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2012-04-29章燕宝
章燕宝
[摘 要]本文在整合Johanson国际化过程理论和邓宁国际化生产折中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14家企业作为样本,通过规范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OFDI区位选择是权衡国际化困难与优势的结果;②我国产品能更好地调整以适应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或东道国不完善基础设施的优势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选择到文化距离较小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③选择到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投资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企业获取东道国区位优势的意图。
[关键词]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49-02
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扩展国际市场或提升研发能力的战略性举措。然而,面对后发国家跨国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主要以发达国家成熟的MNEs为基础的国际化理论并无法给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可见揭示发展中国家企业OFDI的特征并据此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命题
企业国际化过程一直是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热点。自海默(Hymer,1960)开创性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视角不断丰富着这方面的研究。其中Johanson国际化过程理论和邓宁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被认为是解释企业国际化过程的两个主要理论。
国际化过程理论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干中学”是企业获取经验知识的唯一途径。由于初始国际化时企业缺乏特定市场知识和一般国际化知识,注定了国际化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从规避风险角度该理论建议企业应把心理距离近的国家作为初始目标市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则提出企业OFDI所能利用的优势有三种: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同时拥有这三种优势企业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否则应该选择出口或许可证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
综合分析发现:首先,这两个理论是在对发达国家MNEs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而发展中国家企业不论是外部环境、自身优势还是国际化动机同发达国家相比都不尽相同;其次,国际化过程理论强调国际化的困难,国际折衷理论则更加关注企业国际化所具备的优势。但国际化本身是一个困难与优势交互影响的过程,单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都具有片面性;最后,这两个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如:OLI分析框架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逆向投资问题、对于“干中学”观点,Forsgren(2002)指出模仿学习及专业人才引入都是获取国际经验知识的方式。可见,将两大理论单一直接地运用到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妥的,有必要将它们加以整合,并根据研究发现对整合的理论框架进行扩充,以更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过程。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将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为例,试图揭示中国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特征,并根据案例发现分析企业是如何在权衡国际化困难和优势后作出决策。
2 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能够修正已有理论中相关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而扩展现有理论体系的解释力。Yin(1994)指出案例研究特别适合于回答“如何”与“为什么”性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揭示中国企业国际化决策特征来评价现有理论的适用性并根据研究发现扩充相关理论,这点与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势不谋而合。另外,相对于单案例研究,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有利于对结论形成有力支撑,使分析更具普遍性(Yin,2002a)。因此,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
(2)案例选择。案例研究中选择样本的标准是根据案例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即所谓的“探索性逻辑”(Yin,2002b)。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市场化程度和竞争程度最高的产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际化活动中表现突出。因此,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是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决策特征的有效途径。关于案例数量,毛基业(2010)指出案例数量应足够多以达到印证所提出理论模型目的。本文以2006-2009年四届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名单为基础,在综合考虑全球竞争力、国际化程度及影响力基础上,最终选取了华为、海尔、联想、海信、中兴、TCL、长虹、康佳、创维、格兰仕、格力、春兰、京东方、美的14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3)数据收集。资料收集过程遵循多样化信息来源有效性原则,考虑到案例企业公共数据充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如下三种途径:第一,公司原始文件,包括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文件、重大事件记录及主页文字;第二,公开出版物,包括公司内部刊物、年报及案例企业国际化相关书籍;第三,通过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电子信息网等检索与案例企业相关的文献资料。多种来源的证据形成“三角验证”提高了研究信度和效度。
(4)数据分析。遵循多案例研究从案例内分析到跨案例分析的步骤,本文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创建14个案例企业的“活动项目表”,重点关注企业国际化方面的活动。然后就区位选择维度进行汇总,绘制 “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表”。
3 案例发现
为了体现国际化过程困难与优势的交互影响,同时也以整合的理论框架保持一致,我们用文化距离和发展水平两个指标来衡量目标市场。具体而言,基于Hofstede对文化距离的研究,本文用他提出的权利距离指数(PDI)、个人主义指数(IDV)、男权主义指数(MAS)和不确定规避指数(UAI)4个维度来评估目标国的文化特征,并运用Kought和Singh提出的公式计算出各国与我国之间的文化距离:
CDj=禝ij-Iic2/Vi/4
(1)
其中CDj表示第j个国家与我国的文化距离;Iij、Iic表示第j个国家或本国的第i个维度指数;Vi表示我国第i个维度的方差。在评估东道国发展水平时,本文则利用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它是健康状况、教育和生活水平三个指标的平均值由于联合国每年发布的HDI指数是根据前两年甚至更久前数据计算出来的,为了增加时间和各国发展程度的匹配度。因此,我选用2000年联合国发布的HDI指数。。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HDI=0.8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界线,HDI数值越大意味着发达程度越高。结合“案例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表”就可测算出案例企业初始国际化目标市场的发展指数及其同我国的文化距离。
根据文化距离远近和东道国发展程度进行归类发现,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存在A、B、C、D四种战略模式。其中,选择A模式的企业最多,共7家占样本总数50%,B、C模式次之,分别有4家和3家,而选择D模式的企业暂时还没有。显然,这同案例企业主营产品无关。因为中兴和华为的主营产品都是程控交换机,但是中兴选择A模式,而华为则选择B模式,类似的还有美的和海尔。但如果从国际化困难与优势角度出发就不难解释上述现象,对于这点在案例讨论部分我们将进一步分析。
4 案例讨论
我国大部分企业选择到文化距离小于2的国家设立销售子公司,这点与国际化过程理论相符,文化的相似性使母国产品及国内积累的知识和资源转移到东道国更容易,这实质上减少了国际化的困难。另外,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完善全球销售网并提升品牌知名度除了国际化难度的下降外还离不开企业的国际化优势,但在具体依赖的优势上A、C模型又因发展水平而呈现差异性。A模型选择发展水平一般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体现了MNEs的所有权优势——所利用的生产技术使得产品能更好的调整以适应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或东道国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而选择C模型的企业更多的是出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如: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及健全的法制;接近高收入者,提高利润率。由于C模式对企业产品及技术管理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难度更大,因此选择该模式的企业数量较A模式少。
另一方面,虽然进入文化距离和发展水平均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的难度,但如果企业OFDI的优势收益足够大,企业到这类地区投资也是可能的,特别是对于资源寻求型企业,把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很大程度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因知识具有情景依赖性,只有到发达国家去才能获取,即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比困难更加显著。案例中联想、华为、京东方和长虹选择B模式,纷纷到发达国家设立联合实验室或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其获取东道国先进技术的意图就是印证。
最后,对于文化距离大、发展水平一般的D模式,因为既不利于母国优势资源的转移又不具有发达国家高收益、新技术的优势,所以案例中还没有企业选择该模式。
5 结论与展望
为了全面体现国际化过程困难与优势的交互影响,本文首先对现有理论进行整合,然后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对企业初始国际化区位选择进行分析,以评价整合理论的适用性。研究表明OFDI区位选择是权衡国际化困难与优势的结果,企业应该做好战略规划,统筹分析困难与优势后再做出决定。当然,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后续研究应搜集更多不同产业的样本,对本研究的框架与结论进行验证与补充,以更全面的揭示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
参考文献:
Alvaro Cuervo-Cazurra.The multinationaliz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y MNEs: The case of multilatina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8,(14):13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