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012-04-29周忠岐

考试周刊 2012年2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情绪

周忠岐

摘要: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积极因素,为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学生时代是每个人一生的黄金年代,具备较高的智商条件,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是全方位提高个人社会竞争能力的开端。体育运动作为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其强身健体的功效是人之共识。本文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的论述,试图全面地认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功能价值,从而为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心理健康定义及重要性

论述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首先必须明确健康的定义是什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传统的体育观是“无病即健康”。其只注重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成分。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即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健康观。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能对社会作出良好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心理状态。应有以下六条标准:智力正常;自我评价适当;情绪愉快稳定;意志品质坚强;人际关系融洽;环境适应力强。

随着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现代社会对现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烈的社会竞争要求现代人不仅要具备高智商条件,还要有非常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如何促进在校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具备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注意的问题。

2.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特殊性及现状

学生时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则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全球工业化的急剧进程和我国特殊的计生政策的大环境,决定了现阶段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心理虽然逐渐成熟,但还不完善,往往表现为看问题片面,自我控制不强,情绪易急躁,遇到挫折易灰心丧气,心理承受力较成年人弱,并且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约有10%至30%的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社会成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要承受外来的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抑郁、情绪失常、自暴自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轻生等。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自我抑制能力不强,情绪易急躁,这时如果内心的压力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引发打架、斗殴、精神失常、自杀、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给社会、学校、家庭都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精神压力。

由此可见,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与集体主义精神,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素质教育,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3.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从而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体育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开发自己的潜能,将长处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后运动者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3.2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行为协调,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的一致性。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又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而言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作用。

3.3坚强意志,优秀品质。

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耻,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的冲击,则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忍、自制的毅力。体育运动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使人保持积极身上的心理状态。

3.4缓解焦虑,稳定情绪。

情绪是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良的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但通过体育运动可使不良情绪得到调节,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自信、自尊、自强,并使烦恼、寂寞、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如:麦格曼等人(1993年)对体育锻炼后的运动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在精力和愉快程度却显著提高。拜巴沙(1985年)认为,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

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用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进行心理调节,使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的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强化学习效果。

3.5融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具有集体和公开的特征,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块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学生心理与学校环境、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对环境的适应,使某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其次,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有助于心理健康。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就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比对手更强,更出色。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要从全局出发,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为增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在同一个集体,还应包括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在学校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丁雪琴.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1998.5.

[3]喻坚.健身活动与心理健康[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