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互译的几点注意事项
2012-04-29王军
王军
摘要: 在翻译文章时,我们不仅要理解译文的内容,而且要理解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理解英汉语言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特征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译文忠实连贯。本文主要在文化、语言和语篇层面就汉英互译提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 汉英互译注意事项文化语言语篇
一、注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互文性。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各自的语言起着制约作用,在翻译文章时如果离开了语言的文化背景孤立地进行语言的翻译,就势必造成某些语句失去真正的意思,从而使翻译后的语言失去互文性,如:
“Tom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的意思:“汤姆很可靠,他忠诚、正直。”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在英国历史上的宗教斗争过程中,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在新教推翻了旧教的政府之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此表示忠诚于新教,因此“eats no fish”译为忠诚,“plays the game”译为正直。
又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译成汉语之后,意思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在汉语里“龙”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然而在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dragon”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所以英汉互译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还有些句子结构如:“as merry as a cricket”译为“非常快活、高兴”,“as timid as a rabbit”译为“胆小如鼠”,“like a duck to water”,译为“如鱼得水”,“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译为“多如牛毛”,“dumb as an oyster”译为“守口如瓶”,等等。[1]这些短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知识作为依托,直译之后就会失去其互文性。
另外,不同的民族心理对颜色的感知也不同,比如说,在西方国家红色意味着暴力、流血,然而在汉语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进步,所以汉语里的“红眼病”、“红茶”、“红糖”、“红运”在英语中就要分别用“green eye”,“black tea”,“brown sugar”,“good luck”表达。
可见,只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者,我们一定要对东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章才会具备互文性。
二、在句法特征方面要注意以形合、意合为原则的相互转换。
汉语的特点是多动词,英语的特点是关系词(如连接词、介词、非谓语动词)丰富;汉语多属平行结构,英语则属层次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汉互译中务必使句子符合其自身的特点,即在英语译成汉语的时候需要把关系词的集结转换成为动词的集结,而汉语译成英语则是相反的情况。如:
There were other creatures that I didnt want to get too close to——an eel with its strong sharp teeth,with only its head showing from a hole,watching for a tasty fish.有一些其他的动物是我不想靠近的,比如,一条鳗鱼,长着尖尖的牙齿,只有它的头从一个洞里伸出来,等待着一条美味的鱼出现。
针对汉语中多动词的现象,汉译英时,可选取一个主要动词在英语句子中充当谓语,其他动词可用不同的关系词,如介词表达,如:
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到达那里,首先爬上一座山来到一个山脊处,从那里我们欣赏到了迷人的风景,然后沿着陡峭的小路来到了下面的山谷。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e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看出,汉语句子的意义连接是隐性的,通常没有明显的连接词;而英语句子则相反,意义连接是显性的,连接词往往必不可少。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根据形意转换的需要,我们要适当地增词或减词,这样才能保证行文通顺流畅。
三、汉英相互转换后的译文中,要关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
语篇的衔接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能够相互解释的关系,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把衔接分为两类:语法衔接(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5]
1.语法衔接
就照应而言,英汉语的照应形式各不相同。英语多用人称代词(it,he,she,they,him,her,them等)、指示代词(the,this,that,these,those等),而汉语中涉及指代,使用的方法是在下文多重复上文出现的名词,而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和英语比则小得多。所以,英译汉时注意语法衔接的手段要遵循从显性到隐性的转换规则,反之也是这样。
就替代而言,在英语中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one,ones,the same)、动词性替代(do,to)和分句性替代(so,if not,if any,if ever),在汉语里,“的”表达英语中“one/ones”的替代功能,如,我喜欢红色的。动词性替代在汉语中确很少被使用,即使出现动词替代,人们也往往重复或省略被替代的动词。
省略也被称为零替代,英语语篇分析中常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英汉省略的不同是汉语中很少使用动词省略,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将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有时主语不出现,这样的结构译成英语,译者要填补所缺主语。
连接是利用连接词把话语中前后两部分衔接起来使用的手段,通过连接词,“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2]在英语中,韩礼德认为连接包含如下四种关系:时间(then,next,after that,in conclusion,at last等)、加合(and,or,also,in addition,besides等)、转折(but,yet,however,instead,nevertheless等) 和因果(so,for,because,for this reason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连接,如“也,又,可是,因为,然后,最后”等。连接在英汉语言使用中的差异是由英汉语言各自的句法特征决定的,英语注重形合,语篇连接成分呈显性,汉语注重意合,语篇连接成分多呈隐性。因此,英汉互译中,连接成分的使用要符合各自语言句子特征。
总之,语篇的这些连接手段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它们在语篇中交替使用,共同对文章起着衔接作用。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与部分等关系达到语义的连贯性。如:There are 50 students in our class,Xiaowang is among them.
连贯指的是语篇内部的话题前后是否统一,顺序前后是否合理。语义连贯是构成话语的重要标志,语码转换时,要把握语篇发生的具体环境,如实传达原作的题旨和功能。如:
A:The doorbell is ringing.
B:Im is cooking.
B正在做饭,这时门铃响了,A叫B去开门,因而引起这段话,这两个句子看似独立,实为相互照应。
转换后的译文中我们要使句内、句间、段间在含义上相互依赖相互解释才好。
四、其他方面
另外,在以掌握了一定的英文语法基础为前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大量地进行时文阅读和英文电影的观赏,现在的英文电影大都是中英双语字幕,便于观众提高听译能力,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多到有人说英语的环境中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这样,提高口语的同时,自然也能加深对英美生活环境的熟悉和理解,更能加深英汉语转化自然性。
总之,精确的翻译作为英语学习的最高层次,更需要对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亲身到英美国体验真正的英语环境,而语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尤其是要看年度的英语精彩影片,确实掌握第一手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陈方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吴春雪.从英汉互译的误译现象看翻译过程中的正确理解[J].鞍山师范学院报,2011,(3).
[4]周军.论语篇标准对英汉互译影响的三大要素[J].教育教学论坛,2010,(9):100.
[5]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