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经验谈
2012-04-29盖东华
盖东华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上影响学生,而且也应以教师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才能积极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虽然至今我仍是教坛这方净土上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既没有炫人眼目的惊人业绩,又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我却有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
第一,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学生。学生认为历史单调乏味、枯燥无趣,以致讨厌历史,甚至远离历史。学历史的成就感,远远不如做出一道数学题的乐趣高。记得我做学生时,也有此体会。考试前总是复习理科,最后潦潦草草的背一背,就上场考试了。我的学生是我的翻版呀!他们又和我一样。现在想想终于知道那是兴趣的问题。要让学生爱好历史,老师必须是历史的爱好者,并有较为扎实、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第二,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我从教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来。培养学生总结精辟的课堂小结是我惯用的手段。一次我在讲《大变革的时代》时,学生周也将本课的重点总结为:“春秋战国铁农具,开始推广牛耕技,大大提高生产力,个体劳动创佳绩。为了富国又强兵,商鞅变法措施起,国家承认地私有,奖励耕战建县制,国富民强秦统一。”这时的我惊呆了,学生们总结的课堂小结太好了!知识点太全了!其他的学生向她投去了羡慕和佩服的目光,我向全体学生示意给她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体会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所期望的,此时的我感到无比地慰藉与快乐。
第三,培养交流与合作意识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交流、合作、集思广益。例如:在记忆历史年代时,学生们利用谐音记忆法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谐音为“一把酒壶”;记忆中法战争爆发的时间1883年时,将其谐音为“一爬爬上山”等等。在记忆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时,学生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是学生们常玩的《小皮球》,学生一边做游戏一边说:356、357、38、39、41等等数字,如果把第一组数字加上公元前就对了。如果没有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就没有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这次游戏中学生不仅加强了团结与协作,而且学生们也容易将这个年代记忆得非常牢固。
第四,简洁生动、有创意的课堂导入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金钥匙。充分利用简洁生动而朴实不乏文采的语言,独具匠心地创设课前导语,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谜语引导法。运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能尽快地调动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先让学生猜:“我们亚洲有这样一个国家:面积小,资源少,经济发达;有善于学习别国长处的传统,又有着好战的军国主义的传统。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很快答出:“是日本”。接着再导入新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运用小故事教学法是历史课充满浓厚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教学中,“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主动性,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小故事”都能起到如上所说的作用。历史课利用“小故事”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插入一段与所教内容有关的课外历史小故事;一种是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小故事。
选用与教材有关的课外历史小故事,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文化大革命”这一史实时,向学生讲一些当时造反派们如何造反的故事,学生们是饶有兴趣地听了,但这有什么教育目的呢?学生们听了又有何益呢?可见选取典型的“小故事”要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为教育目的服务,如讲述典型“戚继光抗倭”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沙雨湿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其勇无比,经过这场拼杀,将敌全部歼灭。经过4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下转 114页)(上接 168页)献,学生听了这个“小故事”必然对民族英雄戚继光无比敬佩,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个小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