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玩味幽长

2012-04-29刘海英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幽长工具书古文

刘海英

一、培养学生诵读习惯

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步的。它表现为:诵读要通畅,诵读要有语感,诵读要有情感。每学一篇文言文,要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工具书,首先自己读,初步了解文章,寻找感觉。然后小组读,1个成员读,其余3个成员边听边标记读的精彩处或错误处。通过彼此的朗读,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了,希望读好的欲望也会越来越高涨。这时,再选班里朗读好的同学领读或指导朗读,效果会很好,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朗读好的同学。不当之处老师可以在一旁做一下点拨,当然有时这个环节也可以用音频文件来完成。最后,让学生达到有理解地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切忌不能出现学生只记教师课堂讲的内容,从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践表明: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后,学生很容易进入自主翻译、自主研究的状态,很多同学能做到大体地了解文义。为了巩固加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解惑,可以让同位互相翻译,这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口能力。老师寻找时机给学生点拨读音、古今异义、句式等疑难点。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大胆地猜测,从常情常理揣摩字里行间的意义,逐步熟悉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回避细节,不求甚解,得其大意而已。这些都是养成语感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慢慢扔掉“教师”这根“拐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原则。

三、挖掘内涵,加强人文修养

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让学生积累基本的字法、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都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不能流于表面。如班上有一位同学感到孤独,同学们都不和他玩,我教育他应该遵循一些日常交往准则,并结合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学习困难,有的失去了亲人,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起早贪黑上学太累,我就每天早读时让学生齐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让文言文帮助学生战胜心理上的困惑,培养其坚强的意志。

四、把玩美文,回味幽长

要让学生卸下学习的思想包袱,去把玩文章,教师对学生感受要肯定、赞赏。具体步骤如下:

1. 初步感悟美。《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我先根据文章选取相宜画面,配上录音,制成视频画面,让学生耳听、眼看,充分体会文章的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章的画面,就象联想电脑的广告词“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那么“头脑有多丰富,想象就有多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 把玩构思创意美。如,教学《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让学生自己先把文章翻译出来,再在脑中构思文章的画面,想象“溪水像北斗七星、像爬动的蛇一样蜿蜒曲折,隐隐约约的镜头”,远观有静态美,近瞧有动态美,还有隐约的朦胧美,让学生体会到品味这种美就像品味葡萄酒、黑咖啡,那不是一种浅显的美,而是精神的升华。

3. 把玩语言精炼美。如,《红楼梦》中的“柳垂碧丝,桃吐丹霞”,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多种修辞,短短八个字勾画出了春光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

有时自习课看到学生怡然自得,面带微笑咀嚼古文,有时学生触景而发的说一两句古文,我觉得学生已经卸下包袱,以玩促学,已经把古文当成一种享受了。

猜你喜欢

幽长工具书古文
雪巷
天涯咫尺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仿佛一场独自的野合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