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复习课的反思与创新
2012-04-29王奇峰
王奇峰
摘要: 复习课之所以难上,是因为老生常谈的知识复习与似曾相识的大量习题的操练使学生乏味。作者通过对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实践,基于快乐课堂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的思考,提出一种复习课的设计:用新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新情景,设疑解惑,串联旧知,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用新问题,开发潜能,提升拓展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关键词: 浮力复习课实验设疑建构思维
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课型。常规复习课,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是按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把知识复述一遍,然后进行例题讲解、练习训练、习题讲评。复习课往往变成压缩版的新课,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索然无味,能力的提升与拓展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
我通过多年对复习课设计的思考、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通过新实验创设新情境;通过新情境温故知新,串联旧知,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精选习题运用贴近生活的新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习课模式,即:新实验—新情景—新问题—新能力的复习课模式,这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开发学生潜能,并让学生深感有趣有效的学习模式。现将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浮力》一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与同仁共享,希望能得到指导与帮助,共同探究创新复习课的设计与改革。
一、案例实录:浮力复习课
(一)反馈学情,激发兴趣。
师:出示一杯盐水和一杯自来水。不用品尝的方法,你怎样鉴别哪一杯是盐水,哪一杯是自来水?
生1:用一个鸭蛋放入杯中,观察其在两杯液体中的浮沉现象,鸭蛋漂浮的是盐水,沉底的是自来水。
生2: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利用密度公式ρ=m/V进行计算比较。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进行实验,分别读出铁块在两杯液体中弹簧秤的示数,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来确定液体的密度。(说出这种方法,让其他同学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用实验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复习,有利于搭建台阶,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世界,在思考、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入复习角色。]
(二)设计问题,设疑解惑。
问题1:出示一个金灿灿的指甲钳,如图。
师:这个指甲钳是什么物质制成的呢?是铜?是金?还是其他物质?谁有办法可以确定?
生1: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
生2: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测定密度。
师:如果没有量筒,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你该怎么办?
生3:用弹簧测力计和一杯水,记录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的读数分别为F和F根据F=G=ρgV及F=F-F =ρgV和浸没时V=V推导出物质的密度。
师:请生3同学上台进行实验,请生4同学来合作记录数据,请其他同学一起来计算物质的密度,从而初步确定该物质是什么。
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
步骤:1.用弹簧秤测出指甲钳在空气中的重;2.再将指甲钳浸没在水中,观察示数并记录。
师: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不仅可以测量固体密度,还可以测量未知液体密度,这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2:出示图示玻璃杯和一盛有水侧壁带有竖直高度刻度的圆柱形容器。谁能用手头的器具来测这个玻璃杯的玻璃密度?
生1:玻璃杯的质量和体积不知道怎么测?
生2: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没有刻度尺怎么测?
生3: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玻璃杯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测量。
生4:知道了容器的底面积就可以用物体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生5: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体积都需要用到容器的底面积,但当两者相比时可以把底面积约掉,所以不需要知道底面积也能测出物体密度。
师:同学们的讨论太精彩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来做一下实验,大家一起运用浮力的知识求出玻璃的密度。
生;实验测出玻璃的密度。
师:同学们,在上面两个问题的解决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物理公式和物理方法,大家一起来整理归纳一下。
生:讨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实验,平常之中见精彩——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提高复习课的参与度,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教师为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供了载体、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巩固深化二力平衡、密度、浮力等知识,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日常生活中。]
问题3:师:小明的父亲为了解决全家人夏季淋浴问题,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太阳能淋浴器,他买来了一个圆柱形金属桶,一个压力传感开关,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A、B及细线若干。初步设计如图所示,其中A、B两个圆柱体通过细绳与压力传感开关相连。
已知:圆柱形金属桶的底面积S=0.5m,高h=50cm;压力传感开关的作用是当它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达到10N时闭合,通过控制水泵从进水口向桶内注水,当拉力等于4N时压力传感开关断开,水泵停止向桶内注水。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S=40cm,高h=12cm,每个圆柱体重G=6N。要求当水桶内储水量达200L时停止注水,当剩余储水量为40L时开始注水。
请你帮助小明的父亲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求出:(1)传感开关断开时水的深度;(2)满足上述要求的两段细线的长度。(压力传感开关与金属桶间的距离、细绳质量与体积、计算储水量时圆柱体排水体积忽略不计。)
学生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检测到压强、压力、浮力、等多个知识点和受力分析等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要求高。但是经过问题1和问题2的演练,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跃跃欲试,解答后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精选习题整合训练——有利于学生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与方法,将知识内化,并提升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案例反思
《浮力复习课》是对第四章浮力整章内容的知识回顾、梳理和提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贮存和提取的方法。传统教学流程往往是:知识回顾—框架建立—知识应用—例题精选—课堂练习—课后巩固,主体通常是教师,课型一般是讲解课。常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把所学的知识像“炒冷饭”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再现给学生,复习的内容以记忆为主,大量所选习题均为纸笔演练类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听讲和机械操练,不可能主动更没有创新。教师“满腔热情”对习题的详细的评讲分析,换来的却是课堂沉闷、压抑,是学生对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师生共同在题海中沉浮迷惘。
本案例中我努力走出一条复习课的新路,通过设计三个小实验:如何区别两杯液体;如何测定指甲钳的物质密度;如何测定一个玻璃杯玻璃的密度,层层递进,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并扎实巩固,对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应用的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让学生在讨论,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中,感知复习的意义,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领悟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的关系,整个课堂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这一堂课,学生和教师都收获了成功,都有深深的感悟,这样的复习课不真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吗?
反思一:巧设实验,刺激学生兴奋点——为复习课寻找新鲜素材。
复习课的实验设计除了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必须加以考虑。
1.新颖性。“新”是复习有效性的“泉眼”,也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只有“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2.层次性。复习的目的是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均有所得。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为各层次的学生搭建适宜的台阶。在实验过程中,将现象过程进行剖析,让基础差的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了解一些思维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能有思维的升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中我设计的三个小实验,由易到难,知识、思维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种“基于问题”的分层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使课堂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又使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得以实现。
3.整合性。一堂好的复习课的实验设计,要能整合所有要复习的内容,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精心,层层深入。如本案例中浮力的复习课用三个实验设计和实验以全新的模式将密度的概念、公式、计算、测定、应用;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等整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的新路子。
4.拓展性。复习课的又一功能是拓展提高。本例中的问题3将学生引领到社会实践之中,强化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这是2011版科学新课标所要求的初中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问题3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知道解决问题方法的优选与综合,理解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反思二:创新情境,强化学生体验性——给复习课赋予丰富内涵。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即有多少学生想学习?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怎样?是否学会了学习?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实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因此,如何激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实现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课题。我认为在创设情境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生活性。新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能使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所以创设情境所选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时代性。要求教师在日常中要关注时事,了解当代科技,在平时教学中渗透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相信科学。
3.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让学生了解科学课程的意义和应用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欲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创设情境时要选择能反应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情境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适合的。
4.适度性。创设情境的难度要合适,难度太高或要求过低的情境,对复习课而言都是不合适的。难度过高,曲高和寡,甚至无学生应对,造成“冷场”;难度过低,无疑是对学生智商和能力的蔑视,学生不屑一顾。情境的难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有“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感觉为宜,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用积极的评价语言即时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是学生回答有些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用消极、否定式的评价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要循循善诱,释疑解惑,中肯善意地指出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改进思路或方法。
反思三:精挑习题、让学生温故知新——使复习课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
一堂复习课其巩固和提升功能是否发挥极致,还有赖于习题的精选。一道好的习题能让学生温故知新,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能让学生获得新知,甚至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习题适应于再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题干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能突出科学本质,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组习题难度要有梯度,要有一些发展性练习,在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让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
总之,从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看,这种通过“巧设一个实验,再创一个情境、精选一道习题”的复习课模式,学生兴趣浓、主动性强,有利于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准确熟练地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本质,习得科学的方法。这种复习课模式是对传统复习课模式的变革。当然,这样的复习课需要教师充分采集学生学习信息,精心备课,寻找资料,设计实验,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作出预设,并有应对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能力精准地提取生成的有用信息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相信这样的复习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效的,设计这样复习课对成就一个有较高职业修养的、智慧的、有创新精神的、具有人格的魅力的教师无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