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体系的研究
2012-04-29王捷
王捷
〔摘 要〕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是信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数字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但纸质文献资源仍然是获取教学信息、积累知识的主要信息资源并占据重要地位。为实现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目标,提出加强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日常保护工作,在环境控制、图书脱酸、文献修复、载体转换、数字资源转存、灾难预案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保障体系。最后,对图书馆开展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提出3点建议。
〔关键词〕文献保护与修复;数字资源;纸质文献;技术保障
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总量呈几何级数动态增长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在学校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需要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图书馆信息中心地位逐渐提高和数字图书建设的加快,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成为近年来图书馆界讨论与研究的重点,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实现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目标出发,依据馆藏资源特点,提出重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日常保护工作,建立完整信息资源保护体系,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有效方法。
1 信息资源概述
1.1 信息资源分类
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1]第10条提到“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在文献采集中应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馆藏信息总量逐年增多,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藏书体系,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坚实的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按照载体形态不同分为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两大类别。
纸质文献资源属于实体馆藏,其主要特征是文献信息内容以纸为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记录文字信息。主要形式有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画册等,其中图书、期刊、报纸对人类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纸质文献以其出版数量大和增长速度快、价格低廉,便于携带、具有随意性和直观性,更符合人类阅读习惯等优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数字资源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信息资源,它是指经过计算机等设备处理、存储在磁性材料介质上,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位流文件。数字资源以其存储空间小、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扩展性强、检索功能齐全等优势,逐渐成为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的主要资源。
1.2 信息资源保存过程中的问题
1.2.1 纸质文献自身材料不足
任何纸质文献材料都有一定的有效使用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载体原有的物理化学性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使得载体不法超越自身的有效使用寿命而长期的保存下去。纸张毁损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主要原因是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如氧化剂、酸、水等物质发生了氧化和水解反应,使纸张逐渐发黄、变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纸张酸性大,酸是机械造纸过程中脱木素和施胶的条件,酸对纸张中纤维素发生水解反应起着催化剂作用[2],最终的结果表现为纸张发脆,直至呈片渣或粉末。所以,酸是纸张破损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国内外学者共认的事实,因此,国外将纸张去酸作为长期保存文献的首要工作。
1.2.2 数字化资源自身不足
数字化资源是计算机网络化时代技术发展的产物,数字资源需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来实现数字资源的保存和呈现,数字资源保存技术一直是长期保存研究领域的重点,它所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逾越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的技术障碍,具体说就是数字信息的存储格式标准过时作废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如应用程序的升级、改版)等,可能会造成原有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严重丢失[3]。数字资源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1)数字资源的使用和阅读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才能阅读。(2)数字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巨大,硬件软件升级、改版周期短、变化快,维护量较重。
2 建立信息资源长期保护组织管理机制
在高校图书馆中数字资源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是,传统纸质文献仍然是获取教学信息、积累知识的主要信息资源,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图书馆在高校中信息中心地位逐渐增强,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与利用也成为近几年来各个高校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逐步纳入各个图书馆等文献机构重要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取技术措施做好纸质文献日常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到高校图书馆整体资源长期保存体系内,这是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信息资源保存中存在的问题
①图书存储场所不符合纸质(包括数字资源)文献存储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及光线等方面均达不到保存要求;
②许多重要文献资源没有经过脱酸处理,无相应防范措施阻止纸质文献中的酸的传播;
③文献修复服务工作任务繁重,虫蛀破损、霉烂破损及老化变脆的破损在文献破损中最为常见,并有扩大范围的趋势;
④缺乏具体文献载录格式转换计划,缺乏馆藏转换、数字影像、扫描、缩微等设备;
⑤数字资源种类与数量逐年增长,原有的数字信息的存储格式标准过时、或存储媒体发生朽坏缺乏相应长期保存管理体制和技术,可能会造成数字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丢失。
2.2 建立文献保护组织管理体制
为实现文献资源能够被长期保存和使用的目标,在管理方式上建立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保障机制,以法规制度的方式统筹管理图书馆文献保护工作。
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而开展的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应当受到学校及图书馆各部门的重视,纳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中。图书馆首先要对信息文献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清家底,分清主次进行相应修复及保存。其次,在文献保护方面,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献保护计划与策略的制定和管理,编制文献日常保存制度、有关环境控制和日常维护规范,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到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再次,信息文献资源的老化是一个客观现象,所以要定期开展信息文献老化速度的监测,评估文献保护现状,并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对文献修复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对信息文献长期保存整体工作进行系统地研究,形成完整保护体系,确保馆藏信息资源未来的可获得性。最后,在馆员培训、用户培训(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培训材料)、图书馆馆藏的搬运与清洁等具体工作方面进行统筹管理。
3 信息资源文献保护体系方法研究
图书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含数字资源)自然属性各异的特点,从环境控制、图书脱酸、日常文献修复、载体转换、数字资源转存、灾难预案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文献保护手段完整的保存体系。
3.1 存储环境控制与维护
资源保存环境对文献能否长期保存至关重要,对于重要的文献可建立密集储存库,采取高度密集式储藏设备,使用中性无酸的图书存储盒可防止可能存在于纸质文献中的酸的传播,利用冷藏库技术控制温度在摄氏10℃、相对湿度为35%的恒定状态下,加装空气循环和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掉空气中的微粒和有害气体以确保存储环境。图书馆定期检查馆藏文献馆舍建筑及环境,监测馆内的温湿度及光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馆藏损毁的因素并采取改进措施,依照有关环境控制和日常维护规范做好文献保护工作。
3.2 文献修复
文献修复项目包括对修复对象的评估、清洗、处理以及保护装具的制作等,对馆藏善本图书、手稿及珍贵历史照片等进行修复工作,对要进入数字化项目流程的普通馆藏进行加固修复。文献保护致力于使用永久性和耐用的材料、科学可行的修复技术和高效的手段,并严格遵循图书馆的文献修复程序,做好修复工作,具体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在预防性保护方面,加强图书馆的环境控制,对所藏图书进行批量脱酸工作,防止含酸纸质文献的进一步恶化;②在补救性保护方面,图书馆需要加强文献修复室建设,通过预防文献原件的损害和对破损文献的修复、流通馆藏修复到采购文献及装订服务,针对文献的类型和特点区别对待,确保文献能够得到长久的保存;③在再生性保护方面,通过文献载体和记录格式的转换,不仅使文献的内容能够广泛地为读者所使用,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原始文献。
3.3 载录格式转换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载录格式转换旨在保护濒临灭失的馆藏资料的载体和记录格式的转换服务。载录格式转换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缩微;二是数字化,目前载录格式转换以数字化为主要方式。载录格式转换不仅可以有效地保存馆藏原件,也可以维持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获取方式。图书馆在进行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尤其是数字化项目的时候,第一,确定的是符合长期性要求的格式,分别就音频、视频、文字和图像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引;第二,选择符合长期性原则的存储结构、设备等,并定期维护;第三,对馆藏的数字资源,要确定保存的文献格式以及格式转换方法,当遇到存储格式标准过时、存储媒体发生朽坏以及应用软件升级改版等变化时可采用迁移、仿真保存[4]或封装保存等技术实施数字资源迁移保存,从而保证数字资源可以在新的环境中被识别、使用和检索。
3.4 灾难预案与灾后恢复
图书馆制定详细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和灾后恢复程序,建立一支应急保障队伍。
3.4.1 应急计划
包括馆藏抢救方法、馆藏抢救的优先次序、应急材料的储备及存放地点、紧急情况的安全措施、紧急情况联系人等。
3.4.2 应急训练
针对馆藏等具体情况,定期组织馆员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宣传和讲授与灾难有关的文献保护应急措施和恢复程序与方法等。
3.4.3 灾后恢复程序
第一要确保人员的安全;第二是确保应急人员和恢复人员到位,稳定存储环境;第三是迅速评估灾难状况;第四是避免馆藏受到进一步的破坏;第五是进行全面的受灾状况调查和评估;第六是保存各种受灾记录,联系保险公司等。
4 对图书馆有序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建议
4.1 逐步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是一个持续性极强的工作,同时,由于保存资源的数量大,类型复杂,需要大量及长期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文献保护单位拥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纵观国外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活动实践,资金主要来源无一例外来自各种基金会以及专业机构,甚至还有一部分来自捐助等。美国以国家立法形式为保存项目提供资金保障,以法规的形式避免各种因资金无法到位出现的情况。这种资金保障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国家要加大投入,拓展多元化经费来源,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组织赞助各种项目的研究实施。图书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积极寻求合作者,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有实力的基金会的赞助支持。
4.2 文献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完善的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机构可以独立完成的工程,各个文献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是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5]。信息资源长期保存技术保障机制应该建立在各成员馆合作框架下,成员馆在信息资源保存内容和保存技术方案的选择上相互协调。首先要明确各馆信息资源的保存范围,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保存技术应考虑采用最简单的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在将来才有可能通过最简单的操作来读取和理解保存的信息;再次,成员馆之间应该就优质信息资源保存方法、保存经验和技能开展积极沟通与交流,发展和支持优质优量的数字保存实践方式,从而推进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4.3 努力做好文献保护的教育与人才培训工作
信息资源长期保存及运行需要专门的技术队伍给予保障,不仅文献保护馆员从事文献保护工作,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培训加强全体馆员和读者的文献保护意识和知识,使每一个接触文献的人都明白如何正确地保护文献。图书馆应该制定一系列面向整个大学的文献保护教育培训课程、研讨会及保护宣传品和指南等,图书馆鼓励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鼓励馆员向读者提供有关文献保护方面的知识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图书馆馆员队伍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百度法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4/3/21321b6695398a322eb9aa 12338963adz0.html,2011-05-20.
[2]李景仁,等.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80-83.
[3]王培凤.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长期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情报探索,2008,(6):42-43.
[4]王军.基于成本分析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迁移法与仿真法比较[J].图书情报知识,2006,(1):74-75.
[5]范文兰.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合作问题探微[J].图书馆学研究,2007,(11):23-25.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