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
2012-04-29高艳艳温建锋
高艳艳 温建锋
如果说人生都为成就一件大事,那他的一生只为教育而来。站在教育发达地区的前列,他依然认为“教育‘短腿现象仍较为明显”,他坚持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主张教育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就是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
: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近几年宁波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发达地区的前列,请问宁波市教育局是如何促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
沈剑光:近十年来,宁波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很多“创新之举”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影响。我们率先在全国启动大学园区建设,率先出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率先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率先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条例》,率先实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公平竞争机制,率先以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按市场调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绩斐然,效果显著……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先后两次到宁波大学园区视察,并且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推介宁波大学园区的建设经验,鼓舞和激励了宁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宁波曾经连续两次向国务院两届总理朱镕基同志、温家宝同志主持的会议上介绍职业教育改革经验,这在国内城市中实属罕见。
过去的种种率先,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更是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结晶。梳理宁波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从构建服务型教育理念,到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再到推进教育转型升级——可以发现,我们在推进理念更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的两个“服务”。一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出教育转型提升的核心重点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注重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质条件的升级改造,转而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多地关注群众的民生需求。二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市具有机制体制灵活、开放融合的经济发展优势,目前正在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化都市,这是宁波教育发展的基点,也是宁波教育特色的基本依据。因此,宁波教育的现代化应该与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本地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相一致。
当前,与上海、深圳等教育先进城市、标杆城市相比,宁波在现代办学理念、高端人才集聚、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短腿现象”仍较为明显,原有的先发优势有所弱化。面临新形势,我们明白不创新就不会进步,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想法是:区域先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宁波是国内沿海开放城市和发达地区之一,人民群众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推进宁波教育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宁波市委与时俱进提出了“六个加快”和“四好”示范区的战略,要求教育率先发展必须落实于行动之中,宁波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目标始终瞄准上海、香港等教育发达地区,全速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力争跻身于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前列,领跑国内教育。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可比性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重要标志。实事求是,从宁波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教育。在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宁波市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三结合”原则,请您谈一下“三结合”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沈剑光:“三结合”就是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这项工作内容大家都在提,也都在做,宁波市有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我们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坚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努力做到“一个为主”“一个为重”“三个推进”,切实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三位一体的现代育人模式。
一个为主:主要是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导家庭和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二是要主导学校走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个为重:主要是坚持家庭教育为重。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要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中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个推进:“三个推进”就是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三方互相影响,优势相互补充,同步发展。
:“三结合”原则指明要坚持学校与家庭、社会携手共同育人,那么,“三结合”原则是如何具体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
沈剑光:如果说“一个为主”和“一个为重”是我们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两项主要原则,那么“三个推进”则是实现“三结合”的具体方法。
有效推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着力抓了几项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分年级分学科提出了学科德育总目标、德育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活动建议;积极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9年,宁波市教育局决定开展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下发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预警通报制度,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心理状况,定期发布心理预警通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坚持文化熏陶,切实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系列活动,重视主题活动开展,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指导各地各校,结合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开展校园品牌创建活动。
主动推进家庭教育。近年来,宁波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等部门,大力加强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市教育局在市教科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切实指导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在专家指导方面,我们汇集全市热心家庭教育并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各方面专家,组建宁波市家庭教育专家库,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科学、深入发展。为培养家长的育人能力,我们大力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每两年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进行达标考核及示范性家长学校建设评比。同时,会同市妇联,探索个性化、多样化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了促进家庭教育网络化建设,我们会同市妇联,积极办好“网络家长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为了丰富家长的教育知识,我们开展了“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及家庭教育论坛。自2010年以来,市教育局主动会同市妇联在宁波二中设立“竹洲家庭教育大讲堂”,此项活动得到了其他各地区的响应,每地都开展了不少于10次的家庭教育讲座,全市共开展120场家庭教育讲座,受惠家长达3万人次。
大力推进同步发展。在抓好学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步发展。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教育议事会”制度。2005年,宁波市海曙区中心小学,创建了教育议事会制度,通过制定教育议事会章程,明确学校教育管理、社区教育拓展和家庭教育协调三个部门的工作职能,通过资源重组使三方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巧妙地将三方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学校、家庭、社区进行换位思考,以理性思考带动感性的育人工作。我们还不断完善家校沟通平台,从完善班主任和家长互访制度开始,明确要求班主任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学业与生活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班级博客、班级QQ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保证家校及时沟通,我们还完善了家长会制度,定期举办家长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情况,并请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情况,交流意见,共同商讨教育措施。为了发挥教育的合力,我们整合家、校、社会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乡村;开展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参观考察,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们了解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模式,请您具体谈一下,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有特色的做法?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中职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果要说这一宁波模式的德育内涵是什么,我想主要是“两个服务”和“两个推进”,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为了切实推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五大工程:
完善体系,扎实推进德育机制创新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架构,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中职德育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德育工作会议年度化制度,我们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德育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深化学—赛—训体系,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各项技能大赛中渗透德育内涵;试点先行、分步推进,进一步凝练德育项目特色,开展书法教育试点学校和创业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的创建工作,深入推动宁波书法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整合资源、强化联动,大力实施德育队伍建设工程,全方位构建五条德育管理线—由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团干部组成的德育核心队伍,以政教处为主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组成的德育骨干队伍,以教务处、培训处、就业指导处及全体教师参加的教书育人队伍,以总务处、图书馆及后勤服务人员为主体的服务育人队伍,以校团委、学生会和全体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自治队伍;拓展学校、家庭、企业德育互动面,建立“学校、家庭、企业”三位一体的德育队伍共建机制,加强学校、家庭、企业教育的沟通,为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突出重点,精心谋划,深入落实主题德育推进工程:着眼大爱,重视生命教育,从生命观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入手,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与学的细节中;重视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遵法守法,通过抓好“三个结合”,扩大法制教育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筑健全人格,认真研究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多学科渗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积极实施德育服务提升工程:加强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经常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上公布就业信息、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得到方便、快捷的就业指导。
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德育路径建设工程: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注重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入和整合,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以构建信息化平台为抓手,提升网络育人新内涵,积极开展“网上党校”“德育在线”“校园互动平台”等建设,通过班级微博、BBS、QQ群等形式,密切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不断改进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
:“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宁波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剑光:近年来,宁波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浙江省首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海曙区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浙江骄傲2011年度人物”—宁海县跃龙中学教师葛明霞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人物,她们不仅成为全市学习宣传的典型人物,更成为省内外学习的榜样。
宁波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抓好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规范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以评选和宣传各级各类先进为抓手,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
2008年我们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宣传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编发《暑期教师师德学习材料》,通过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组织全市教育系统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入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考核要求之中。学校领导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009年,我们印发了《宁波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要求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任聘用、职务晋升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我们还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十佳青年师德楷模”“十佳班主任”“百名优秀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发动全社会参与评选“感动甬城学子十大优秀教师”,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教书育人楷模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深入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敬业爱岗,师德为先,营造出学习优秀教师楷模的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