(作品数字化形式的复制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体现了国家图书馆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同时这也可能是出于未来少些麻烦的无奈之举。“数字版权”与传统版权关系如何,怎样看待版权的“邻接权”,如何看待不同形态版权的“时间性”等等,这些急需我们研究。笔者在此提出“数字资源建设法权”,即通过法律确认与保护的数字资源建设的权力。笔者强调,法权是公权,是对版权、邻接权等权力的共同确认与保护,同时应该将公众的“受益权”置于最高地位。法权与版权并重战略,是指在尊重与保护个人“版权”的同时,强调公众的“受益权”和图书馆、博物馆等信息传播机构的“传播权”应高于个人“版权”。
3.4确立本民族文化意识战略
图书馆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时要注意处理好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持本民族文化独特性之间的关系。①必须做好信息筛选工作,及时剔除不文明信息和外来文化的糟粕。防范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利用因特网进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渗透。②最重要的是树立本民族文化意识战略。为确保我国在未来获得绝对优势的“中文互联网地位”, 必须加大中文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2002北京“数字图书馆与中国”国际论坛组委会副主席王军建议:将中国数字资源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编写中国数字资源开发和建设蓝皮书,加强国家在数字资源开发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上的主导作用。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字资源建设就是要把中华民族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意识与精神通过网络传承下去,不断地教育和影响年轻的一代。所以,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意识与精神的文献典籍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光召. 建设国家数据中心,填平数字鸿沟[N]. 光明日报,2002-03-06.
[2] 鲁欣.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及风险规避[J]. 图书馆建设,2008(8):19-22.
[3] 王军.抢占数字中国大市场[N]. 光明日报,2002-03-06.
[4] 张百刚. 微软黑屏事件给予高校计算机室的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