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中职地理教学
2012-04-29徐永生
徐永生
新地理教材不仅仅强化了素质教育,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能力。新课改倡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本文以创设“问题”情境、范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为例,初步探讨新课改下的中职地理教学。
一、新教材的特点
在教学的内容上,这一套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简洁而且生动,学生也特别易于接受。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概念、名词减少了一些,概括出来的结论也少了一些,而“阅读”、“案例分析”和“活动”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增加了。文字减少,图幅明显增多,有的地方甚至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变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新教材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新教材还删去了一些难以读懂的、很难理解的地图,如新教材(P9)关于太阳辐射量的分部规律,采用了一幅由赤道向两极点的太辐射总量变化的柱状图,相比较旧教材而言,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得多。另外,还分别设计了两幅景观图,一幅是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景观图,一幅是亚寒带针叶林景观图,要求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生物量的变化,通过对几幅图的综合分析,归纳出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容易理解了。同时,教材也淡化了一些学生认为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例如旧教材的“月相及变化”这块内容新教材就删除了,但是关于月球,新教材增加了对月球基地的问题与探究。
二、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无疑处巧妙设疑。在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是直接描述的,学生似乎感到无疑,但并非真的无疑。针对这种现象,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应当灵活地设置一些疑问,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也解决了根本的问题。
2. 抓“文眼”设疑。作为教材中最难处的章节“文眼”这一重点,课上老师应适当点拨,以“文眼”切人,巧妙地提出有关问题,并依照教材中的关键内容去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设疑如下:(1)现在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2)那么,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3)反过来想想,它也可能会带来哪些好处?归根到底,对全球来说是弊大于呢,还是利大于弊?(4)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化害为利?
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 根据实际巧设疑问。老师应该在课外查询一些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例子,并且用以作为课程材料的主要问题来学习,以达到让学生把例子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然后分析,以便于达到最终的目的。其实,老师可以切合实际,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们好奇的事,如孪生姐妹的出生日期?姐姐比妹妹晚一天,我国北方冬天气温远低于南方而夏天北方却和南方同样是炎热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情境的创设要有科学性,然后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配合。不仅仅这样,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同时,给出的问题要有较广的思维空间,但也不能太复杂。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思维灵活,并在知识面上得到一定的扩展。
“范例教学法”是一种谋求典型教材与学习者独立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选择性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打破以往僵硬、死板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懂得关于地理的一些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传统工业区”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如下进行:
1. 典型范例。选择德国鲁尔区为范例,指导学生对课本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图、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影响德国鲁尔区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2. 问题类比。指导学生借鉴分析德国鲁尔区区位条件的方法,自主对中国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相比较并且观察不同的地方,区别开来它们在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之间的不同之处。
3. 问题扩展。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深刻地研究如何对鲁尔工业区进行综合整治,找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以及借鉴鲁尔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辽中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议。
4. 总结归纳。安排各个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对鲁尔工业区的形成、发展、衰落和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传统工业区的发展过程和综合整治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又可以培养他们初步掌握从典型的范例到从本质上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
同我国死板的教育模式相比较,范例教学的优点是:第一,可以选择学生很熟悉的典型例子,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小组对范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第三,通过对范例充分阐述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四,教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都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解决问题当作教学的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创设情境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中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进行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而且可以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思维。因此,学生会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得出问题的结果。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这节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收集几条天气谚语等。然后,教师应精心准备和策划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和氛围,营造师生和谐的良好关系,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当地气象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运用简易的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总之,作为老师,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和理解有关地理课堂教学的特征,去找到一种比较适合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我们周围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