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2012-04-29刘丽红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长方形长方体

刘丽红

一、读懂教材——教材给了我们“营养”,我们为学生制作“美食”

首先要从整体上来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三条脉络:

1. 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教材在一年級编排了先从直观上认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二三四年级时又从立体图形中剥离出一些具体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最后在五六年级认识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

2.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学生认识一个图形首先获得的是一个整体印象,如儿童看到一个水杯,不需要描述它的细节和局部就知道它是一个杯子。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开始关注对图形的边、角和顶点的认识,他们要关注图形的局部特征。

3. 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直线图形不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描述都相对明确和直观,曲线图形的认识往往就使得学生产生困难。在这一领域里先在低中年段安排直线、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又安排长方体、正方体等,最后在六年级才安排圆、球体、圆柱、圆锥体等曲线图形的学习。这样的安排非常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理解能力。

其次,要把握本册教材的结构。本册教材分为几大板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每部分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什么这样安排教材……教师只有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也才会有大的收获。

最后,要琢磨本课教材。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及应把握好的教学尺度。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教材安排的内容有三个层次。①结合四个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②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③通过在方格纸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这样的编排,联系生活,直观易懂很适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了解了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意图以后,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二、读懂学生——学生给了我们天地,我们给学生指明方向

1. 读懂学生的个别差异。读学生比读教材要难一些,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了解学生们的认知程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他们各有特色。只有了解他们的不同点,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2. 读懂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你出面点拨,学生会受益匪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这一单元中教学“前后”、“上下”这两课时,学生接受得很好,课后反思觉得没有问题,在教学第三课时“左右”时也没想到对于学生来说“左右”会比“上下”、“前后”难以理解。书上的一道上、下楼梯的问题,暴露出他们没有理解“左右”位置相对性的问题。所以每一节课你都要知道学生可能会在哪里出问题,在哪里有困难。

3. 读懂学生最近发展区。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就是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他们的潜在水平。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了解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教学本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了,这样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固定在原有认识结构中的长方形面积公式之上,还可以举一反三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这样学生不仅获取了系统的知识,既便于知识的“存放”,又能灵活“提取”,也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找准学生的接受水平,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

三、读懂课堂——课堂给我们40分钟,我们还学生无限精彩

现代课堂已从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变为多角度地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使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动态的参与中,这样改变情境的形式之后,孩子们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

猜你喜欢

空间与图形长方形长方体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爱长方形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