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感为纽带,拉动课堂教学

2012-04-29王晓军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情感教师

王晓军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应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因此,我国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九年一贯的基础学科——思想品德,不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部小说所感动,甚至可以随着他们哭而哭,随着他们笑而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们能打动我们的心灵,与我们产生共鸣,这是情感的作用。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它与人的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并伴随认知活动始终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情感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较多地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往往忽视了情感,较少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更别提与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从“要我学”的消极态度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以情感为纽带,拉动课堂教学。

一、以情启思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处于满意、愉快、喜爱等感情状态中时,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善于灵活而综合地利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当学生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烦闷、厌恶时,学生对学习往往持消极态度,或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而半途而废,学习效率低下。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情感这一“动力”在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事物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这种事物就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易于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因此,教师如果经常采取强制手段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迫使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采取“关”、“管”、“灌”等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因而,教师应该重视情感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多采用一些充溢情感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用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改变,就可以发现编者把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所举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基本上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配有相应的事例和图片等等。这些改变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特点,使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轻松和愉快的心情学习。我们的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一些充满情感的教学方法,如讲故事,把学生引进故事情境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做一些带有哲理知识的实验,通过动手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在激情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等等。比如,我在讲诚信时,讲述了“信义兄弟”的故事,学生在被他们兄弟故事感动的同时,也深知了诚信的重要性;在讲为人谦虚时,我让学生动手往盒子里装东西,看谁装得满,结果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从石头、砂子,到水到盐,似乎小盒子永远都装不满,小盒子亦如此,那人呢?“一山总比一山高”,做人要谦虚;在讲环保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我还经常采用“故事两难法”,抛出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活跃起来,课堂形式丰富起来,更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二、以情导行

情感不仅能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而且也能影响人的行为活动。心理学指出:人的情感对人的行为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当人的情感愉快积极时,人的精力旺盛,活动量增大,思想特别清楚、明确,动作机敏,能及时解决问题;而当人的情感悲伤消极时,人的活动能力明显降低。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引导学生思想的同时,指导学生的行为,使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情感,来指导他们的行为,达到以情导行的目的。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就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敬佩、赞赏等;不符合则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感、荣誉感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审美标准不同,对美与丑的评价也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从而让学生明确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的真正内涵,促使学生从体验美上升到践行美。

最后,要培养学生深厚的理智情感。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执着,则人的理智情感越深厚。而深厚的理智情感又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理智情感,不仅能克服学生冲动、偏执、盲目等不良情感,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学习,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追求知识,努力地学习。

当然,在情感指导学生行为活动的同时,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这些良好的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情感交融

这里所说的情感交融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学生们都是有血有肉、具有思想和丰富情感的人,他们的情感始终影响着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情感交融,学生就会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教师也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和学生情感交融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即“我讲你听”的专制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从而产生消极、厌倦的情感,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在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师生关系应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而且学习效率高。

第二,要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板着脸孔面对学生,一副“严师”的姿态,认为这样才会有“威严”,学生才会听你的,孰不知这样“不苟言笑”的你只会给学生的心理上增加压力,使学生敬而远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激情,要根据教学内容流露出喜怒哀乐各种思想感情,以自己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影响整个课堂的心理气氛,把师生的心理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这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就强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就畅通无阻了。教师的情感除了通过语言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这类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第三,要有丰厚的知识和良好的师德。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多的时候是教学生怎样做人。而这种精神上的、社会道德上的教育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精神需要精神感染,道德需要道德儒化。一位教师的真正威信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学生不仅会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也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因此,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厚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师德,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强而有力的示范榜样。

总之,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情感教学法又是灵活多变的,但究其目的就是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乐意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情感教师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教师如何说课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