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粳稻新品种粳两优5519的选育与应用
2012-04-29胡刚刘凯等
胡刚 刘凯等
摘要:粳两优5519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5S与R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品种,其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稻米品质好的特点。云南省保山市明光种业有限公司2007年引进试种并申报云南省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适宜云南1700m以下区域作粳稻种植。
关键词:粳两优5519;光敏核不育系;N55S;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511.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576-03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为了选育适合云南海拔1700m以下区域种植的高产、抗病、优质、熟期适宜的杂交粳稻品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将高产、抗病、耐寒作为主要育种目标,育成了粳两优5519,于2010年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特(保山)审稻2010021。
1亲本及组合选育过程
1.1不育系选育
2000年夏季在武汉以N5088S为母本、R2000(鄂宜105系选)为父本进行杂交,2000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并收获种子。2001年夏季在武汉种植F2,8月中旬从分离群体中选出不育单株12株,2001年冬季将12株不育单株的稻蔸移至海南再生繁殖种子。2002年夏季将海南春季收获的12个单株种子脱壳,选择米质优的拿到长阳种植F3,在幼穗分化进入三期时进行冷水灌溉,抽穗时镜检,选取花粉不育度98.0%~100.0%、自交结实率为零的单株52个,2002年冬季将52个单株稻蔸移至海南再生繁殖种子。F4、F5选择方法同上。2005年夏季将海南春季收获的22个繁殖性好的再生单株种子分别在长阳和武汉种植F6。选择时综合考查两地不育系育性和农艺性状后,认为在武汉种植的55个小区其农艺性状稳定、不育性达标,后定名为N55S,2009年8月24日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不育系表现为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24℃),花粉败育度99.5%,自交结实率0.19%,不育性稳定,2006年在武汉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稳定不育期在30d以上。N55S米质优,垩白粒率6%,垩白度0.4%,主要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不育期株高70cm左右,单株平均有效穗数9.8个,单穗长17.84cm,每穗颖花107朵左右,柱头外露率19.19%,柱头乳白色;可育期株高66.4cm,单株平均有效穗数9.4个,单穗长16.1cm,每穗94粒,结实率69.54%,千粒重25.1g;叶色较浓绿,叶鞘绿色,叶片较挺,株型松散适中。
1.2父本R19的选育
父本R19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是用R187作母本,与合系41(云南腾冲引进)杂交,经系谱法选育的一个粳稻恢复系。R19抗病性强,米质较优,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配合力好。
1.3品种选育
2005年夏季在武汉用N55S与R19杂交,收杂交种子350粒,2006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内作晚粳进行杂种优势鉴定。2007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内作晚粳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同年云南省腾冲县腾丰种业有限公司和云南省保山市明光种业有限公司引进试种,表现好;2008~2009年参加云南省保山市水稻新品种(粳稻)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生产试验及抗病性鉴定;2010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
2主要特征特性
2.1产量表现
粳两优5519于2007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内进行晚粳产量比较试验,每公顷产量8151.0kg,比对照鄂粳杂1号增产9.2%,增产显著;2007年云南省腾中县腾丰种业有限公司引进试种,5个试种点平均每公顷产量8563.5kg;2008~2009年参加云南省保山市水稻新品种(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9439.5kg,较对照滇杂31、鄂粳杂1号分别增产2.0%、5.7%;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9945.0kg,较对照滇杂31、鄂粳杂1号分别增产11.0%、7.5%。
2.2农艺性状表现
在云南保山作一季稻栽培,全生育期166d,株型松散适中,叶色淡绿,剑叶较挺直,镰刀形穗型,谷粒短圆形,稃尖无色。植株较矮,抗倒伏能力强,适合高肥栽培。株高90.5cm,穗长18.3cm,每穗总粒数133.0粒,结实率83.2%,千粒重21.9g。
2.3抗逆性表现
2008~2009年参加云南省保山市水稻新品种(粳稻)区域试验,抗性评价为中感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近年来在云南大面积试种未发现白叶枯病,个别地方有零星稻瘟病发生,且抗倒伏性强,综合抗性较好。
2.4品质表现
稻米品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出糙率为81.8%,精米率为72.0%,整精米率为60.8%,粒长为5.3mm,长宽比为1.9,垩白粒率为86%,垩白度为7.7%,透明度为3级,碱消值为7.0,胶稠度为61mm,直链淀粉(干基)为14.0%。米饭柔软不粘,适口性较好。
3栽培技术要点
3.1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壮秧
粳两优5519主要在云南作中稻种植,视海拔高低不同,可在3月底或4月上、中旬播种,大田每公顷用种量22.5kg,秧田每公顷播种量以187.5kg为宜,稀播匀播,浸种时用强氯精杀菌消毒,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一心期每公顷喷300mg/kg多效唑溶液750kg。
3.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控制在40d内移栽。株行距根据大田养分的丰缺而定,为13.3cm×20.0cm或者13.3cm×23.3cm,每穴插2粒谷苗,每公顷插足120万基本苗。
3.3科学肥水管理
3.3.1施足底肥,配方施肥粳两优5519穗大粒多,抗倒伏性强,需肥较多,增产潜力大,一般每公顷施农家肥15t、尿素150kg、过磷酸钙450kg、硫酸钾150kg作底肥[2]。
3.3.2早施分蘖肥插秧后5~7d追施尿素(分蘖肥)120~150kg/hm2;插秧后12~15d施氯化钾120~150kg/hm2并及时中耕除草。
3.3.3看苗补施穗肥前期肥料不足,群体长势偏弱、落黄早的田块,可补施尿素60~90kg/hm2、钾肥75kg/hm2,长势旺盛的田块,只施钾肥,不施尿素。
3.3.4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做到浅水插秧,深水(5cm)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干湿交替,以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发新根,促进低节位分蘖。适时晒田,晒田应掌握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肥田、秧苗长势旺的田、烂泥田、冷浸田要重晒,反之则轻晒。晒田复水后要浅灌勤灌,抽穗扬花期要适当灌深水。灌浆至成熟阶段浅水间歇灌溉,切忌断水过早。综合防治病虫害,做到丰产丰收。
4制种技术要点
4.1选好制种田
最好选择自然隔离的田块作制种田。如采用时间隔离,制种田一般应比其他品种早25d或者迟20d抽穗[3];如采用空间隔离,制种田周围80m以内,除可以种植父本外,不能种植其他任何品种。
4.2合理安排播插期
根据父母本的特征特性及湖北气候特点,第一期父本安排在5月5日播种,第二期父本安排在5月11日播种,母本安排在5月7日播种,抽穗时间在8月15日左右。
4.3稀播促壮秧,搭好丰产苗架
秧田每公顷播种量不超过187.5kg,用稀释500倍的强氯精溶液浸种消毒,秧龄控制在30d以内,移栽时要求每粒谷苗带蘖2~3个。父母本行比2∶14,父本株行距为13.3cm×(20.0cm+26.6cm),母本株行距13.3cm×16.7cm,母本每穴栽2粒谷苗,父本分蘖中等,每穴栽3~4粒谷苗。
4.4配方施肥,科学管水
制种田每公顷总施肥水平不低于187.5kg纯氮,以底肥为主(70%),追肥为辅(30%),插秧后5~7d施分蘖肥,看苗巧施保花肥,氮、磷、钾比例为1.0∶1.0∶1.5,底肥最好多用农家肥。
实行薄水浅插,当茎孽数达到预定指标时及时撤水晒田,严格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后期干湿交替灌溉[4]。抽穗扬花期遇高温要灌深水降温增湿。灌浆到成熟阶段应浅水间歇灌溉,切忌断水过早,做到叶青子黄不早衰。
4.5及时调节花期,确保盛花期相遇
在进行叶龄记载的基础上,以幼穗剥检为主,在7月5日左右开始对父母本幼穗进行剥检,每3d1次,以母本始穗早父本1~2d为最佳相遇标准,否则就要进行调控。
4.6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
4.6.1适时适度轻割叶母本N55S在见穗15%时割去剑叶的2/5;父本在见穗15%时割去剑叶的1/3。减少花粉传播的障碍,增加异交结实率。
4.6.2巧施“920”母本对“920”敏感,总施用量应控制在每公顷225g以内。当母本抽穗25%时开始喷施“920”,分3次喷施,施用时应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母本盛花期每公顷喷施“920”22.5g养花,连续喷施3d。如果在喷施“920”时遇上阴雨低温天气,应适当增加“920”用量。母本进入开花盛期时开始人工辅助赶粉,每隔30~40min进行1次,每天3~4次。
4.7注意防治病虫害
在整个生育期间要注意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在抽穗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治稻曲病,一般在破口期、见穗期和齐穗期用克黑净或爱苗各防治1次。
4.8防杂保纯,确保种子质量
从种子生产开始到种子收割装袋入库的各个生产环节,都要严格防止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田间做到发现一株杂株拔掉一株。在授粉结束后20d,即可抢晴收割,先割父本,后收母本,并固定专人、专用收获工具和晒场,避免种子混杂,确保种子质量[5]。
参考文献:
[1]卢兴桂,顾铭洪,李成荃.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郭咏梅,涂建,刘晓利,等.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云光109[J].杂交水稻,2011,26(4):90-92.
[3]胡刚,游艾青,刘凯,等.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制种技术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4):523-525.
[4]郭义,陶光喜,扬廷春,等.滇优34在云南嵩明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1,26(3):44-45.
[5]王长义,戚华雄,何予卿,等.两系粳杂种子纯度鉴定与防杂保纯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1995(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