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道,以文悟道
2012-04-29章士兵
章士兵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课文,一段文字、一个词句,都潜蕴着丰富的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语文训练中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重视精彩导语的诱发
语言对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具有强烈的受暗示性,能够无意识地接受教师语言的启发指导。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始设计优美精彩的描述性导读,作为启发性谈话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学《升国旗》一文前,设计这样一段导言:同学们,我们每周一都要升国旗。每次升国旗时,老师都特别激动,为什么呢?因为第一面国旗是新中国诞生时,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来的。国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爱国旗,就是爱祖国。那么,小朋友们应该怎样参加升旗仪式呢?请小朋友们认真学习《升国旗》。这样的导语激起了大多数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了一种想学的热情。
二、剖析重点词句的渗透
文章的思想感情总是包含在词语和句子之中的,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加以品味,体会其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教育学生,激发情感的目的。在教学《詹天佑》开始,就提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杰出”“爱国”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詹天佑“杰出”的才华表现在哪些地方?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爱国”工程师。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草原》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教学时,要紧紧扣住这句话去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民族之间的团结紧密、亲如一家的良好风尚,教育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民族团结。
三、强化富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过程,也是对课文理解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及至背诵)关键的句子,重点段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入情入境,受到感染。高兴时眉飞色舞,激动时热泪盈眶,悲哀时哽咽饮泣,憎恨时咬牙切齿。
对于抒情浓郁、描写真切感人、叙事委婉生动的“经典”之作,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朗诵,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注重情感的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朗读教育,其中情感修养是很重要的。上课是师生间的共同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流,也是情感交流。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道德美、形象美、情感美的有利条件,凭借课堂这个舞台,通过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把课文中的丰富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造成了独特的情感风格,创造了德育最佳心理影响,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
五、典型形象感染,潜移默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叙事的文章,描写了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如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等,再现人物的活动和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至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为祖国导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为人类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身残志坚的霍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会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六、在强化练习中进行渗透
练习设计得好,既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又能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双收。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请你举例解释“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通过举例,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展开讨论,教育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去对待,而不应该怎样去做。
记叙文,写景、状物的文章,一景一物都赋予作者情感,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中小学生感情胜于理智,对于一些事物的感情也不稳定,既易于激动,也容易冷漠。”又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和育人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语文。”一味迎合考试,强调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成支离破碎的若干项,为了功利目的,还要课外强化训练,那么语文考试将会陷入枯寂无趣之中,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本放弃了塑造学生完全的人格。牢牢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思想教育的地方,坚持渗透的原则,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就能收到“润物无声”“文道兼得”的教学效果。
(海安县南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