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贡献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可能路径分析
2012-04-29侯晶晶
侯晶晶
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深刻指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继而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为此必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八大报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涉及个人与国家、与职业、与他人的多维度关系。第一组“倡导”指明了我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方向,第二组“倡导”主要关涉制度伦理建设的文化方向,第三组“倡导”强调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些核心要素,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学校应注重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相关道德素养,从知、情、意、行多维度生成道德敏感性、道德自主性和道德智慧,为学生作为公民很好地履行公民道德义务,为构建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公正、友善的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道德胚胎从小开始发育,道德成长比知识积累更难速成。有效落实国家的道德文化战略,必须从基础教育着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此部分主要结合第三组“倡导”中的诚信等德目论述具体可行的路径与子目标。这部分提及的“家庭美德”在核心价值观中亦可找到联结点。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公民个体的特殊组合,因此,国家精神文明与公民道德的建设取向基本上也适用于家庭文化建设。例如,可以衍生出家庭民主、家庭文明、家庭和谐以及家庭成员应享有的自由与尊重、家庭成员间的平等与友善。从大教育的视角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虽然十八大报告并未论及家庭教育,然而综合看来,在建设文化强国中,每个家庭都承载着重要使命。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强调“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这是非常适时的。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建设获得较显著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彰显。笔者曾面对面与数百位农民朋友交流家庭教育,他们对于文化的渴求令笔者印象深刻。基础学校内建立的“家长学校”及其搭建的远程网络,为网上家长学校的切实运行提供了“文化下乡”的新形式。报告提到“全民阅读活动”,目前农村家庭普遍缺乏藏书,农村儿童实质性地参与“全民阅读活动”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农村书屋”和农村学校都应该重视为青少年提供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优质读物,帮助数千万农村儿童从小养成喜爱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关于“促进群众体育”,除了增建公益性的群众体育场馆与设施,还应盘活已有的公益性体育资源。例如,公立学校可以在不妨碍自身体育教学的前提下,考虑在周末及寒暑假向周边群众公益性或半公益性地开放体育设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似为新提法,对教育工作者也有所启发。我们应该对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兼收并蓄,应该警惕重西轻中、重今轻古的倾向。笔者考察过南京师范大学仙林实验小学,该校脱胎于农牧场子弟学校,近年来该校将提升儿童的民族文化素养与校本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利用小学学习压力较小的窗口期,鼓励多数小学生自愿学习一种民族乐器,该校的学生民乐团曾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受到好评。
“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以南京师范大学的先进经验为案例,笔者认为高校在教师、学生两个群体中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仞之山,积于垒土。在高校学生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允许他们在真正了解所学专业之后,经过选拔审慎地转专业或修双学位。这有利于他们在符合其优势创新智能的方向上走得更高更远。其次,以开放的胸襟办学,与具有内涵式发展丰富经验的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优秀人才。再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谋发展。此外,学校应重视发扬学术民主,在体制机制上给教师和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出成果时间周期的差异,保障那些“板凳甘坐数年冷”的科研人员“慢出成果,出即精品”。南京师范大学不少院系都建立起教学岗、科研岗、产业拓展等分类考核系统,尽力发挥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科研文化社会服务人员的特长,保证教学、科研以及成果转化都重视内涵式发展。
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系统的有力配合。这对教育追求全面育人的宗旨也是一种回归和促进。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