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性思维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2012-04-29贾明建
贾明建
【摘要】 作者经过为期一个月的赴美社区学院学习考察,较为深入地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和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模式,特别是通过对圣安东尼奥山学院为期两周的座谈考察,较为细致地了解了圣安东尼奥山学院的组织机构、发展规划、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学分转换、国际合作等情况,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诸如,美国社区学院对社会教育公平化和大众化的推进;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学分转换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美国社区学院服务社区发展的理念和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关注;美国社区学院较强的终身教育理念和对受教育者的优质服务等等。深感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之紧迫和必要。这里,作者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创新性思维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题,进行了辩证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科学的、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创新思维; 学生为本; 团队精神; 服务社会
一、倡导创新思维,进一步加快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思维方式转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等教育,必然是集创新、求索及发展于一体,必然是以改革创新为内动力。当然,高等教育的创新,有着特定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涵盖着思维和理念创新、制度和模式创新、教学和管理创新等。我们常说,教育是充满智慧的,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事业,就一定要使教与学永远充满创新活力,让教育改革创新始终“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而恰恰在这个事关高等教育发展命脉的问题上,高等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比较中美高职高专教育,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的思维理念之自觉、教学管理之方式等明显不同。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理念总在“要求转化”中,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理念则处于“不断转化”中。一般来说,中国高等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美国高等教育则更倾向于知识的学习和质疑。前者教育的结果是传承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后者的教育则是创新占据了优势地位。这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显然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因为创新教育不仅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更涉及到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要真正推进高职高专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求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脉络,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制度模式、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去思考、去探索,真正来一次教育思维理念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创新,也只有在“理念、模式、方法”“三个层面”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转变,这也就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转观念,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之要义和目的。
二、致力“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快高职高专育人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才作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者的“首要追求”,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特征”。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看,中美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本之自觉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以“管理和支配着”自居,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美国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则以“管理和服务者”出现,从事着多方位服务学生的实践工作。中国高职高专教育面对的是“必须来学习的群体”,美国高职高专教育面对的是“希望来学习的群体”。这就使中国高职高专许多教育管理者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长期下去,我们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主张,只能流于形式;高校旨在培养人才的教育根本任务也将无从谈起。
二是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标看,中国高职高专教育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当,“三重三轻”问题严重,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思考”,致使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应用变通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美国高职高专教育则与我国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他们更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教育要提倡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体现追求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两新一改”: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彻底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达到这“四个树立”,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抓好“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四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善于创新;注重知行统一,加大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力度,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三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三是以营造学生健康成才的环境氛围看,美国高职高专“硬环境”和“软环境”较中国高职高专院校优越。就“硬环境”来说,美国高职高专教育投资意识强、方法活、力度大、收效好,为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求知环境和氛围,这在中国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很难做到。就“软环境”来说,美国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服务学生的意识强、措施多;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服务不够。这与我们现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不相符的。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的教育管理者既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想方设法改善学校硬环境,不断为求知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自觉地把学生视为服务的需求主体,以学生需求的满意程度为教育质量的标准,又自觉地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在教改决策中,尊重学生意见,考虑学生需求,保护学生利益,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发挥好高职高专团队的合力作用
科学整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人力资源,既是高职高专院校外部横向联合的科学途径,也是高职高专内部有机联合的科学手段。为此,能否科学整合和有效发挥高校团队的合力作用,是提高高职高专管理效率、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这次赴美考察印象颇深的一点,就是美国社区学院高职教育中优秀团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由“单打独斗”向“合作办学”的转变,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日趋多样,人力资源的科学整合、团队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日显迫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吸纳先进的团队管理思想,打造优秀的高校管理团队。就现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管理的需求来看,建构高校优秀管理团队,关键要突出“四个增强”:一是要增强团队意识,加快打造优势团队。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生产力。多元合作的社会,面临抉择的高职,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凝聚有效资源,这一点已毋庸置疑。二是要增强团队沟通,发挥好团队合力。高职高专团队无论是各个团队内部还是团队之间,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才能发挥好团队的合力作用。这就要既注意主要管理者与管理层面人员的沟通,形成统一的管理层面的意志,又要注意管理者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增强管理者与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从而加强相互合作,提高团队整体绩效。三是要增强团队培训,激发团员创造力。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团队培训,既能加大团员间的了解,又能激发团员创新力,促进团队合作,还能保持优秀管理团队的先进性。四是要增强对团队的科学考评。科学的绩效考评是对团队业绩、成员个人业绩进行的考核评估,业绩考评既能引导团队成员注重工作实效,又能引导团队成员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团体协作,势在必行。现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优秀管理团队绩效考评的科学机制,执行力度也存在着一定问题,这都是必须注意改进的。
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之路
道路问题事关高职高专的生存与发展。当前,高职高专要适应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就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这次走访美国社区学院,观察其办学方针,很突出的一条,就是坚持“教育服务社区”。在他们看来,美国“社区学院的定位非常恰当,就是教育全国的大部分劳动力”,“在劳动力的发展上发挥卓越表现”。这与我们高职高专教育主张“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着很多的一致性和共同点。但是,它与我们高等教育倡导的“两为”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主张有着质的区别。
在这个办学方向问题上,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及其真谛,真正坚持好高职高专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笔者认为,当前,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关键是要把握“三个关注”:
一要关注素质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高专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就是要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实践能力,“灵魂”是创造性。只有思想品德修养得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优势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二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和自身定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高专履行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等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高职高专必须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尽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要关注产学结合,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倡导和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使产学相结合”,也才能真正走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