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自己 成就他人
2012-04-29曹爱东
我校创建于1906年,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虽地处偏僻的农村集镇,但我们秉持“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践行“智慧引领,科研兴师,科学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传承“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拼搏精神,坚持锤炼教师队伍,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并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学校连续13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课改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100多篇,论文获奖2300多人次,被一些领导及同行誉为“马小现象”“全国之最”。学校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接待省内外兄弟学校来宾5.5万人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以及中央、省、市电台和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先后介绍学校办学经验,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原省委书记韩培信来校视察题词“科学育人”、“小学之花”,教育部副总督学王文湛也欣然命笔“苏中小教一枝花”。
昨日的辉煌,只是今天更高的起点。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深知,学校的发展在于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拥有一定研究能力、充满智慧的教师群体。然而,师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前几年,我校骨干教师向外输出比较多,加之近几年全镇布局调整,周边六所小学相继拆并,先后有30多位青年教师调进我校,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处于断层状态。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是学校再次崛起、腾飞的主力军,如何迅速打造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青年教师群体,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义与利之外
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
——泰戈尔
人生的哲学常常围绕着“义”和“利”打转,“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推及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义”将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呼唤教师的奉献精神,甘受清贫,以苦为乐;“利”以功利作为目的,竞赛获奖、论文发表、职称晋升等成为一些教师的追求。周国平先生说,“义”与“利”看上去相反,实际上是相通的,“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去履行义务;“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去争夺权利,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生真正的“自我”。由此可见,无论是重“义”的职业诉求,还是重“利”的物质驱使,都难以从本质上指明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其人生价值理应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我以为,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教师的人生价值更多的在其内心世界中,即寻求价值体现的情感满足,实现其本质力量时产生的深层快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也一定是心灵的丰盈,情感的流淌,灵魂的成长。
2007年,学校将校内48位30周岁以下的教师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共同体,简称“青研组”。青研组成立之初,我们既没有用献身教育事业的大道理来教育他们,更没有用学校荣誉室和教育科研展览室里琳琅满目的获奖证书和数千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来激励他们。我们只是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把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并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唤醒和强化教育的信仰,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管理的核心是触动人心。面对青研组一位位教师,我分批与他们谈心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专业成长的渴求,拉近了校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融化了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隔阂。我们把青研组凝聚为一个成长的集体、交流的集体,让教师自主参与,处处体现主人翁的角色,感觉自己不是学校的一个零件,而是有着生命价值和尊严的人。我对青年教师说:教师的自身发展不是外在力量的迫使,而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唯有自身获得发展,才能最大可能地享受教师成长中的自由。正是在一次次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中,教师逐步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人,而不愿做“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就会有欣赏和感激;有欣赏和感激,就有前行的动力。试想,如果我们组建青研组只盯着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重视教师作为职业的工具价值,忽略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本体价值,必然会引起教师的反感,这样的校本研修不会有太多的实效,青研组也一定不会走远。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和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人生境界的高低优劣。
——爱因斯坦
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有人统计,人一生的业余时间(去除睡眠)大约是工作时间的3.4倍多,作为教师,加上寒暑假的业余时间将会更多。处于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同情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快慢、事业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惜时如金往往事业有成,弃之如敝屣必然平庸一生。
老的马塘小学人都有这样美好的回忆,原先校园中有几排红瓦平房教师宿舍,上世纪80、90年代新分配进马小的教师都安排住在学校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教师宿舍里灯火通明,年轻人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聚在一起畅谈理想,交流读书体会,揣摩教学技艺。特别是1984年,部分青年教师自发组建了“红烛社”读书组(后来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读书组织),大家一起参与自学考试,课余时间一起读书学习,备课研讨,从而奠定了马塘小学声誉鹊起、蜚声省内外的基础,一批批教育教学骨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他周围的人”这句话成为当年我校青年教师成批成才、成群脱颖而出的写照。
时过境迁,校内的老平房逐渐拆除,建起了综合楼,青年教师纷纷搬出了校园,在校集体生活也成为历史。面对下班后青年教师匆匆忙忙各奔东西,楼上楼下互不认识、对门邻居不相往来的情景,我的内心就涌起别样滋味。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校一天常常不能照面一次,更谈不上有工作和学习上的交流。尽管学校规定在工作时间内,教师有集中研修学习的机会,但这些机会一是时间短,二是教师参与面广,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活动。要是将这些青年教师下班后组织在一起,每周坚持用适当的课余时间开展一次校本研修活动,行吗?我与分管师资队伍建设的沈澄副校长、刘剑华主任商量,一拍即合,选定每个星期三晚上开展一个半小时的“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我们三人商量好,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我们都要精心组织;无论有无晚餐应酬、出差学习,我们都要准时举办。我们将“相约周三”研修地点定在学校接待室或多功能厅,每学期订有具体的活动计划,逐周落实专题活动内容,每星期三晚上7:00—8:30准时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冬季提前半个小时),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读书学习、科研讲座、学术沙龙、即兴演讲、专题写作等。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证明了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于利用好课余时间。我将这个道理反复讲给青年教师们听,并说明平时工作繁忙而辛苦,有时来不及思考和整理,“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青年教师间的交流、思考、碰撞必能提升思想认识,拓展教育视野,改善从教行为。青研组的创建给青年教师个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开展“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真正让全体青年教师体验到“与其孤独行走,不如结伴而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才能走得很远”(新教育语),他们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成就着他人。
一切靠我们自己
在命运的火炉里,我们也许注定成不了一柄锋利的宝剑,但我们可以铸造成一件凶猛的钝器。
——一位哲人
我校地处农村集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以利用的内外部资源比较少,教育科研专家、大学教授一般不愿来,就是能来,学校也花费不起。最近几年,新分配师范生素质连年下降,学校目前青年教师整体素质远不及上世纪80、90年代。外部环境、教师自身先天条件都不太好,我们能做到的只是“笨鸟先飞”“慢船先开”,传承学校“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将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营造想学、愿学的研修氛围,让他们在自学、自研、自我反思中提高。
为了鼓励教师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利用早晨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在学校阅览室里“早读”;鼓励他们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逛书店,自由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发票由学校报销,让青年教师人人享受自由购书权;青年教师自发完成家庭作业,即每天至少看报或上网一次,一周至少看一本教育期刊,一个月至少看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摘录教育科研卡片100张,让读书成为教师课余的一种生存方式;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勤奋读书,图书室管理员统计借阅情况,每学期评读书积极分子,让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人读;我们到青年教师家中拍摄藏书情况,评选“藏书家”,让教师家庭溢满书香。自发购书,自愿藏书,自觉读书成为青年教师生活的兴趣爱好,促使每一位教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洋溢着书卷气。
为了让教师能够得到专家和名师的指点,我鼓励青年教师登门拜师,寻求理论指导。除了在校内拜师外,更鼓励他们向校外的教科研专家学者拜师。特别倡导利用外出参加研讨会或培训学习的机会,寻访名师,拜访专家,主动递交文章,恳求斧正。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期间最好要做到一不看电视,二不打牌,三不游玩,尽量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培训学习上。回校后,完成“四个一”:上一节汇报课;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一条建议;写一份收获体会;在学科组内作一次汇报,最后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后报销出差费用。人本的管理和硬性的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职业良知和行为自觉,有效地保证了外出研讨学习的实效。
最重要的是坚持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爱默生
俗话说:“坚持就会胜利。”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要坚持,必有成效。青研组组建5年来,我们制定了管理制度,与青年教师签订了“活动公约”,并认真策划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在“相约周三”研修活动中,青年教师有的有家庭,小孩、老人需要照顾;有的有身孕,需冒一定风险;有的女教师胆小怕走夜路,拉上老公护送等等。但所有老师都能克服种种困难,不管风里来、雨里去,人人保质保量参加每一次活动,并完成规定的任务。老师们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真让我感动。看到葛红梅老师在来校的路上摔倒,跌脏了外套,跌伤了左臂,我惦挂来回途中的安全,尽管在每次活动结束时有无数次安全行走的叮嘱。我也曾有过内疚,甚至为活动安排产生过动摇,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全体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这更迫使我冀望通过高质量的校本研修提高专业素养,给教师予以回报,不然,我对不起青年老师。
5年青研组活动,最重要的是坚持。如何做到坚持,必须突出三个要素。
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参加青研组活动是件苦差事,不仅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而且要耗用许多脑力劳动,付出加倍的艰辛。我经常对青年教师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事之中,做一件事苦不苦关键看人的态度,外人觉得苦,而我们不觉得苦,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教师在年轻时多吃苦,就是给教育生涯储蓄,这种储蓄的利息将会受益终身,不会贬值,只会增值,而且是高利息。所以,参与校本研修活动,教师理应甘于吃苦,乐于吃苦,虽苦犹乐。在吃苦中享受到乐趣,滋生兴趣的时候,快乐也随之到来。
其次,要守住寂寞。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我们远离外部世界的繁华,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坐冷板凳,定下心来反思,埋下头来研究。其实每一个成功的教师背后都有一段寂寞的心灵旅程,要持续发展还必须坚持下去。我们看到他人的成绩,看到其闪光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他背后的艰辛和寂寞。没有经受寂寞考验的教师不可能永远迈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通道。
第三,要善于抓住和利用时间。青年教师既不能安于享受而虚度光阴,更不能热衷于做家教而误用光阴。时间不等人,唯有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多做事、勤思考、多动笔,提高效率,才能做时间的主人,跑在时间之前,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人生价值。
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人永远不要仅靠自己。一个人花100%的力量,不如靠100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
——比尔·盖茨
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说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而且“沉默还可以传染”。一个团队也是这样,精英仅是少数,绝大部分成员充当着“沉默的大多数”。青研组成立之初,每次活动总是那么几个人在唱主角,大部分成了陪衬。我当时就想,青研组决不能变成这样的一个组织,那些陪衬的教师逐步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长此以往,教师间的差距拉大,最终造成大部分教师游离于集体之外。这样的组织不是我们想要的。我认为,一两个骨干、三五个优秀教师可以引领青研组的发展,但很难形成一个团队发展的主流。只有将团队中所有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愿景和力量汇集成有序的、自觉的群体发展势头,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和共振力,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追求,才能达到以青研组推动每一个教师个体发展的目的,才能形成“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
如何才能让青研组每位青年教师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呢?我们的做法:一是发扬学校“集团作战”精神,人人参与。青研组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力争文章发表和论文获奖两大类的覆盖面都达到100%,形成一个勤于研究的科研型团队和善于笔耕的研究共同体,继续保持学校“双百”科研成果传统。二是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保证人人唱主角,不做“沉默的大多数”。集体沙龙研讨,人数众多,不可能人人发言,我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串门沙龙”。我们将青研组教师分成6个小组,每组8人,选定一位组长家作为沙龙活动地点。晚餐后,其他7位教师到组长家串门,由组长主持,确定话题进行沙龙研讨,并做好记录。“串门沙龙”不仅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充分发言表达的机会,也促进了青年教师间的来往走动和相互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又如市县案例评选时,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走进电脑室,先由教科室主任做写作培训,然后在网上现场写作。再如天气恶劣时,我们开通网上论坛,并围绕主题研讨,通过发帖可以了解教师参与情况。三是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我们坚持每年与青年教师签订“科研军令状”;收集教师科研成果档案袋,布置在科研展览室里供来宾参观;组建了青研组教师博客群,鼓励他们写教学日志,记录成长的足迹;节假日带领教师走进通师二附小、无锡洛社、南京拉萨、浦口行知等名校,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青年教师们在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活动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提高专业素养。
我校教师累计发表文章4100多篇,就是采用了“集团作战”的策略,让教师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用不做“沉默的大多数”的精神,创造了“马小现象”“全国之最”。的确,一个教师的成功只能算作学校的1%,只有全体教师的发展才能铸就学校的100%,学校应该让每一位教师争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的“一席之地”,最终才能让全校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达到“座无虚席”。从个人“一席之地”走向全校“座无虚席”,这是我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写照。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海伦.凯勒
有人说,一个人能否优秀是可以靠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我校青研组组建5年来,青年教师是否成功我们不能保证,但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所有原本素质一般的教师变得越来越优秀,这肯定是不争的事实。
5年的青研组活动,我们首先是收住了48位青年教师的心,产生了向心力。青研组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他们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逐步转向个人的专业发展,并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方式,从而促进了他们的素质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科研型、智慧型、学者型的教师,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和科研能手。二是收获了丰厚的成果。在我校科研展览室和荣誉室里,展桌上又新增了数百篇文章,展板上又充实了数百张获奖证书,墙上又增添了数十人的荣誉榜,这些都是青研组活动的成果。三是收获了马小教师的精神。青年教师个个生龙活虎,人人精神抖擞,说话镇定自信,做事干脆利落,一种从事教育事业应有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展现出来,在他们周围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个巨大的“磁场”,辐射到全校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对校内部分40周岁以上,已具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离退休还有好多年的教师震动很大,一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也说:看到青年教师的积极状态,我们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传统师资培训是“以老带新”,然而,我们通过强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走出一条“以新促老,新老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曹爱东,如东县马塘小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