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2-04-29刘艳梅
刘艳梅
摘要: 作者通过分析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明确了本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一、金融实践的变革与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
一国金融学科的发展是与一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把一国金融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金融是实物货币,主要的金融机构是货币兑换业和货币经营业。尽管在十七世纪即出现了现代银行业的雏形,但银行业未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学科研究的重点是货币问题,像货币的性质、价值、职能等。十九世纪,尤其是英国颁行银行条例之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银行的规模和数量得以迅速发展,信用货币逐渐取代了实物货币,金融发展才进入了以银行金融机构取代货币经营业的时代,进入了银行业占金融主导地位的时代,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金融学科的发展中的研究重心是信用货币、货币银行学,以信用货币为主线研究存款货币的派生机制、创造机制、货币的调控机制及控制通货膨胀,金融的研究进入相对宏观的领域,这阶段的学科建设重视的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兴起,特别是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出现,传统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其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金融市场逐步占据金融的主导地位,相应的,学科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重心转移到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建立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从宏观的货币调控领域进入微观的金融领域尤其是资本市场领域,从国外来看,专业设置上重视金融经济学、财务、投资、金融工程等,如果将我们的同类学科与国外相比,就会发现存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巨大区别。以金融经济学为例,其核心是研究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和统计学,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市场的定价原理、货币的时间价值及风险管理,完全是微观角度的思考,国外的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与我们差异甚大。第四个阶段,是金融的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经济的虚拟化,或者说新金融时代,对金融的学科体系又提出了新的内容,学科建设必须考虑所处的地位。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仍处在以银行为主体的时代,而少数发达国家已进入了以金融市场为主体的时代。这一现实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金融学科建设必须考虑我国的金融实际——仍处于以银行为主体的时代,金融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货币经济学领域扩展,另一方面要从事金融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即除了宏观金融领域之外,还要重视微观金融领域。
二、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几年大多数财经类大学和其他综合类大学纷纷开设了金融专业,在新疆,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在普通高校中也非常普及。就我校而言,目前金融专业已成为我院的重点扶持学科,与统计等专业共同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成长空间非常值得重视,但毋庸讳言,目前我院金融专业在同业中并不算出色,与知名院校更是差距甚大。所以我院金融专业若要在强手如林中崭露头角、获得一席发展之地,首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既有优势,确立我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专业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将继续大量涌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国有独资的金融机构、股份制及民营性质的金融机构、外资及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日益迅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一方面需要为数有限的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而从我国目前金融教育的供给结构来看,我国专门性的培养金融一线应用人才的学校甚少,难以满足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应用型一线人才的需要。人才质量和结构矛盾尤其突出,教育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饥荒,金融专业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近几年每年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相当一批学生大学毕业即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目前金融专业人才质量和教育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来看,未来十年仍将是我国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新疆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地区将需要大批金融类专门人才。从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趋势来看,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微观操作型人才和金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迅速上升,市场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在金融业务实践中娴熟地运用金融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处理各种金融业务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同时,就本科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由于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本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该领域基本的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从国外金融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认同金融本科教育以“通才教育”为主。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也更应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也必须国际化,并注意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我校的金融专业建设应及时顺应市场的需要和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人才的发展趋势,坚持“立足兵团,服务社会,面向中亚,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人才,使学生掌握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金融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我国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需要。
三、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传统金融本科教育为适应专才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构建,一般采用“楼层式”(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或者“平台式”(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结构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要求的需要,不少大学把课程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分类或按业务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分类,组成各种学科知识模块与各种专业技能模块,然后按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推出了“模块式结构”。随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又推出了“平台——模块式结构”。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正在实施将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和跨学科综合教育课程整合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一体化”课程结构模式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具有系统综合的知识结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平台——模块式结构。其中的平台是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按照组成学科专业的大基础教育两级平台;其中的模块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分解并按其结构与功能组合而成各种课程群。这种设置体现了“拓宽基础而夯实基础层”原则。其二,理论联系实际。各个课程模块大都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见习、实习等。而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直至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其三,在普通教育平台,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在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除继续上述三方面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外,在理论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更要重视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其四,专业方向平台构建了专业方向模块群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群两个模块群,既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又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自主选课;既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体现了培养的个性。
参考文献:
[1]中央财大等高校联合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2]孙伍琴.金融范畴发展与金融学本科教学[J].宁波大学商学院,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