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用新闻图片须把握好两个关系

2012-04-29王冠星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4期
关键词:画面客观性艺术性

王冠星

【摘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新闻图片资源日益丰富。面对来源多样化的新闻图片,编辑人员在选取、使用时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关系,即客观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画面与文字的关系。新闻图片强调对人、事、物的客观、忠实记录,而优秀的新闻图片又合理运用了摄影艺术表现手法。画面与文字说明就像新闻图片的“两条腿”,只有协调配合才能以最佳方式传递新闻信息。

【关键词】新闻图片;客观性;艺术性;画面;文字说明

新闻图片是新闻版面上的基本元素之一,编辑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图片。数字时代、网络时代造就了空前丰富的新闻图片资源。新闻图片的来源可以本报自采、通讯员投稿、新华社供稿、从图片库购买等。作者也许是摄影记者、签约摄影师这样的专业人士,也许是通讯员、摄影爱好者这样的准专业人士,而随着智能手机、卡片机等便携拍摄设备的日益普及,任何一个把镜头对准新闻现场的人都可能成为“摄影记者”。摄影是观看的艺术,而一张新闻图片从产生到传播至少经历了三次“观看”:拍摄者借助相机“观看”,拍摄新闻图片;媒体编辑在“观看”中过滤、筛选新闻图片;读者通过“观看”见诸媒体的新闻图片,接受其所传递的视觉语言和新闻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人员起着中枢纽带作用。一张新闻图片是否成功,是由一些基本要素决定的,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又构成了互为依托、不可偏废的关系,即客观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画面与文字的关系。编辑人员在选取、使用新闻图片时,只有把握好、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让视觉语言更富魅力,让有用信息准确传达,让新闻价值得以彰显。

把握好客观性和艺术性的关系,选取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是对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这类图片的新闻属性决定了其不同于其他性质摄影作品的视觉语言风格。新闻图片的视觉语言风格以客观性为基础,强调对新闻事件中人、事、物的客观、忠实记录。然而,在新闻摄影的实际操作中却不乏与客观性要求相悖的例子:为刻意营造场面而采取导演、摆拍,其结果是画面效果生硬,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盲目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采用广角镜头逼近拍摄,导致人物形象严重变形;滥用闪光灯,造成画面主体曝光过度,丧失层次和细节……凡此种种,都与新闻图片的客观性要求背道而驰。

如果符合客观性原则只是新闻图片的基本要求,那么对艺术性的恰当掌控则是让它从平常到优秀的关键。新闻图片不是拍摄者随意按动快门的简单产物,从一张优秀新闻图片所定格的决定性瞬间里,能够解读出视角选取、构图、用光等摄影艺术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决定着一张新闻图片呈现出怎样的视觉语言,以及能否为客观形象注入感染力。

视角选取是观看与再现的艺术。视角,在摄影学中指的是在一定方位、一定范围内事物轮廓特征所形成的视觉感受,这种轮廓特征被摄入镜头,将直接影响画面的轮廓特征,决定画面形式。[1]表现同一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图片,视角选取的多样化产生不同的画面形式,其中多数形式会显得平淡、俗套、牵强。只有找到最理想“观看”视角的新闻图片,才能以更为生动新颖的画面形式将客观形象“再现”。新视角犹如一缕新风,为新闻图片注入了新鲜性。

摄影构图是表达的艺术。通过构图,可以体现出新闻图片视觉语言的整体脉络。无意识的构图,画面平庸、杂乱,甚至语无伦次;有意识的构图,影像结构清晰,视觉语言有逻辑、有理性、有表现力。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用现代新闻摄影观念作指导,在新闻现场围绕主要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主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对画面内容产生兴趣,把人带到画面的境界之中。[1]只有构图合理的新闻图片,才能在纷繁的新闻现场突出重点,令画面产生力量,使视觉语言顺畅地表达。

用光是增强画面感染力的艺术。摄影就是用光作画。光是丰富多彩的,每一种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同一新闻场景,用不同的光线照射,便有不同的空间效果、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情感意味。[1]光影里藏着最细腻的笔触。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各有一番韵味;光的色温、角度、强度的微妙变化,更是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新闻图片的光影效果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新闻形象,感染着读者的情绪。

客观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新闻图片,生动、鲜活,往往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新京报》全国首创的《城市表情》图片专栏,以艺术的眼光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流水般的日子里撷取富有情趣的浪花,画面形式精美,风格轻松明快。自2003年《新京报》创刊以来,这一专栏从模仿《今日美国》图说气象模式的图片报道起步,迅速发展成为受到广大读者热烈追捧的品牌,至今经久不衰。该栏目刊登的图片艺术与客观并举,贴近读者,凭借软性新闻的魅力赢得盛誉。而受众定位在中高端人群的《东方早报》,偏重于使用富有艺术性、画面耐人寻味的新闻图片,深受白领阶层认可。

把握好画面与文字说明的关系,做到图文互动相得益彰

新闻图片相较于文字报道,其优势在于能直观地向读者呈现新闻现场的景象。眼见为实,画面表达出的新闻事实更具说服力。有时一张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读图者如身临其境。然而,任何一张新闻图片都不能缺少文字说明,因为图片通过视觉语言来报道新闻,展现的只是瞬间形象,它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标题和文字说明的叙述来补充。如果只看画面不读说明,读者是难以弄清视觉信息的来龙去脉的。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仅靠画面所提供的视觉信息是不能完整交代的。这就需要用文字说明为画面作注,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何事、何因描述清楚,将新闻五要素补充完整。

画面与文字说明就像新闻图片的“两条腿”,只有协调配合才能以最佳方式传递新闻信息。重文轻图,易喧宾夺主;重图轻文,则事倍功半。

正因为在新闻图片中画面居于主体地位,文字说明只是起辅助作用,所以新闻图片应做到画面唱“主角”,文字当“配角”。这就要求新闻图片不能“图不够,文来凑”,一张视觉语言苍白无力的图片,无论说明写得多么绘声绘色,也无法令它“起死回生”。图片说明也不能“看图说话”,将画面通过视觉语言已清晰展现的新闻信息用文字重复描述。

正因为文字是新闻图片交代“五要素”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若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段“五要素”交代不清、表述不准确甚至错误的文字说明,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引起读者的质疑,给新闻的传播效果及媒体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可见文字说明必须做到真实、准确、简练、严谨,围绕画面展开,简要勾勒新闻事实,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枝蔓。

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既可以对主要事实进行陈述,也可以起深化新闻主题、拓展思想空间的作用。画面反映出的典型形象、典型场景、典型瞬间,需要以文字说明去链接背景信息,赋予精神内涵,体现深层意义,从而使读者更明白地读懂视觉语言,更全面地接受新闻信息,更强烈地受到思想震撼。

由贺延光拍摄、柴继军编辑,记录当年第一次“胡连会”的新闻图片《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不可复制的经典瞬间外,它的标题及说明也堪称典范。标题《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与画面中胡锦涛和连战相向而行,伸手欲握的姿态相呼应,文字与形象有机结合,诠释了两党为开辟两岸关系新前景、开创中华民族未来而共同努力的重大主题。短短两句说明简明扼要:“2005年4月29日15时,胡锦涛与连战在北京伸手相握。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的第一次会见。”在补充完整新闻要素的同时也点出了背景信息,揭示了重要意义。这样高水平的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实至名归。

好标题为新闻图片画龙点睛,好说明为新闻图片锦上添花。让标题紧扣画面中心思想,深化新闻主题;通过文字挖掘画面背后的意义,彰显新闻价值;善用背景资料延伸报道空间,丰富信息含量。

画面直观可视,文字补充叙述;画面唤起情感,文字承载理性;画面浓缩现场,文字深化主题。两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画面与文字的有效互动,使新闻价值的彰显、信息传播的优化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画面客观性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专题报道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