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途径

2012-04-29毕秋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毕秋艳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参与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它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粗浅的见解。

一、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理和谐、安全的前提下,潜能可挖掘出85%以上。民主、和谐是要求,自由、安全是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建立起与学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对于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思考,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当学生的见解错误时,可找其他同学予以帮助,不要批评、责怪,要多给予鼓励,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他们才敢于发言,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达到乐学的状态。只有创造这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达到有效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参与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它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使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愉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考、巧妙方法、悠久历史无不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今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可见,兴趣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的巨大动力,结合实际教材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实验、观察等栏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的状态,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1. 融会贯通,引申推广,激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当引申。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激起探索其他问题的兴趣。

2. 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介绍历史,探索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用智慧建造了数学的宫殿,教材上的内容只是数学辉煌成就的一个断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了解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思想方法,了解一些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些,都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参与的切入点

学生能否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达到有效参与,主要看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如何。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学目标,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是学生熟知的实例或现象,而且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梯度。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定准本节教学目标,尽量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其次,还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能力、心理特点;再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为:

1. 学生面临的现象或实际,需加以理论解释的问题。如,怎样测量某学生跳远成绩,为什么?从王庄到河边饮水怎样开渠最省工,为什么?

2. 让学生完成实践性操作,产生问题情绪。如测量农安古塔一角的度数,测算问题?

3. 让学生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对结论加以验证。如,平行四边形的要领学过后,猜想其对边、对角、对角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文字语言概括出来。你能验证其结论吗?

4. 让学生比较对照,由此引导学生(下转 83页)(上接 115页)独立完成任务。如,把一元一次方程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照。采用以上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直接地、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目的。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切入点。

四、构建教学模式,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常用的教学模式有“开放式、探索式、发现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要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错,贯彻“容错”的原则。还要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己去读、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知识和疑难问题应放手让学生去议论;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对数学定理、规律,要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概括、归纳、总结。对一个单元或一章的知识结构要放手让学生去构建。实践证明:在“开放式、探索式、发现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才有保证,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