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费绩效评价运作中若干问题的探索

2012-04-29乔春华

会计之友 2012年26期
关键词:探讨

乔春华

【摘 要】 目前,研究高校经费绩效管理的学者,除了在理论上继续探讨外,还在实务操作上继续探索。特别是广大高校财务工作者,力图在工作中推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文章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应用方面进行探索,如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等指标不符合教育经济理论中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征;高校经费绩效评价不宜全面和加快推进,只能单个项目逐步地进行;建议具体运作还可从校内二级单位的某一政府采购项目和某一公务项目作为切入点。

【关键词】 高校经费; 绩效评价指标; 探讨

一、关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指标

在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中,提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代表作是杨周复、施建军的专著和王丽萍在《会计研究》发表的论文。

教育经济学告诉我们,教育具有迟效性和长效性的特征。一是迟效性。高等教育投入周期长,从一个小学生到博士需20余年时间,才能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贡献,自己也得收益。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能力发挥为教育经济效益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一个知识和能力转化的“滞后”周期,高等教育投入的收益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来反映。二是长效性。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还是在教育、科研或政府部门,能够永久地发挥作用,较长期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个人的收益也是长期的,且不受年龄的限制。因此,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这些特征。

(一)重点学科并非当年或近几年投入产出的成果

王丽萍、王明秀、张建新、唐蓉等学者的论文在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中提到“重点学科数量”或“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

2005年4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通知》在“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中指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已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授予权8年以上。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高等学校,应已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授予权10年以上。”也就是说,新增一个学位授予单位需要至少14年时间,新增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需要至少22年时间。

(二)院士、教授等人才并非该校当年或近几年投入产出的成果

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包括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资助人数。

一个学生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一般需要10年;博士要评为副教授一般需要5年,副教授晋升教授一般需要5年。从学士到教授一般需要20年!其中,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相当多的学生不是在同一所高校甚至不是在同一个国家完成的学业。2009年12月7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完成的《2009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发现,在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拥有海外学历的‘海归院士有700多人,占总数的36.95%。”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校引进院士、教授靠的是钱。这种投入产出的绩效不能反映引入高校的真实绩效,倒揭示了该校多年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效果不明显。

(三)科研成果并非该校当年或近几年投入产出的成果

王丽萍、王明秀、张建新、张克友等学者的论文在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科学研究评价指标”中提到“SCI、EI、ISTP的论文数量、获得国家级奖励数量。”

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彼得·德鲁克”的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了一本书《超凡者》(Outliers),其核心是“一万小时准则”(the 10 000 Hour Rule),即在任何领域中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比尔·盖茨在开办公司之前,就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用了一万多个小时。一万个小时,按每周20个小时计算,也需要10年。

2002年11月4日,中山大学黄达人校长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学术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我校肿瘤医院发在《nature》上的那篇文章就是用了几千万的投入,近百人共同努力了将近十年才取得的成果。”2006年6月3日新华社报道,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在历经10年潜心研究后,以一篇长达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破解了国际数学界已关注百年的“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曹雪芹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用了10多年时间。此外,还有“十年”之说的如:历史学家范文澜主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以及“十年寒窗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都表明一部名著、一篇传世之作,并非旦夕之功可立竿见影的。

但是,不学无术的贪官铁道部原运输局局长张曙光造就“院士”是速成的,他用巨额公款雇用枪手写书,2007年花了两个月写了三部“专著”,两年后又重新组织人写了三部“专著”;然后,用巨额公款出“专著”,用巨额公款拉选票。2009年,竟从近300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中突围,进入了145人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并仅以一票之差落选,差一点混入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行列。学术界也有少数人用巨额版面费发表顶级刊物的文章,巨款评大奖的陋习,这样花钱的绩效有何意义?

本文结论是:在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中不赞成设计这类“教学绩效”、“科研绩效”指标。

二、高校经费绩效评价应从重大项目逐步地进行

(一)逐步推行高校经费绩效评价

1.我国的高校经费绩效管理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2011年4月21日,财政部廖晓军副部长在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逐步建立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机制

建立高校经费绩效评价机制的客观前提条件很多,如高校会计制度未实行权责发生制,只有在实行权责发生制前提下高校预算绩效的“结果”才真实。再如高校财务信息必须公开透明。而这些条件高校仍未具备。

2011年7月5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第三条指出:“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因此,不宜加快推动而应“逐步建立”。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先推动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八条指出:“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

2003年6月10日江苏省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省级部门预算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一条第五款规定:“省财政厅对于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完成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行绩效评价制度。”

2003年8月1日江苏省财政厅、教育厅印发的《“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实施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

2006年3月31日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省属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评制度。”

因此,不宜全面推行,建议应先从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取得经验,逐步推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

三、校内二级单位推动绩效评价的切入点

(一)国外的启示——修桥和职业培训的案例

美国爱荷华州的“绩效预算手册”中有一个修桥的案例,某市需在河上建一座桥,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有关部门将桥建在河床最狭窄的地段,桥按时完工,工作量完全符合要求,质量也符合标准,但交通拥堵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交通拥堵在河床较宽的地段)。这样他们虽然很好地完成了“产出”,但绩效目标没有达到,绩效评估只能是很差的结果。另一个是职业培训的案例,对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目标是再就业,政府对这个项目按参加培训的人数进行财政拨款,但如果不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工种、技术等级、数量等)进行培训,虽然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设施是一流的,培训完成了,钱花出去了,但再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培训目标设定后,制定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培训计划,编制绩效预算,劳工部通过公开招标挑选培训机构并签订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协议,然后根据再就业人数评估后拨款。这两个都是单个项目的经费绩效评价,简单易操作。

(二)推动校内二级单位绩效评价的建议

建议从校内的实验室建设、水电改造、职业培训、政府采购、出国项目等具体项目推动。具体步骤为:1.设立高校预算委员会;2.规划绩效目标;3.制定年度绩效计划;4.编制年度绩效预算;5.签订绩效合同;6.提交绩效报告;7.进行绩效评价;8.反馈绩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110-113.

[2] 张克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J].企业经济,2007(10):25.

[3] 张建新.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23.

猜你喜欢

探讨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中学篮球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研究
论瑜伽的认识及其市场探讨
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联性
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工会工作的探讨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关于现代路桥设计构思及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